//四川省教育科研資助金項目課題研究階段成果壹等獎。有改動。閱讀完本文大約需要18分鐘,建議轉發收藏。//
原标題:農村單設初中基于單元導學的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研究階段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劍門中學是一所農村單設初級中學,教學質量在縣域内有一定影響。學校在縣素質教育綜合考評中一直位列前茅,多年獲得縣“綜合辦學質量一等獎”。但學校質量的提升遇到了瓶頸,很難有新的突破。在課改進行10周年之際,學校通過調研分析,認為其原因有兩個方面:宏觀看,課改理念還沒有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科學地落實;微觀審視,有效教學的原則、策略沒有得到堅持和運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三維目标”落實不夠。因為教學隻是對教材内容的闡述和傳遞,緻使“三維目标”中的知識目标基本落實,但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和價值觀目标被忽略。
(二)教學方式出現兩個極端。不提課改教學多是“滿堂灌”,死記硬背、重複機械訓練;一強調課改又出現“滿堂問”“滿堂鬧”的現象。
(三)課堂缺少組織與調控。課堂的組織與調控上成人化的傾向嚴重,對學生大多是一些剛性的要求,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探索不多。
(四)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願學、“我要學”的學生不多,大多是在教師和家長的壓力下學習。學習很被動、興趣不高,甚至部分學生有厭學情緒。個别年級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但效果不佳,于是想辦法給每個學生制一張“質疑單”,硬性要求向教師提問,并由教師簽字記錄,周末統計次數,不問或次數少的要受到追究。這樣學生終于提問了,但多數是臨時、随便找一個問題,完成任務而已。在課堂中遇到比較嚴厲的教師,課堂氣氛便非常沉悶,學生個個無精打采;遇到随和的教師,說話、做小動作的學生随處可見。
(五)大多數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沒有翻查工具書,解決疑難的習慣;沒有閱讀、思考的自學習慣;沒有解決問題深入探究的習慣,需要動腦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時,多半會放棄,在作業中遇到稍有難度的習題,要麼不做,要麼抄襲。
(六)學生學習所得有限。學生獲取的隻是一個一個的知識點且沒有經過一個内化的過程,因此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差,很難學以緻用,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種種不良現象,已制約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一些初中學習成績不錯的學生,到了高中就很難适應新知識的學習,表現為跟不上,學不懂。從學生的終身發展來看,很多學生隻掌握了一些死知識,隻學會了做一些題,學生的思維、表達、交往、實踐、解決問題等能力沒有得到發展,缺少現代社會需要的多種能力,今後難以适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通過對課堂中教與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分析,認為學校要改變課堂教學落後的狀況,真正貫徹課改理念,落實課标精神,實現有效教學,把課堂作為一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就必須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于是提出了“農村單設初中基于單元導學的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研究”這一研究課題。
二、課題的界定
(一)關鍵詞的界定
1.教學模式。模式(Pattern)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為各科教學提供一定理念依據的模式化的教學體系,使教師擺脫隻憑經驗和感覺,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進行教學的狀況,搭起了一座由理論通向實踐的橋梁。
2.有效教學。“有效”,主要指教師在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它是評價教學質量的一個尺度。“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合起來“有效教學”則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獲得進步和發展的所有行為和策略。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具體包括3個要素:①提高學習效率,②增進學習結果,③提升學習體驗。本研究拟在課改理念、學科教學規律、有效教學的思想指導下,構建學科單元導學模式,運用學科單元導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實現教學有效,在不增加師生負擔的前提下,達成課标要求。
3.單元導學。本研究中的“單元”,可以是教材編寫的自然單元,也可以是教師根據教學内容和知識的内在聯系,對常規教學中若幹課時的教學内容進行整合,而形成的一個教學模塊,也可以根據知識的體系或能力訓練的一緻處超越自然單元,建構出的臨時教學單元。導學中的“導”是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定位,導學中“學”的主體是學生。
(二)階段研究目标
1.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形成積極的學習态度,轉變學習方式,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能學習、學得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高效達成學習目标。
2.構建出單元導學模型和可操作、有效的學科教學模式體系,探索并掌握其實施策略,改變教學行為,使教學符合教學規律和課改理念,提高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水平。
3.形成學校課堂教學的特色,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走出辦學的瓶頸,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
(三)階段研究内容
1.研究單元導學的基本模型。
2.構建基于單元導學的學科有效教學模式體系。
3.探索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三、階段研究活動或舉措
(一)圍繞探索、完善和運用學科有效教學模式這一核心開展的活動。構建學科模式,并按學科模式組織教學;召開課題研讨會,讨論學科模式和助學單的編寫與完善;開展有效的教學課堂展示研讨活動;開展重點實驗教師上有效教學過關課的活動,并對運用學科有效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情況進行了調研。
(二)堅持編寫和使用助學單教學。學校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五個學科組堅持了助學單的編寫,保證了新課教學都使用助學單。
(三)制定并完善了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方案,并堅持實施評價。
(四)學習培訓。“走出去”,開拓視野;“請進來”取長補短;校本培訓,經驗共享。
(五)學校制定了《劍門中學省級課題“農村單設初中基于單元導學的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研究”》管理制度,建立了課題實施階段調研督導機制。對研究經費予以了充分保證。
四、階段研究成果
在本階段的研究中,圍繞構建學科有效教學模式這一中心任務,研究出了“學問、思辨、笃行”三級單元導學的模型,為各科構建模式打下了基礎;總結出了5個學科12個模式,形成了模式體系;探索出了模式的5個實施策略,保證了模式的有效運用。
(一)構建“學問、思辨、笃行”三級單元導學模型
1.三級單元導學模型描述。
《禮記·中庸》中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概括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我們所研究的單元導學與其有内在的聯系,因此取其“學、問、思、辨、笃、行”六字,分成三組,即“學問、思辨、笃行”,賦予它新的内涵,分别概括單元導學的三個步驟。這三步驟符合學習認知過程規律,循序漸進、由知到行,猶如拾級而上,因此稱為“三級”。
2.單元導學的基本思路。
一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分解為A、B、C三個層次,經曆“學問、思辨、笃行”三個教學步驟,開展三次學習。第一步“學問”,這是第一次學習,可稱為“初學”,完成A級學習任務,解決現在發展區的問題,提出最近發展區問題(疑難問題)。第二步“思辨”,這是第二次學習,可稱為“深學”,完成B級學習任務,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獲得提高性和深刻性認識。第三步“笃行”,這是第三次學習,可稱為“活學”,完成C級學習任務,積累、鞏固、訓練、實踐,實現知識的拓展與應用。三級任務分别用不同的課型完成。
3.單元整合的原則和方式。
整合原則:(1)相關性原則,(2)價值性原則,(3)适量性原則,(4)不跨學期原則。整合方式:(1)一章節(課)一個單元,(2)臨近章節組合成一個單元,(3)自然單元内根據内容性質和學習方式,重新整合成幾個單元,(4)個别時候,跨單元整合。
4.單元導學的特點。
三級單元導學是以一定的依據合并或整合成的教學模塊,一般說來,小于教材的自然單元,一個單元的教學對象始終是一個整體,完成每級任務也始終緊扣整體。在三級中師生各司其職,學生先學自己能學的,再師生共學重點、疑難,學好、學深、學寬。在三級中,都貫穿了學生的活動與教師的活動,但師生的活動是不平衡的。在“學問”這一級中,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為輔;在“思辨”這一級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笃行”這一級中,“行”的主體一定是學生,教師隻發揮指導作用。
5.單元導學的價值。
單元導學,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便于教師以學定教。有利于掌握知識間的内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不同的教學任務,用不同的課型來完成,減少了教學的環節,使每個環節的學習更充分有效。
(二)基于單元導學的學科有效教學模式體系
1.學科單元導學模式建構所遵循的原則。
(1)模式要貫徹課改理念,遵循有效教學的原則,以人的發展為本位,服務、服從于人的全面發展。
(2)模式要符合“三級單元導學”的基本要求:①一個單元的教學要整體切入,分為三級教學任務,按任務實施教學。②選擇不同的課型分别完成三級教學任務,達成單元教學目标。
(3)模式要簡便,具有操作性,符合教學實際,并體現學科的教學特點。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模式,同一學科不同的教學内容有不同的模式。
2.學科有效教學模式列舉。
在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五個學科中,共研制了12個學科有效教學模式。
3.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的特點。
(1)整個模式體系都是在“學問、思辨、笃行”三級單元導學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的,有相通性;但各學科,不同内容教學的模式又體現了學科的特點和學科的教學規律。
(2)所構建的模式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既保證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既保證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的落實,也保證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到位。
(3)教學中教與學多種活動的不斷轉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松,學習經驗的充分交流展示,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1.開發助學工具——助學單,引導學生學問、思辨、笃行。
(1)助學單的内涵。助學單是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預設的一個學生自學教材、深究問題、訓練提升的方案,也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其實質是學生學力不足還不能完全自主學習時,教師給學生提供的一種幫助。助學單不等于試題單。助學單是自學的指南,是與文本閱讀、探讨配合使用的,目的是給學生的學習搭設支架,讓學生會學,學得好。助學單也不等于教學設計。助學單隻是針對學生學習内容、路徑、方法、要求以及學習活動、任務、問題的一個設計,它應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部分。
(2)助學單的設計。助學單一般包含學習目标、背景知識、學習内容、學習任務、學生活動、問題設計、學習要求、内容提示、方法思路提示等元素。每一單元有“三單”,分别與“學問、思辨、笃行”三級相對應,與學科單元導學模式一緻,并且要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如語文閱讀教學精讀課有自讀單、研讀單、遷讀單三單。數學新授課分自學單、探究單、檢測單三單。第一單在教學第一階段,教師印制下來,發給學生,學生閱讀教材時使用。第二單不印發給學生,一般以多媒體呈現。在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教”要針對學生自學中的問題、困惑、錯誤而教,教學内容部分靠生成,部分靠預設。第三單主要内容可以是鞏固、拓展、運用及實踐性活動。可以口頭布置給學生,可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也可根據需要印制給學生。
助學單詳略要适度,力戒“繁、難、偏、舊”的問題設計。詳略的安排依據學生的自學能力。當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很弱小時,設計得詳一點,能力稍強了,可以略一點,最後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不需教師作自學提示了,則可不要助學單。防止粗制濫造、繁雜、偏舊的問題設計的助學單,它不但發揮不了“助學”作用,反而會扼殺學生學習興趣。
(3)助學單的編制流程。①學科組教師吃透教材,準确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所體現的課程價值及其教學功能。②學科組依據一定的标準合理的劃分教學單元,再确定單元學習目标。主備教師緊扣目标設計教學,編寫助學單。③提前兩周集體備課,對助讀單進行修改、完善。④任課教師再一次個人備課。
2.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漸提升學問、思辨、笃行的實效性。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運用本模式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一旦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又可以使模式的運用更順暢。因此教學中應特别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在研究中總結出了培養學習能力的五種策略。
(1)激發自學動機。①讓學生認識自學對終生發展的意義;②以目标和任務牽引學生走進文本、閱讀文本;③通過展示、評價,激勵學生自學。
(2)教讀、引讀。任何學科的自學,都始于學生的自主閱讀,學會閱讀是自學能力的基礎。學生不會閱讀時教師首先給學生示範讀,教學生逐字、逐句地閱讀,把課本讀通、讀懂(初一前幾周)。然後通過問題或任務,引導學生去讀。初中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讀。
(3)保證自學的時間和學習的機會。教師必須給足自學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學習,經曆學習的過程。自學不充分,教師一定不組織小組讨論,更不能開始講解。嚴格執行“三不講”原則:學生不充分自學不講;學生會了的不講;學生在小組内能學會的不講。
(4)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各學科根據自己學科的特點,交給學生具體的學科學習方法,尤其是解決問題的思路、技巧等。并把學習中的行為要求反複強化,變成學生終生有用的學習習慣。
(5)編好用好助學單。助學單一定要發揮引導學生學的功能。在設計助學單時,一定要轉換角色,設身處地,思考怎麼讓學生學,怎麼提示思路、方法。助學單使用的初始階段,教師要多指導。指導學生一個要點、一個要點地學;過一段時間後,一個闆塊一個闆塊地學;在過一段時間後,助學單内的幾闆塊一次學。經曆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才會在助學單的引領下自學。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方法、規則、組織方面的培訓,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模式中重要的教學環節。要使其有效,對師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學校曾開展了“農村初中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推進策略研究”的研究,教師基本掌握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策略,但學生一屆一屆是新的,需對其進行相應的培訓,才能保證小組學習的順利開展和有效,進而保證模式的有效性。
(1)培訓的對象。培訓分全員培訓和專職培訓,專職培訓主要是對組長、檢查員、紀律員的分項培訓。
(2)培訓的内容。針對全體同學,進行請教、幫扶、協作、分享、責任等合作意識的培訓;進行互助、交流、探讨、分享、分工等合作技能的培訓;進行合作時的行為規範要求培訓。專職培訓主要是讓組長、檢查員、紀律員知道職位該做什麼、怎麼做、注意什麼。
(3)培訓的方式、方法。學校集會培訓、班級班會培訓、科任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開展培訓。
4.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學問、思辨、笃行效果的升華。
單元導學模式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在體驗中成長,但也不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會學、能學、學好離不開教師的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要發揮得恰到好處,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或缺位。在模式的運用過程中,我們從教師所應承當的角色、主導作用的着力點及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讨,提煉出來了教學中教師的活動方式和内容,概括為“四個做好”。
(1)做好教與學的設計者。在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合理整合單元,制定精準的教學目标,設計好學生自學、探究、訓練的過程。在“三單”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對教師的教進行預設,保證課堂中教師遊刃有餘,收放自如。
(2)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揭示學習目标,安排學習任務,提出學習要求,組織、監管、督促學生自學、探究、訓練;學習過程中,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态,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控制學生學習的節奏,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反饋學情,收集、處理課堂中的信息,創境設問,生成新的教學内容,根據課内生成,靈活應變,調整教與學的方案;使用好評價手段,對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做好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提示學習思路和方法,或作閱讀示範,指導自學、自探;點撥疑難處、困惑處、關鍵處;精講知識的空白處、生疏處、深奧處;總結規律處、技巧處;提醒易錯、易混處。
(4)做好師生交流的對話者。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對話是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提升學習質量的重要方式。教師在傾聽學生的表達時,發現學生膚淺、不全面、偏離主題,甚至錯誤時,就要與學生展開對話。課堂中要構成生動的對話場景,教師需采用一定的策略。如讓學生陳述理由,師生相互質疑、相互交流,教師适時追問等。
5. 建設有效教學的班級文化,激發學習的内驅力。
和諧的班級文化為有效課堂提供了較好的心理環境和活躍的學習氛圍,班級文化建設是有效課堂的輔動力。我們主要營造了兩種文化。(1)營造班級親情文化。建立了充滿親情的組規、班規,教室内牆上張貼有每位學生的生日表,讓整個班集體成為了“快樂一家”。讓學生感到班級有如家庭般的溫馨,願意在學習上幫助“兄弟”,願意為“家”出力。(2)構建激勵向上的精神文化 。每間教室的門框上都有一個班牌,上有個性化的班名和班訓,體現了治班理念和學生的發展願景;教室外牆上有優秀作品展示台,是展示學生特長和成功的舞台;教室内牆上有光榮榜和晉級表,光榮榜上明顯閃耀,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功;小組普級,讓學生形成不甘落伍,你追我趕的學習态勢。
五、階段研究效果
(一)研究教師在不斷成長。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通過學習、探索、教師間的交流,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都發生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變化。不時能看到教師行為的轉變,不再是滿堂灌、滿堂問,更多的是組織調控課堂,激勵學生、啟發點拔、追問誘導,評價指導等行為。
(二)課堂呈現新氣象。在課堂中看到了學生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彙報、動手訓練等學習方式;課堂中也不時能看到部分學生,能像老師一樣,語言清晰、條理清楚、有闆有眼的點評;課堂中還能見到,許多學生獨特的見解、與衆不同的思路、新穎的解題方法,讓人由衷地感到有一種生命潛能釋放的快感。
(三)學生在不斷成長。新課堂不僅讓學生紮實地掌握了知識和技能,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應該說促進了學生和諧發展。
(四)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規範辦學,嚴格按規定安排“主課”的課時數,按課程計劃開齊了所有的課程,并安排了足夠的時間保證學生的睡眠和鍛煉,相對說來,統考科目的教學時間少了,但學生的學業成績沒降反升了。
(五)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13年6月6日,《廣元日報》以“探索有效教學模式,讓教育為生命增輝”為題,專版報道了學校有效教學的探索曆程。《四川教育》(2013.1下半月)封一、封二介紹了學校的課堂改革和辦學特色,産生較大的影響。學校多次在市縣作教學改革的交流。本校教師曾受邀到演聖小學、楊村中學交流有效教學工作。2014年學校被評為省“校本教研先進校”。2014年9月《廣元日報》又以“探索呈現一片海闊天空”為題全面報道了學校的課改工作。
六、下階段研究計劃
(一)在管理上抓住兩個關鍵詞——行動、深水作業。通過強有力的措施,激勵教師去學習,更新觀念;去探索,尋找策略;去實踐,構建新型課堂。精心設計教學,編制好助學單,交給學生學習方法,發現并解決模式運用中的問題,不斷總結提升,讓有效教學真正有效。
(二)把課堂模式運用常态化。教學模式要新:體現新理念、新方式;要實,能切實提高教學效益;要可操作,師生能駕馭;要能常态化,節節課都能如實施。如不能做到常态化,課前花大量時間排練,課上一味展示,隻是偶爾給人看這種作法不可取。
(三)在模式體系建立起來之後,研究要轉向内涵的發掘。在教學内容——學生需要學什麼,教學方法——學生怎麼學才好上加大備課組的研究,加強有效教學設計的要求,不能以助學單代替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發.
3.《新課程倡導怎樣的教學觀》選自《走進新課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
4.《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餘文森著.
5.《教師怎樣自評一節課》天津教科院王敏勤著.
6.《王敏勤:提高課堂效率的五大方略》.中國教師報. 作者:房 濤.
7.《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8.《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标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9.《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标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10.《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标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11.《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标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12.《中學語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王世堪.
13.《中學數學教材教法總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三院校協編組.
來源∣劍閣縣劍門中學課題組
編審∣教研内參
聲明∣文章内容為教研内參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