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的酸菜豆面條
●張宏旭
西峽人吃酸菜豆面條,就像四川人吃辣椒,大連人吃海鮮,蒙古人吃手抓羊肉一樣,算得上是這一方人特殊的飲食習慣。
酸菜豆面條是一種難登大雅之堂的地方美食,沒有高檔餐廳裡那種花裡胡哨的時尚,就是尋常百姓家的一頓家常便飯。可就是這種家常便飯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西峽人,成了人們居家生活,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想吃地道的豆面條,最好是在石磨上加工豆面粉,人工推着石磨,低溫低速研磨,豆子内的營養成分沒有被破壞,始終保留着豆子特有的清香。加工豆面條一般是用紅豆或者是綠豆面,全部用豆面是是根本沒法成型,要加入三分之一的白面,然後加水拌面,反複揉搓至用手捏下能基本成團即可。接下來在軋面機上軋成面條,亦或是稍微多加點水,讓面再軟一點,用擀杖擀成面條。
在西峽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南陽往西來,家家有酸菜”。吃豆面條的絕配是酸菜,但酸菜的加工卻不是一般的地方都能做成的。地處南水北調中線源頭的西峽是個山清水秀的林地縣,經專家研究,這兩個地方的水富含有多種有益礦物質,能在短時間内腌制出酸菜,且酸爽可口,味道純正。在農村,家家也都有一個酸菜缸,這也足以見證這一方人對酸菜的喜愛程度。
在西峽,腌酸菜叫“渥(wò)酸菜”,做法不同于四川的泡菜,做法相對獨特。多用辣菜、大白菜、蘿蔔纓、紅薯葉、芝麻葉、小油菜、莴苣葉等,在清水中洗淨,放至沸水中煮至七八成熟,然後趁熱撈出放進缸中,手摁壓之後要用幹淨的石塊兒壓實,再添上煮菜的水,不讓菜露出水面。有的還喜歡在缸底放一些新鮮的蘿蔔,或者是為了讓菜酸的更快,要注入一些老酸漿引子,催使其發酸。菜變酸的時間會根據季節的變化而不同,一般夏季的時候一天多就會酸了,冬天需要的時間則會長些。
渥好的酸菜,色澤黃亮,酸湯粘稠,爽口宜人,帶湯食用味道更佳,熱炒、涼拌、煮面均保留着它特有的酸爽味兒。在鍋裡留少許底油,加入蔥蒜爆香,倒入剛撈出的酸菜,翻炒幾下,加鹽、生抽少許,盛出放置一邊兒。鍋内再加入清水燒開,放入軋好的豆面條,煮上三兩分鐘,筷子夾斷面條,看沒有白芯即可,倒入炒好的酸菜,出鍋裝碗,撒上一把香菜,淋上幾滴小磨香油,一碗熱氣騰騰,夾雜着豆味兒與酸味兒的酸菜豆面條就大功告成了。
端至面前,一股撲鼻的香味兒伴随着泛白的熱氣撲面而來,喝一口湯,那股濃濃的酸味兒透過舌尖上的神經,順着兩側的腮幫迅速傳至大腦皮層,化為一種“計算機式”的命令,指揮着軀體禁不住打一個冷顫;入口酸爽的滿足,會讓面部的肌肉立即揪向一邊。一頓美味兒就從這滿嘴口水、一個哆嗦、一腔舒服的呻吟開始了。入口的豆面條沒有普通面條那麼順滑、勁道,卻不失彈性。慢慢咀嚼,舌尖上、牙縫裡、口腔内有一種略帶粗犷的硬,夾雜着酸菜在胃部攪為一團,給人一種濃烈的滿足感。這時候如果再潑一勺辣椒油,立即可以增加豆面條的另一種味道,才能吃得滿口生香,滿頭大汗,那才叫痛快淋漓,怎一個爽字了得!
小孩子是不喜歡吃的,吃豆面條的人群大都是中年人,碰巧我也被劃進這個序列。酸菜豆面條不僅解腥味、去油膩、提胃口,其營養也不容小觑,豆面裡的低脂低糖、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成了城裡人對健康飲食的向往與追求。現在居住在縣城,酸菜豆面條成了我改善生活的必需品。喜歡吃酸菜豆面條不是因為她物美價廉,而是她方便快捷、随性自然。吃一口酸菜豆面條,解決了饑餓之感,滿足了對味蕾的刺激。更能通過咀嚼再一次在腦海裡領略故土的人、景、事、物,多少種思緒與這一碗面條夾混合在一起,才下舌頭,又上心頭,讓我漸漸分清了哪一種叫滋味,哪一種是真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