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在佛教,有這麼一位高僧。他被世人稱為漢佛八宗之主,千古一僧。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7歲選擇出家,跨越雪山沙海,遊遍西域諸國,再次回國時,佛法造詣深不可測,從此聲名遠揚。
本想一心求道,卻被迫輾轉流離,成為統治者手裡收攏人心的利器。70歲圓寂時肉身化為舍利子。
鸠摩羅什的父親是來自印度的佛教徒,母親是龜茲的公主,貴為一國王子,他為什麼要選擇7歲随母出家?
鸠摩羅什一生虔誠追求佛法,卻又為什麼在35歲這年選擇與女子圓房,打破色戒?
與女子圓房,連娶二妻,姬妾數十,誕育二子,他卻為何仍一直被信衆奉為高僧,虔誠信仰?
出生貴族,7歲皈依佛門鸠摩羅什的父親鸠摩羅炎本是一名來自印度的佛教徒。
鸠摩羅炎為了傳播佛教教義,他不惜離開故土,隻身遠走他鄉,走遍西域諸國。
這一年,當他來到龜茲時,卻被龜茲國王看中。國王不顧他的反對,逼着鸠摩羅炎娶了自己的妹妹耆婆。
說到這裡,不得不感歎曆史的驚人相似之處。佛家有偈語道:“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鸠摩羅什的出生,本是因他身為佛子的父親鸠摩羅炎被龜茲國王所迫,打破清規戒律,迎娶龜茲公主而來。
作為出家人,一心信奉佛祖,卻要被迫娶妻,被強權壓迫的佛子,所作所為并不能随心。鸠摩羅什出生後,這個因果就像如影随形的魔咒一般,跟随了他的一生。
然而唯一不同的是,鸠摩羅什相比于他的父親,他的向佛之心更加堅定,至始至終,鸠摩羅什心中的信仰從未有過一絲的動搖,這點有些類似于道濟禅師“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修煉之道了。
公元343年,鸠摩羅什出生。
一出生,鸠摩羅什就表現出了許多不平凡之處。他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就已博覽群書,并表現出了極高的佛門悟性。
然而這時候的鸠摩羅什,雖然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但并未表露出要出家為僧的念頭。促使他真正跨出這一步的,是他的母親——也就是龜茲的耆婆公主。
關于這位公主為何要出家。後世有人猜測,也許是這位公主本身出生名門,而當時的龜茲又飽受佛門文化的影響,想來公主應該從小就飽讀佛家經典,對佛門文化早就有了足夠的認知,她皈依佛門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也有人考據,當時公主生下的第二個王子早早就夭折,公主傷心過度因此才頓悟出家。究竟是何種原因也無從得知。
畢竟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女人的意志似乎并非十分的重要,就連公主的婚事,也許都并非出于她的意願,因此曆史上對此并無确卻的記錄也并不奇怪。
然而,當耆婆公主突然頓悟,決定出家後。七歲的鸠摩羅什,七歲的鸠摩羅什在認真地思考了一番後,決定跟随母親一起出家。
從此,剃度出家的耆婆公主帶着年幼的鸠摩羅什開始走上了艱苦的修行之路。
甚至為了不受周圍人的特殊照拂,也為了更好地修習教義,耆婆公主帶着鸠摩羅什翻過茫茫的雪山、闊過無際的沙海,輾轉于西域各國之間。
身陷涼州,于紅塵中感悟佛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佛是什麼?為什麼要信仰佛?佛本身是人們心中的信仰,精神的寄托。
因為衆生皆苦,現實生活種種苦難接踵而至,有了信仰和精神寄托,就好比行走沙漠的旅人忽然見綠洲,有了栖身和蔭蔽之所,心靈得以休憩。
一直到今天,我們身邊也依然有許多佛教的信徒。我們為什麼要信佛。在以前,也許是困頓于現實的苦難,又無法改變現狀,于是尋求一種精神上的解脫。
到了現在,信仰佛教,可能更多地來自一種對自我,以及對命運的一種重新的審視和理解。能夠在别人迷茫的時候為我們自己帶來清醒;能夠在别人疑惑的時候為我們帶來堅定。
但在玩弄權勢詭計的統治者眼裡,佛,反而成了一種收攏人心的工具。而民衆信仰推崇的佛子無疑成了他們眼中的政治利器。
鸠摩羅什初學小乘,後遇到莎車國大乘名僧,遂改學大乘。
傳聞當初鸠摩羅什跟随着車隊行走在西域各國修習、宣講佛法教義的時候,這一日他們路過一個小沙丘時,迎面走來一名老僧。
老僧一眼看到了人群中的鸠摩羅什,對他預言到:“如果你在35歲之前還未破戒,定能成為像優波掘多一樣的高僧。宣揚佛法,普度衆生。”
鸠摩羅什感到非常震驚,他很快意識到這是一位得到的高僧。于是他邀請高僧暫歇腳步,與他一起探讨佛法奧義。經過整整幾天幾夜的探讨後,高僧離開了。
臨行前,高僧雙手合十道:“我雖是你的大乘老師,你卻是我的小乘老師。”
後來結束遊走修行的鸠摩羅什回到龜茲宣揚佛法教義。此時的他博讀大小乘經論,名聞西域諸國,成為人人口中稱頌的聖僧佛子。後來他的佛号甚至傳到了漢人居住的中原地區。當時正值魏晉南北朝時期。
當時北方的統治者是苻堅。
苻堅吞并北方十六國,統一了北方。為了更好地控制人們的思想,苻堅想到了用宗教信仰來統一人們的思想。苻堅派出自己的手下得力幹将,呂光,命他收複西域并帶回鸠摩羅什。
呂光一路勢如破竹,越過三百裡沙漠,攻破龜茲,并抓走了鸠摩羅什。不料在回程的途中,卻忽然傳來消息說,聽說苻堅兵敗身死,前秦政權覆滅。
呂光聽說消息後,幹脆在涼州自立政權。鸠摩羅什于是身陷涼州。鸠摩羅什雖然身陷囹圄,但心中并無驚慌也無煩惱。
佛家修心,向來講究“菩提本無數,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鸠摩羅什身為高僧,佛法造詣深厚,即使面對如斯境地,也并未顯露出一點驚慌的神色,反而如往常一般,日日外出宣揚佛法。
呂光此人,一身征戰殺伐,殺人無數,不懼地獄,也從不信奉佛法,對鸠摩羅什自然也沒有敬仰之心。
當他看到鸠摩羅什雖然被自己困住,但身邊依然有無數信衆來來往往之時,他心中起了惡念,想看看這位受萬人敬仰的佛子是否真的如世人所說的那般佛法高深。
這一日,鸠摩羅什如往常一樣升台說法。呂光卻突然帶着大批手下出現。他的眼神中透露者不懷好意,當着所有的信衆的面高聲問鸠摩羅什:“你們佛家都有哪些清規戒律啊?”
鸠摩羅什面色淡然,他在法台上雙手合十,不緊不慢地回答呂光:“我佛慈悲。不貪、不嗔、不癡、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淫邪。”
呂光哈哈大笑,說道:“好一個不淫邪。老和尚,聽說你佛法高深。我呂光此生最好兩件事,一是上戰場殺敵,二就是看和尚娶妻了。老和尚,你今日就來表演一個和尚娶妻如何?”
台下的信衆嘩然,這時候呂光的手下卻亮出刀槍,将鸠摩羅什從高台上押走。
緊接着,鸠摩羅什就被關進一間屋子裡。一同被關進去的,還有一位美貌女子。鸠摩羅什在房内閉目打坐了整整一日,并不肯屈服。
但呂光派手下來告訴鸠摩羅什,他若不從,就把他永世囚禁,這樣,他此生就再無宣傳佛法教義的機會了。
鸠摩羅什在青燈前枯坐了半夜。這一夜,沒有人知道鸠摩羅什内心到底經曆了怎樣的煎熬。他一心像佛,佛已經成為他心中的信仰,指路的明燈。
而如今,這份信仰卻要被當權者獰笑着攪碎,這無異于抽筋剝髓。他潛心向佛,而這一夜,佛卻沒能為他指明前行之路。
也許他将這一切人生的磨難都當做了佛祖對他的考驗罷。
也是在這一夜,鸠摩羅什破了色戒,娶了第一個妻子。
這一天過後,鸠摩羅什的佛心依然沒有一絲動搖,紅塵粉黛并不能阻止他前行的腳步。鸠摩羅什依然留在涼州寺廟宣揚佛法。
遷居長安,于困頓中求索世人曾經這樣評價鸠摩羅什,認為他是世界上最接近佛的人。佛祖閱遍世間苦惡,卻仍心懷慈悲和憐憫。
鸠摩羅什的一生經曆過權勢的迫害,理想的破敗,但他的心中對佛的信仰從未有過動搖。
世人贈他予惡,他卻以善報之。從未因此而有過遷怒。仿佛從淤泥中開出的一朵潔白無瑕的蓮花。
鸠摩羅什在涼州一待就是十七年。公元401年,姚興攻伐後涼。此時呂光已經身死,他的三個兒子互相傾軋絕代,根本不敵姚興的十萬鐵騎。很快涼州城破。
因垂涎于鸠摩羅什在信衆中的名望和号召力,姚興親羅什入長安,并以國師之禮相待。
在這之前,精通多國語言,其中包括漢語的鸠摩羅什就已經察覺,漢語佛典翻譯多有錯漏之處。這對佛法教義的弘揚是很不利的。
于是為了糾正這些錯漏,鸠摩羅什請求組建大規模譯場。姚興非常爽快地答應了,并讓鸠摩羅什擔任主持。
在這之後的十餘年,鸠摩羅什一直待在寺廟專心從事譯經和說法。
但好景不長,親眼目睹過鸠摩羅什在台上個講經說法,台下的信衆狂熱擁戴的場面之後,姚興内心開始有了忌憚。
這一日,姚興在宮中大擺筵席,作為國師的鸠摩羅什也受到了邀請。宮中的筵席奢靡華貴,鸠摩羅什并不喜歡,隻是枯坐一旁。但即使是這樣,也依舊沒能逃過一劫。
姚興深知鸠摩羅什的名望是一把利器,他既能握在自己的手裡,為自己收攏人心,但又擔心,也許有一日,這把利器會因為脫離了自己的掌控,反而調轉方向,刺傷自己。
于是他在宴席上特意安排了十個如花似玉的美人在席上跳舞助興。隻見這些美個個“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顔”。
這些美人一出現,就吸引了宴席上所有男人的注意。一些武将甚至眼神一錯不錯地盯着她們,醜态百出。
姚興得意地看向鸠摩伽羅,卻發現他臉色并無半點變化,好似滿堂不過紅顔枯骨。
姚興不高興了,他想起手下的谏言,于是問鸠摩伽羅:“大師看這些美人如何?我聽聞大師曾在涼州娶妻,卻為何讓嬌妻獨守空房?可是對那位不甚滿意?我這裡有如此如花美眷,不如大師親自挑一個如何?”
鸠摩伽羅緩緩轉動着手上的佛珠,并未有言語。
姚興看到這裡,臉色徹底沉了下來,氣勢也開始變得咄咄逼人:“既然大師不願意挑,那就是都滿意了。”
于是他轉頭吩咐手下:“來人,将這十個美人都送到大師的住處,伺候大師起居。”
一邊還不忘叮囑鸠摩伽羅:“大師佛法高明,像你這樣的高僧怎能無後,大師一定不要讓我失望才是。”
鸠摩羅什最終收下了這些美人,甚至還讓她們為自己生下兩個兒子。
但在這期間,他前行求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在長安的十幾年間,鸠摩伽羅堅持一邊講法,一邊翻譯經文。
在這十幾年間,鸠摩伽羅先後譯出了傳世至今的譯出《妙法蓮華經》、《金剛經》、《大品般若經》、《阿彌陀經》等等佛經。
也正是這些佛經,奠定了他身為中國曆史上的四大譯僧的地位。這些佛經推動加速了我國佛教的發揚光大。
甚至有人說:“如果沒有鸠摩羅什,中國的佛教發展還要後退八百年。”鸠摩羅什圓寂後,他的肉身化為了舍利,受人供奉。
對鸠摩羅什而言,他的前半生是實現理想的過程,可直到理想破滅,他殘破的人生也從沒因此而有過半分止步。
然而到了今日,世人眼中已很少能看到他為佛法弘揚帶來的貢獻,而是對那些算不上旖旎的風流韻事津津樂道。
“古來聖賢皆寂寞”,有多少像鸠摩羅什這樣的人,為了心中的理想踽踽獨行,即使滿面風沙,即使不被世人所理解,所銘記,也從無懈怠,未有一刻想過放棄。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那個遙不可及的理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