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女性患者,姓柳。
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情況下開始出現發熱,自己在家量了體溫最高達38.5°C,一開始以為是普通感冒,在藥店買了藥吃,有點效果,但反反複複,而且後面出現乏力、輕微咽痛,容易出汗。
這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
隻好上當地醫院就診,内科醫生看過柳女士後,說發熱這個症狀原因太多了,比如普通感染,感染也分細菌、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等等,還有一些血液病、結締組織病、腫瘤等等疾病都會發熱,得做些檢查。
本來一些疾病的發熱是有規律的,但因為柳女士自己先後吃過好幾種退燒藥,那就不好觀察了。内科醫生說。
有沒有咳嗽、咳痰、胸悶、氣促、胸痛等等?醫生問。如果有的話,要警惕肺炎可能,拍攝胸片是必不可少的。
都沒有,就是發熱,感覺整個人很累,嗓子輕微疼痛,還有,我很容易出汗這段時間,醫生,感覺到整個人裡面都是熱烘烘的。劉女士皺着眉頭跟醫生抱怨。
出汗?醫生提高了警惕。
本來一個發熱的病人出汗是很常見的。但是幾乎所有的醫生對一個發熱患者出汗都會表示警惕,因為這往往讓醫生想到一個特殊的疾病。
結核病,比如肺結核。
結核病的典型表現就是發熱、盜汗、乏力、胃口不好,但是事實遠遠不止結核病會有這些表現,其他很多疾病都會有,比如淋巴理、其他種類或者特殊感染等等。
什麼叫做盜汗?柳女士問醫生。
盜汗,就是你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身上都被汗水浸濕了,清醒後很快又不出汗了,一睡着又出汗,這就是盜汗,偷偷摸摸地出汗就稱之為盜汗。醫生形象地給她解釋。
對對對,就是這樣,我就有盜汗,睡覺的時候特别容易出汗。劉女士有點興奮,說話的語調都高了起來。
還有你這個全身熱烘烘的情況是整天都有,還是某段時間才有,比如說下午特别明顯?内科醫生問。
劉女士遲疑了一下,才回答說,多數是吃了午飯後有這個感覺。
那就是午後潮熱。内科醫生點點頭,滿意地記錄下了這條症狀。
家裡有人有肺結核之類的疾病嗎?内科醫生又問。
沒有,沒聽說過哦。
先拍攝一個胸部CT吧,看清楚一點肺部,看看有沒有肺結核可能。醫生說。
我有肺結核?劉女士不敢相信。我沒有咳血啊。
在她的認知裡,肺結核是會咯血的。她說得沒錯,但是事實上很多肺結核患者都沒有咯血。肺結核沒有侵犯到大的血管,那就不一定會有咯血。醫生解釋說。
同時做個PPD試驗吧。醫生說。
PPD試驗(結核菌素試驗)廣泛應用于檢出結核分枝杆菌的感染,護士會在患者手臂上注射一點結核菌素,然後觀察72小時後的局部反應。如果到時候局部有明顯的結節或者或者水泡等,那就是陽性。陽性對診斷有一定的意義。
醫生還讓柳女士留了幾個痰标本,查找結核分枝杆菌。如果真的是肺結核,痰液裡面是可能有結核分枝杆菌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結核病人的痰液裡面都找不到結核菌。
不管如何,CT是必須要做的。
CT結果馬上就出來了,提示左上肺有小結節樣影,放射科醫生考慮是左上肺結核竈。
我靠!果然考慮結核啊。醫生拿到報告後有些激動。
本來肺上有一兩個結節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一些良性的增殖改變,也有可能是結核竈。内科醫生自己看不準,但既然放射科醫生做出這個判斷了,加上患者有發熱、午後潮熱、盜汗等經典的結核表現,那診斷應該是有可能的。
内科醫生馬上找了感染科醫生會診,感染科醫生看過後也表示肺結核不能排除。告訴柳女士,這個肺結核啊,我院不是定點醫院,你得轉到市裡面傳染病醫院繼續治療才行。
柳女士被吓蒙了。
沒想到自己一個小小的發熱,到頭來竟然是肺結核。肺結核聽說得多了,但是第一次跟自己聯系上來,難免害怕。
聽說肺結核治不好的,是麼?劉女士憂心忡忡問醫生。
胡說八道,大多數肺結核都是可以控制甚至是治愈的,隻不過需要注意防止傳染給其他家屬而已。醫生正色道。
那,我要不要跟丈夫分房睡?會不會傳染給他。劉女士問醫生。
那是肯定的。但你現在要住院了,不适合回家。醫生說。
去後還完善了很多檢查,痰培養結果也出來了,都是陰性的,沒發現結核菌。這很正常,沒幾個結核病的病人痰液裡面能找到結核菌,除非那些結核引起空洞的,菌量特别大的的結核患者才容易被捕捉到。還查了好幾個結核方面但的檢查,都是正常的。
3天後觀察柳女士手臂上的PPD試驗,果然是有比較大的結節、紅腫,直徑有8cm。這算是陽性了。陽性符合結核病的診斷,證明柳女士體内是有結核菌的。
搞了手續,通知了自己丈夫,柳女士被安排到了市裡面結核病醫院繼續治療。
市裡面結核病醫院接到柳女士後,也同意肺結核診斷。診斷肺結核并不是因為這個PPD陽性,而是因為病人典型的表現和胸部CT的表現。PPD試驗其實沒什麼意義的,對成年人來說我們都不做這個檢查,陽性不代表是,陰性不代表不是。因為我們成年人基本都接種過卡介苗,接種後就可能陽性的啊。還有很多人是反應不起來的,那就是陰性啊,所以這個檢查對成年人來說沒有實質意義。
柳女士的病情跟絕大多數結核病患者都是類似的。
市結核病醫院直接給予了左氧氟沙星、異煙肼、丁胺卡那等等藥物抗結核治療。如果患者是肺結核,很快就會有療效才對的。
可是用藥1個多星期,柳女士依舊有發熱,依舊是下午發熱明顯,而且還會盜汗、潮熱。體溫最高達到38.6°C。
這是怎麼回事呢?上級醫師查房,期間也做了更多的結核方面的檢查,包括T-SPOT(T細胞斑點試驗),結果是陽性的。這個T-SPOT檢查意義還是蠻大的,它總體的敏感性、特異性都比較高,上級醫師說。
科裡面醫生讨論,有些人認為結核病的診斷太草率,還是有很多地方不符合結核病診斷的,比如患者從始至終都沒有明顯的咳嗽咳痰咯血。輕易給抗結核治療似乎不妥當。
這是個重磅的質疑。
讨論沒有結果,最終達成共識,轉省結核醫院繼續治療。把難題交給上面的專家吧。到底是不是肺結核,後續分曉吧,畢竟很多人的診斷都是比較困難的。簡單的肺結核誰都會診斷,但要做好誤診的心理準備。因為肺結核太詭異了,變化多端而且莫測。
加上柳女士的丈夫比較強勢,說話比較沖,搞不好就是醫療官司了。為了安全,想辦法送她去更高級的醫院繼續治療是合适的。
轉到省結核醫院。
最初給的診斷:左上肺繼發型肺結核,痰塗片(-)初始治療。
幾個專門搞結核病的醫生聚在一起讨論了,認為肺結核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完善了其他一些檢查,又不能完全确定。最後還是決定,先治療,觀察療效,如果有效,那就是結核,如果無效,那就不是結核。
簽字。
第二天上級醫師查房,帶着一批實習生、研究生來到柳女士床旁。本來上級醫師是想讓各位年輕的醫生熟悉肺結核的一個診治流程。但一進病房,一看到柳女士,上級醫師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你們覺得患者這個脖子是不是有點大?上級醫師沉着臉問。
管床醫生圍繞着患者左瞧瞧右瞧瞧,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好像是有點大。但,又不是太明顯。
此時正好是冬天,柳女士之前都是穿着厚厚的衣服,而今天可能是稍微熱了點,她穿少一些了,露出了脖子。
正巧被上級醫師看到了。
患者脖子有大,說不定甲狀腺是有問題的,查過了沒有?上級醫師發問。
患者剛入院,沒來得及查。管床醫生一邊狂冒汗一邊回複問題。
這不應該啊,入院常規應該包括甲功能、免疫方面檢查的。上級醫師繼續說。雖然患者是有肺結核可能,但病人不總是隻有一個毛病,說不定還會有甲亢,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這些都要警惕啊,咱們結核病醫院不單隻結核病吧?要被傳出去,咱們結核病醫院就隻會看肺結核,那多丢人?
上級醫師顯然是發怒了。直接在病人面前數落管床醫生。
哎,這是個脾氣不好的上級醫師。一般上級都會在病人面前維護管床醫生面子,維護醫生的權威。
他不會。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管床醫生除了冒汗,隻能一個勁地點頭。
你們說,甲亢會不會發熱、出汗?上級醫師回頭問一圈跟着查房的年輕醫生。
大家唯唯諾諾,幾個膽子大的直接回複“會的”。
這是非常基礎的問題,不能掉了基礎啊。上級醫師這時候才壓低了聲音
上級醫師讓開了甲狀腺B超,還有抽血查甲功七項,現在就執行。結核病的診斷先放一放,看清楚甲狀腺,确定患者沒有其他診斷可能再說。
甲狀腺B超馬上推出去做了,結果登時回報。
雙側甲狀腺彌漫腫大!
一看到這個結果,管床醫生就更虛了。畢竟自己漏診了這個問題,這是不應該的。入院查體的時候說明不夠仔細。而且,不能否認的是,結核病醫院真的多數情況首先考慮的是結核病,其他的問題真的會漏掉。
如果不仔細的話。
柳女士和丈夫知道這個結果後,不知是喜是憂。不滿意那是肯定有的,折騰了這麼久,老娘甲狀腺有問題都沒人知道。
現在管床醫生擔心的是,萬一上級醫師說對了,患者可能是甲亢引起的發熱、乏力、胃口不好,那麼肺結核這個診斷就要打問号了。
可是我沒有脾氣暴躁啊,柳女士說。我聽說甲亢的人都會脾氣暴躁的。我隻是有點咽痛,這兩天好像脖子也有些痛了。
脖子痛?管床醫生立刻提高了警惕。
是啊,這兩天才開始,我也忘了跟你講了。吞口水的時候更痛。柳女士說。
哎呀,那可能還不一定是甲亢呢。甲亢不會有脖子疼痛(甲狀腺區域)的,但是甲狀腺炎是會的。隻有炎症才會有明顯的疼痛。
甲狀腺炎?甲狀腺還會發炎的?劉女士疑惑了。
會的。等結果出來再看看吧。
甲狀腺相關檢查出來了。真是有問題!
甲狀腺激素T3,T4都是很高,TSH降低,符合甲功能亢進表現,但是碘131攝取率是降低的。
如果患者真的是甲亢,甲狀腺細胞都是亢進的,那麼碘131攝取率應該是高的,現在這個指标是降低的,說明甲狀腺細胞的功能并沒有亢進,而是被破壞了,甲狀腺細胞被炎症破壞了,所以攝取碘的能力下降了,而甲狀腺細胞裡面存儲的甲狀腺激素會直接湧入血中,所以查到的甲狀腺激素是升高的。
這是典型的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表現啊,不是甲亢,是甲狀腺炎啊!
管床醫生終于醒悟過來了。趕緊把内分泌科醫生請過來會診。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與病毒感染有關的、自限性的甲狀腺炎症疾病,多見于女性,起病前1-3周會有病毒性咽炎等表現,會有全身不舒服、食欲不好、發熱、肌肉疼痛、心動過速、多汗等等表現,尤其是甲狀腺區域會有明顯疼痛(脖子痛),可放射到耳部,吞咽時疼痛加重。
問題是,患者不總是會有典型的脖子痛,而且可能是疾病到一定程度才會有明顯疼痛,最初可能僅僅是發熱、出汗、胃口不好、乏力等等非特異表現,非常容易誤診。
這不,柳女士就直接被以為是肺結核了。
幸好及時發現了問題,找到了真兇。柳女士被診斷為亞急性甲狀腺炎,而不是肺結核,為什麼不是肺結核,因為太多檢查不符合了。隻有一個所謂的“典型”的臨床表現,加上一個CT,不足以診斷。
最後按照甲狀腺炎治療,用了2天潑尼松(激素),馬上退燒,疼痛也緩解了。後面用了布洛芬抗炎鎮痛,治療1周後,效果立竿見影。
柳女士終于喜笑顔開。也顧不上找醫生的麻煩了,找到問題,治好疾病就行。否則,若真的按肺結核治療下去,恐怕又是一個悲劇了。
醫學是複雜的,醫生也是個複雜的個體,患者更加是複雜的,要想一下子抓住主要矛盾也不總是輕易的,犯錯難以避免。但如果醫生不懈努力、增強責任心、多一些時間跟病人溝通,肯定能降低誤診率。
多給醫生理解,醫生也多理解病人。
祝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