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雲卷雲舒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雲卷雲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7:44:30

01 出處及原意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講到,君子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提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的千古名句,意思是說,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

這句話最開始的出處其實并不是諸葛亮,而是西漢的劉安,他在《淮南子·主術訓》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德,非甯靜無以緻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衆”。

後來人們把其凝練為兩個成語“淡泊明志、甯靜緻遠”,并廣為流傳。

現代,很多人把這兩句話當成座右銘,寫成牌匾挂在客廳或者書房,用以激勵自己,提醒自己靜心養性。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雲卷雲舒(新解淡泊明志甯靜緻遠)1

02 疑惑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有如大道之音直入靈魂,又如一股清泉直注心田,讓人豁然開朗和明悟,從而充滿了力量和方向。

但同時也有一種疑惑。我從小堅持無欲則剛的處事原則,原本就有點清心寡欲,加之生活的圈子都是小地方,接觸到的人們都是心思簡單、生活質樸、為人單純、知足常樂的老百姓。對這些人來說,“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的境界,似乎不用努力就能達到,但他們大都非常平凡甚至平庸。

因此,諸葛亮提倡的這種人生境界,到底是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不是适合于所有人?内心多少有點不明白。

但是,對自己來說,這句話的确有力量,因此經常拿來激勵自己,相信很多人也是這樣的情況。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雲卷雲舒(新解淡泊明志甯靜緻遠)2

03 要麼痛苦、要麼無聊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提出人生幸福的三個終極選項,即個人自身、個人擁有物和别人對你的看法,其中自身是最關鍵最本質的決定因素。

叔本華認為,人生幸福的兩大宿敵是痛苦和無聊,而且當你幸運逃離了其中一端時,你就接近了另外一端。

他說,“生活就像鐘擺一般,在這兩端之間激烈或者溫和地來回搖擺——要麼痛苦,要麼無聊,反正總有一項逃不掉”。

究其根源,痛苦和無聊是一種雙重對立的存在,一種是外部的或客觀的,一種是内在的或主觀的。比如貧窮饑餓會導緻痛苦,但衣食無憂卻會導緻無聊。

每個人都有煩惱,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痛苦與個人的社會角色沒有關系。

人總是在苦難的兩端來回搖擺,越是接近某一端,就距離另一端越遠,而人的天性又會引導他,采取措施來對抗他可能遭受的不幸,也即遠離無限接近的一端。

我的理解就是,痛苦的人竭力遠離痛苦,無聊的人竭力遠離無聊

空虛無聊隻能靠精神财富來抵抗,而精神越富裕,則意味着感受力越高,也就越容易加大精神和肉體的痛苦體驗,所以越不空虛,則意味着越容易痛苦。

由此,叔本華寫道:“睿智的人會從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閑暇,追求安甯、簡樸、盡可能不被打擾的生活”“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多,想從他人身上獲取的東西就越少,他人對其而言幾乎沒有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雲卷雲舒(新解淡泊明志甯靜緻遠)3

04 新的理解

用叔本華的理論來看待“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的人生理想。

首先,諸葛亮屬于精神富裕的睿智之人,其次他在物質和地位方面應有盡有,所以他應該是遠離了空虛無聊的一端,而接近痛苦的另一端。

至于他為什麼而痛苦,可能是事業,可能是更高的追求,但是他提倡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正好符合叔本華所說的“睿智的人會從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閑暇,追求安甯、簡樸、盡可能不被打擾的生活”。

也就是說,這樣的人生理想,适合于諸葛亮這樣卓絕偉大的人物,他們一方面擁有地位、錢财和權力,另一方面又想擺脫這些俗物,去追尋内心的甯靜和清雅,從而獲得自在的幸福。

但是,對于那些一事無成,或者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本身就已經被生活逼迫,學會了清心寡欲和知足常樂,就不能再強調淡泊和甯靜,而是要反向而行,這樣才能取得成功和幸福。

一介凡人,如果一定要把“淡泊明志、甯靜緻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那麼請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後半段,也就是“明志”和“緻遠”上,即放在“樹立遠大志向,取得久遠成功”上。

至于采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标,肯定不是“淡泊”和“甯靜”。就好比,一個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農夫,如果再淡泊和甯靜,那就隻能出家當和尚了。農夫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業,必須要給自己“打雞血”,要麼用欲望刺激自己,要麼用痛苦折磨自己,使自己奮發圖強。

草根,不能用“淡泊明志、甯靜緻遠”來激勵自己,那樣就用錯了方向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雲卷雲舒(新解淡泊明志甯靜緻遠)4

言者無罪,認識可能有所偏頗,大家是怎麼理解“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