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種植過程中,常常發生各種害蟲,不僅有蚜蟲、粉虱、夜蛾等地上害蟲,還有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蟲,這些害蟲危害作物廣,發生時間長,繁殖還快,不僅危害作物幼嫩部位,還咬食根系,常常導緻作物生長不良,影響作物産量和品質。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殺蟲劑配方,它就是氯蟲·噻蟲嗪,可以防治多種地上、地下害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農業##殺蟲劑#
<>首先來認識下氯蟲·噻蟲嗪。
這個氯蟲·噻蟲嗪是由氯蟲苯甲酰胺和噻蟲嗪複配而成的,同時具有兩種有效成分的作用特性。
氯蟲苯甲酰胺,從化學結構上來說,是一種雙酰胺類殺蟲劑,主要作用于昆蟲的肌肉系統,通過激活害蟲細胞内的魚尼丁受體,導緻受體通道非正常、長時間開放,過度釋放肌細胞中的鈣離子,導緻鈣庫衰竭,引起肌肉調節衰弱,麻痹,直至害蟲癱瘓死亡。
氯蟲苯甲酰胺,是雙酰胺類殺蟲劑中殺蟲範圍最廣,活性最高的殺蟲劑。
噻蟲嗪是第二代新煙堿類殺蟲劑,屬于神經毒劑,藥劑經過植物吸收後傳導至各部位,害蟲取食後,幹擾害蟲體内神經的傳導作用,它殺死害蟲的作用方式是模仿害蟲神經系統中的乙酰膽堿,從而刺激受體蛋白,破壞神經沖動的正常傳導,使昆蟲一直處于高度興奮中,直到死亡。而這種模仿的乙酰膽堿又不會被乙酰膽堿酯酶所降解,所以可以長時間的破壞神經傳導,噻蟲嗪與第一代新煙堿類殺蟲劑無交互抗性,也是取代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拟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的優秀藥劑。
氯蟲苯甲酰胺和噻蟲嗪的作用機理不同,二者混配增效明顯,混配後,有助于延緩抗性産生,擴大了殺蟲範圍,彌補了噻蟲嗪速效性差的不足。
氯蟲·噻蟲嗪施用後,具有較好的内吸傳導活性,不僅能快速被作物莖葉吸收,并傳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而且還具有較好的滲透性,能通過種皮、根系快速進入作物體内,殺死各個部位的害蟲。
氯蟲·噻蟲嗪可适用于多種作物,如水稻、玉米、甘蔗、大豆、花生、馬鈴薯、棉花、白菜、小青菜、辣椒、番茄、果樹等多種作物。#三農小分隊#
氯蟲·噻蟲嗪的殺蟲譜很廣,不僅可以防治鱗翅目害蟲,如潛葉蛾、斜紋夜蛾、綠刺蛾、小菜蛾、蔗螟、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玉米螟、斜紋夜蛾、棉鈴蟲、甜菜夜蛾等;半翅目害蟲,如蚜蟲、葉蟬、木虱、煙粉虱等;鞘翅目害蟲,如黃條跳甲、稻水象甲、馬鈴薯甲蟲等;雙翅目害蟲,如潛葉蠅;薊馬等纓翅目害蟲;對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也有效。
氯蟲·噻蟲嗪具有内吸性好,毒性低,無交互抗性等特點,持效期長,用于土壤處理和藥劑拌種,持效期可達3個月以上。
<>氯蟲·噻蟲嗪的主要使用方式有哪些呢。
拌種使用:可用在小麥、棉花、花生、大豆等作物的種子處理,可在作物播種前,進行拌種處理,可以使用30%氯蟲·噻蟲嗪懸浮劑,按照藥種比1:200的比例進行拌種,可有效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針蟲、蝼蛄等地下害蟲,還可防治蚜蟲、葉蟬、飛虱、夜蛾等多種地上害蟲,控蟲期可達3個月以上。
噴霧使用:防治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上的二化螟、稻飛虱、玉米螟、蚜蟲等害蟲,可在害蟲發生初期,或者害蟲卵孵化高峰至低齡幼蟲期,使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12克/畝,通過均勻葉面噴霧施藥,可快速控制害蟲的繼續危害和蔓延。
拌土撒施:用于防治甘蔗螟蟲時,可以采用拌土法,使用300克/升的氯蟲·噻蟲嗪懸浮劑,30-50毫升/畝,拌土稀釋後,在甘蔗下種和培土時各撒施1次,可有效防治蔗螟的發生及危害。
<>氯蟲·噻蟲嗪的在使用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使用氯蟲·噻蟲嗪時,為避免或延緩害蟲對該藥劑産生抗藥性,建議與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交替使用。
氯蟲·噻蟲嗪不能與強酸、強堿性物質混用。
氯蟲·噻蟲嗪對蜜蜂、家蠶和水生生物有毒,施藥時應避開作物盛花期和蜂群活動區,蠶室及桑園附近禁用,水産養殖區、河塘等水體附近,魚或蝦蟹套養稻田,都不能使用;施過藥的水稻田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等水體中,鳥類保護區和赤眼蜂等天敵放飛區禁用。
施藥後,徹底清洗防護用具,并更換和清洗工作服。所有施藥器具,用後應立即用清水或适當的洗滌劑清洗。
使用過的空包裝,用清水沖洗三次後妥善處理,切勿重複使用或改作其它用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