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王室的血緣關系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就同屬于“歐洲祖母”的後代。
也正是因為這樁婚姻,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還宣布放棄希臘國王的繼承權。
被稱為“歐洲祖母”的是維多利亞女王,維多利亞女王厭惡生育卻連生九胎,導緻血友病傳遍了歐洲王室。
日不落帝國的女王
相對于我國幾千年才出一個女皇帝的封建制度,英國倒是有女性繼承王位的不少例子。
通常情況下.英國王位的繼承有一個傳統。王位根據長子繼承權來決定。即王位應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後才依次序輪到其他兒子,最後才輪到女兒。
若國王沒有兒子隻有女兒,那麼就會出現女王。
英國的王位沒有空位期,一代君主去世或退位之後,被确定的繼承人即成為新的君主。
由于英國君主世襲制過程中男子繼承權優于女子,16世紀以前未曾有過女王,因此英國曆史上絕大多數國王是男子,女王隻占少數。
迄今為止,英國曆史上的女王僅有7人,她們分别是:簡·格雷、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瑪麗二世、安妮、維多利亞和伊麗莎白二世。
其中伊麗莎白一世和維多利亞兩位女王,被認為是英國曆史上的兩位偉大君主,她們對英國的發展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維多利亞是在位60年的英王喬治三世的孫女,她的父親是喬治三世的第四個兒子愛德華王子,肯特和斯特拉森的公爵。
她1819年5月24日降生在倫敦的肯辛頓宮,8個月大時,一向健壯的父親突患肺炎去世,留給妻兒的隻是沉重的債務。
幸虧維多利亞的舅舅,比利時王國的利奧波德王子慷慨解囊,才解了她母女的困難。
1837年6月20日,威廉四世去世,享年71歲。此前的一個月,維多利亞已年滿18周歲。
就這樣,剛踏入18歲的年輕姑娘成了英國女王。
維多利亞在日記中寫道:“六點時,母親把我喚醒,她告訴我坎特伯雷大主教與肯林根勳爵要見我。我起床走進客廳(隻穿着晨衣)去見他們。肯林根勳爵告訴我,我可憐的伯父——國王已于淩晨2時12分去世,而我,成了女王。”
一年後,維多利亞正式加冕。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頭戴喬治四世的冠冕、身披绛紅色禮袍的維多利亞,在衆人的見證下進行了莊嚴宣誓,坎特伯雷大主教向其塗抹聖油并授予王權象征物。
這場長達5個多小時的加冕儀式在緻敬與歡呼聲中結束,年輕的女王翻開了新的人生篇章。
維多利亞雖然是名女性,但是她對治理國家卻有着雄心壯志。
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大英帝國是歐洲繼西班牙之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号的國家。
當時,英國的殖民地遍布世界。
有人說,太陽從大英帝國的某一處殖民地上落下時,另一處殖民地仍然沐浴在陽光下。
從這些殖民地,英國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和财富。
不過,出于對舅舅的敬意以及國家利益的考量,維多利亞最終答應與阿爾伯特見面。1836年,兩人在英國相見。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年輕
然而,作為君王,維多利亞的婚姻自然備受臣民關注,但她卻一度非常排斥婚戀。
她清楚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知道婚姻無可避免,但同時又不希望生活就此改變,總抱着能延後幾年是幾年的想法。
維多利亞曾與到訪的俄羅斯皇儲亞曆山大二世互有好感,但是亞曆山大二世對于英國的瘋狂擴張卻表示非常厭惡,所以維多利亞女王與他最終沒有結果。
而女王的舅舅利奧波德一世一直希望維多利亞和她的表弟——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阿爾伯特成婚,為自己的國家謀利,這在當時并不是什麼秘密。
但維多利亞出于對母系親屬的厭惡,自然并不熱衷這樁婚事。
不過,出于對舅舅的敬意以及國家利益的考量,維多利亞最終答應與阿爾伯特見面。
相對于維多利亞女王一開始并不情願的聯姻,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婚姻則看起來幸福很多。
據記載,當民衆得知還是公主時的伊麗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蒙巴頓中尉訂婚的消息時,到處都是歡呼聲。
這似乎是天作之合。
就連一向反複無常的不列颠媒體都承認,這段婚姻“發自當事人真心的選擇而非其他人的安排。”
而維多利亞女王這邊,1836年,她才和阿爾伯特在英國相見。
出乎意料的是,兩人相識相知之後,對彼此的印象都非常良好。
1840年2月10日,身着白色婚服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在倫敦聖詹姆斯宮皇家教堂完婚不過。
不過,在婚後不久,性格差異巨大的兩人就開始争執不斷。
原本在阿爾伯特眼中率真的維多利亞,仿佛變成了另一個傲慢自負的妻子。
而且她熱衷社交,喜歡舞會,經常通宵跳舞。
阿爾伯特卻習慣早睡早起,難以忍受宮廷生活的節奏。
加上阿爾伯特在英國沒有一席之地,讓他深感微不足道。
初入婚姻生活的年輕夫婦争吵、和解,在日複一日的磨合中将彼此間的感情體現得淋漓盡緻。
最重要的是,維多利亞女王并不喜歡孩子。
在生下孩子後她曾經說說:“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前,他們都是醜陋的”。
維多利亞之所以如此厭惡孩子,或許和童年時期與母親之間淡漠的情感不無關系,所以初為人母之時,維多利亞女王一度陷入低落和厭惡的情緒。
她覺得成為一名母親更像是走上一條毀滅之路,和繁殖的動物毫無區别。
從剛剛懷孕到後來的生産、哺乳,都令她厭煩。她拒絕母乳喂養,甚至沒怎麼抱過孩子。
但這并不妨礙愛得熱烈的兩人在生下第一個孩子之後的17年又陸續育有八個子女。
幸而阿爾伯特是個合格的父親,他對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總會抽空陪伴孩子,還提出要建立“親和友愛新皇室形象”,這對維多利亞與孩子們之間的淡漠關系起到了一定的緩和作用。
所以,即使是再不喜歡孩子,在丈夫阿爾伯特的關懷與開解之下,她還是與丈夫孕育了九個子女。
維多利亞的女王的孩子們後來和歐洲各個皇室聯姻,她也成為了“歐洲祖母”,許多皇室成員都與維多利亞女王有血緣關系。
但這卻給整個歐洲皇室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源于維多利亞女王這一脈的血友病開始在歐洲皇室之間蔓延。
“歐洲祖母”導緻血友病蔓延
按照當時歐洲王室的習俗,為了國家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或為了政治上的需要,他們提倡王室之間通婚聯姻。
由于維多利亞女王家族的公主們分别嫁到歐洲多個國家,各個國家都與英國有親戚關系,因此維多利亞女王有着“歐洲的祖母”之稱。
雖然維多利亞女王的父母不患有血友病,但是她是英國王世中第一個血友病基因攜帶者。
這種病有個幾乎一成不變的特點,女性是傳播疾病的攜帶者,而隻有她們的男性後代才會受病症折磨。
即使是患病的父親也不會直接把血友病傳給兒子。
與之不同的是,他的女兒會成為基因攜帶者,傳給她們的男性後代。
一個女性隻有在母親是基因攜帶者,父親是血友病患者的情況下才會得血友病。
所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孩子裡,三個王子就是血友病患者,而女兒也攜帶着血友病基因。
維多利亞大女兒維希公主于1858年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三世結婚,并于次年生下威廉王子,他就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維多利亞二女兒愛麗斯公主于1862年嫁給德國黑森家族的路易親王,生下七個子女,其中兩位女兒——奧古斯塔和亞曆山德拉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而她的兒子魯伯特也是血友病患者。
威廉二世于1881年與表妹奧古斯塔結婚,生六子一女,其中兩個兒子患有血友病,普魯士家族因此受血友病之害。
維多利亞的小女兒比阿特麗斯公主嫁給黑森家族的巴騰堡王子,把血友病基因帶進黑森家族的另一分支,她所生的三子一女中兩個王子是血友病患者。唯一的女兒維多利亞·歐享妮亞也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她又把血友病基因帶入了西班牙波旁王室。
維多利亞的外孫女維多利亞·歐亨妮亞,于1905年與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結婚,生四子二女。
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所生的長子和四子都是血友病患者。
西班牙1931年發生了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使阿方索十三世狼狽逃亡。
長子阿方索在一次汽車事故中受傷,由于患血友病而血流不止,死亡時年僅31歲;小王子貢薩洛血友病症狀較輕,人又聰明,因此得到全家人的鐘愛。
但是不幸還是降臨了,一次并不嚴重的汽車事故導緻的内出血使得四王子年僅20歲就離開人世。
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子孫當中,隻要是血友病患者,都英年早逝。
像阿列克謝、利奧波德、魯伯特、阿方索等都因血友病在生活中承受着身體和心靈的痛苦,最終都被奪去生命。
這一不正常現象幾個世紀前就被人尤其是行割禮的猶太人注意到了。
對此最早的明确描述是在1803年一個叫約翰·C.奧托的費城醫生寫下的:“一種流血不止的現象存在于特定的家族中。令人驚異的是,隻有男性才會得這種怪病。雖然女性不會得病,但她們仍能把病傳給她們的男孩。”
毛病出在病人體内對凝血有關鍵作用的血清(血的液體部分)中缺少一種蛋白質。
正常血液凝結需要5到15分鐘,而血友病人體内的血凝結至少需要半小時,一般是幾小時甚至是幾天。
因此,血友病人生活在極度危險之中,在正常人是微不足道的小傷口就會使他們有生命危險。
皮下毛細血管破裂引起的青紫也會讓病人特别疼痛,因為淤血湧進了組織。
由于外科醫生隻能用清創來對付,因而這樣的内出血特别危險。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享年82歲。
其長子威爾士親王繼位,稱為愛德華七世。
愛德華七世并無血友病,當地時間2022年9月8日去世的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是愛德華七世的後裔,其丈夫菲利普親王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愛麗斯公主大女兒的子孫,但由于愛麗斯公主的大女兒不是基因攜帶者。
所以成為女王的伊麗莎白二世并不攜帶血友病基因,現今英國王室也不再受血友病之害。
對于英國王室來說,這是幸運的,但是維多利亞女王卻并不喜歡伊麗莎白二世的曾祖父愛德華七世。
對于這個大兒子,維多利亞是有些厭惡的,因為愛德華七世與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之死有逃不開的關系。
當時,阿爾伯特聽到傳言,稱其長子威爾士親王(愛德華七世)與愛爾蘭的一名演員同居,震驚的阿爾伯特前往兒子居住地與其面談。
卻在回來後不久感染傷寒,加上長期操勞,阿爾伯特最終不治,年僅42歲。這對維多利亞無疑打擊巨大,她哀痛欲絕,把這不幸歸咎于威爾士親王的荒唐,這似乎更加劇了她與九個孩子之間本來就緊張的關系。
似乎在重蹈覆轍,阿爾伯特去世後,維多利亞将悲傷與沮喪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按照她鋪設好的道路去生活,一切都要在她的掌控之中。
這時的她不隻是一位嚴厲的母親,更是一位不容置疑的女王。
英國王室的精神延續
阿爾伯特的死對維多利亞來說打擊很大,但是他們的後裔卻繼承了阿爾伯特的遺志,将王室形象塑造得和藹可親,深得國民的擁戴。
英國皇室雖然已經沒有實權,但是在英國民衆的心中卻是精神象征,這一點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緻。
女王與時俱進,試着用微博和大家交流,2014年英國王室的官方曾經發過一條署名伊麗莎白二世的微博。
這位女王六十多年如一日地完成自己向上帝承諾的使命,維護着君主立憲的尊嚴與制度,在隐忍與責任中永遠以王室形象為重,更可貴的是,她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永遠做一個稱職的女王。
她常常用服裝表達職責,必須根據場合着裝,鮮豔的顔色使她在室外變得顯眼,而溫和的色調則适合在室内活動中穿着。
你絕對不可能看到女王裙擺飛揚的時刻,女王的衣服隻在公衆場合出現一次,她說:“在那麼長的時間裡保持這種一貫性令人安心,這顯示出一種可靠性。”
學者認為:“從大英帝國改為英聯邦,女王功不可沒。這一改變并不是發生在某個單獨的時刻,而是在過去60年裡一直持續進行着。她能夠将自己的定位從一個剝削非西方人的帝國的首腦轉變為宣揚跨種族、文化而團結的聯邦元首,這對于非洲隻允許由白人統治的規則的轉變尤為重要。”
伊麗莎白二世為自己的國家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正如她自己所說:“我可以把全部身心和熱誠奉獻給這個古老的島國,奉獻給這個國家的所有民衆。”
這一點,維多利亞女王也曾經說過,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之後在日記中寫下:“既然上帝将我置于這個位置,我必将盡力履行我對國家的職責。我尚年輕,在許多方面還是缺乏經驗,但我可以肯定,幾乎無人像我這樣心懷為國為民的良好意願。”
在伊麗莎白二世的努力下,英國掀起了一波王室熱。
英國媒體最新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80%的英國人對女王表示愛戴,這也創下女王自1952年登基以來的最高紀錄。
人們早已習慣路過白金漢宮看看國旗是否升起、女王是否在宮中,早已習慣生活中有王室各種慶典與八卦新聞。它不僅僅作為君主立憲的形式出現,而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維多利亞女王帶領英國走向輝煌,而伊麗莎白女王則是以自己親和、善意的形象維護國民對王室、對英國充滿信心。
2022年9月8日,英國在為最長的女王伊麗莎白去世,對于這位活躍在世界人民視線中半個多世紀的君主,人們将會對她表達深切的懷念。
參考資料
《小議維多利亞女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