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作為表達地理環境的空間圖像,除去本身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外,也是一種空間記憶與地理想象。古舊地圖中,既隐藏着對曆史時期相關時代的豐富地理感知,又蘊含不同地域社會的多樣化傳統。《華西都市報》“寬窄巷”連續幾周推出的《地圖裡的古代四川》,引起川渝讀者的興趣,繼上周推出《陝境入川圖》故事之後,我們首次講述《四川湖北水道圖》(下稱《水道圖》)裡的故事。
該圖原件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據說是漢莫爾1934年購買後存入該館的。原圖沒有名稱,北京大學李孝聰教授發現後,命名為《四川湖北水道圖》(此為局部圖)
《水道圖》采用傳統山水寫意法,形象描繪長江源頭岷山至湖北荊州段沿江兩岸風貌,以立面的形式展現水道沿岸山川河流、州縣城池、城牆建築、驿站關隘、寺觀祠廟、橋梁故宅、岩洞灘峽、亭堂樓閣、湖池井泉、宮宅台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而其中蘊藏的“奇人奇事”和文化景觀更讓我們留連其間,如同真實走進一段山水畫廊慢慢欣賞。
《水道圖》标注了長江及岷江支流沿途所經重要府州縣治、城牆、城門以及城内相關建築,其中最能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關于芙蓉城的記載。
大多數人都知道芙蓉城是成都的别稱,又簡稱蓉城。因為五代後蜀孟昶非常喜歡芙蓉花,趙抃《成都古今記》:“孟蜀後主于成都城上遍種芙蓉,每至秋,四十裡如錦繡,高下相照,因名錦城。”明何宇度《益部談資》也說:“後蜀孟昶僭拟宮苑,城上盡種芙蓉,謂左右曰:‘真錦城也!’後世因亦種芙蓉其上。”故成都又有“蓉城”、“芙蓉城”之稱。可很少有人知道,眉州城在五代後很長一段時間也稱為“芙蓉城”。《水道圖》在“眉州”上标注:“一名芙蓉城。”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相傳眉州城始修于晉朝,到五代時有一位山行章的眉州太守,彙集眉山、彭山、青神、丹棱、南安五縣财力重修眉山城,城池高大堅固,有“卧牛城”之稱。再到後來,城牆上遍植芙蓉樹,芙蓉花開,燦若錦繡,故眉州城也稱為“芙蓉城”。
《水道圖》在成都府部分還注明有錦官城,一名錦城。秦滅蜀後,修大城、南北二少城,在少城之西仍修有錦官城,即制錦之所,政府設官主其事;還修有車官城,為造車之處,也設官司其事。《蜀中廣記》說:“夷裡橋南立錦官。錦官者,猶合浦之有珠官也。”李膺《益州記》也說:“錦城在笮橋東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也,号錦裡,城墉猶在。”故成都又有“錦裡”、“錦城”、“錦官城”等美稱。從《水道圖》來看,清代的錦城仍在城牆之外,這裡是成都織錦業中心,呈現出一派繁華的景象。
《水道圖》有“廣都城”地名,注雲:“《志》曰,蜀号三都:成都、新都、廣都是也。”根據考古發掘,确認古廣都遺址在今天府新區華陽鎮古城村,已作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撰稿李勇先 文/圖
(作者系四川省地理學會曆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四川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蜀藏》主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