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7月4日,喬治·華盛頓組織13個州的大佬在費城開了個小會,通過了《獨立宣言》,正式宣布脫離英國老母的束縛,自立門戶。
美利堅合衆國誕生。
那時戰争還沒有結束,獨立初期的美國國會是單院制,隻有一個議會。
每次開會13個大佬代表13個州來參會。
這種模式看上去很平等,但不公平。
不公平的根源就是各州大小不同,人口不同,強弱不同,這就造成了利益沖突。
後果就是辦事效率極低,13個大佬每次開會都是大型撕逼現場。
這一鬧就是11年,期間最高立法機構形同虛設。
于是到了1787年,華盛頓再次召集13州大佬齊聚費城開個小會。
華盛頓對着他們說,這麼吵也不是辦法,大家想個招,找個讓大家都滿意的方案出來。
大戶人家出身的賓夕法尼亞州代表說:那就按照各州人口分投票權,這多公平。
小門小戶的新澤西州代表反駁說:小州人口少,那不是吃大虧,必須一州一票才公平。
這就好比一個村子要拆遷,人多的家庭主張按人頭分配投票名額,人少的家庭覺得自己吃虧,堅持一戶一票,不然就做釘子戶,僵着呗,誰也别想拆。
很明顯,大州和小州提出的兩種方案大相徑庭,他們的利益訴求完全不一緻。
大州想憑借人口基數大的優勢控制國會,保障自身的利益。
小州則擔心自己被人多勢衆的大州欺負,希望各州權力平等。
既然談不攏那就繼續撕逼,會議再次變成撕逼大會。
村長華盛頓看着村民們又撕起來了,趕緊催促拆遷小組再想想辦法。
沒想到拆遷辦還真有個叫羅傑·舍曼的大聰明,他提出搞兩輪投票:
第一輪投票按照每個家庭的人頭多少得到相應票數投;
第二輪投票按照每戶一票投。
隻有兩輪投票都通過的方案才有效。
方案通過後村長華盛頓簽字後生效。
如果華盛頓村長覺得方案對自家不利不想簽字咋辦?
那就再搞一次投票,如果票數超過三分之二,可以跳過村長強行通過。
之後大家就可以開心地分錢分房了。
按人頭數分配投票權的代表叫衆議員;
每戶一個的代表叫參議員;
兩派的頭頭叫議長;
村長叫總統。
這個方案就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康涅狄格妥協案,又被稱為“偉大的妥協”。
這個方案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就是人丁興旺的大家族(說的就是你加州)不能靠人多勢衆欺負獨生子女家庭,而那些勢單力薄的弱勢家族也不能輕易的聯合起來吃大戶。
因為有村長把關,但村長也不能獨裁,村長和議長平級。
也正是1787年憲法,采取了孟德斯鸠的三權分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機構互相制衡。
确立了美國三權分立制度。
康涅狄格妥協案的誕生也标志着美國國會變成了現存的兩院制。
一個是實行比例代表制,保護多數人利益的衆議院。
即50個州,按人口比例選代表,按目前的法律有435位代表名額。
一個是實行平均代表制,保護少數人利益的參議院。
即50個州,每個州選出兩名代表,全國共有100位代表名額。
這535号人都是由本州選民直選産生。
不同的是,參議員任期為六年,每隔兩年改選三分之一。
衆議員的任期隻有兩年,期滿全部下崗換新。
值得一提的是,100号參議員大多是職業政客,大部分都是大家族出身的精英人才,他們代表的是每個州各自的利益。
至于衆議員一般不是職業政客,他們更側重于保護自己選民的利益,簡單來說這435号人代表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另外,從兩院權限職責來看。
總統提名的聯邦官員和對外條約,需要經過參議院批準才能走馬上任和生效。
而撥款、收稅這些财權議案,則是有衆議院批準才能生效。
這樣看來,參議院側重于人事工作,衆議院側重于經濟财稅。
當然,精英階層組成的參議院還負責替衆議院把關,審核衆議院通過的各種法案。
這也是為什麼老美的名人政要更喜歡巴結參議員,執政黨更希望控制參議院的原因。
那有人要問了,如果參議院和衆議院的兩輪投票都沒有通過怎麼辦?
一切都是利益,有了分錢的動力,大家繼續談呗,分多分少的事兒,直到談妥為止,談妥了再投個票就過了。
還有人問,勉強通過了一個方案,另一半人家就是不同意咋辦?
而且他們還自己通過了另一個方案,準備和拆遷組私自談判咋辦?
曆史上還真有這種事兒的發生,村長林肯扛着鐵鍬帶領一半村民和另一半村民群毆南北戰争。
那事兒就是發生在1861年4月12日 至 1865年4月9日的美國南北戰争。
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内戰
村長林肯這邊占着人數衆多的優勢,最後慘勝,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村長這邊占着人數衆多的優勢,最後慘勝,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此次村長帶頭群毆事件發生後,大家意識到談不妥那就繼續談,還談不妥那就暫時放下不談,等換個村長再談。
因為群毆的損失誰都承擔不起。
最後,從權力劃分和行政級别上來看,村長還真管不住議長,兩人平級且互相監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