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為一位孩子媽媽兼幼教從業者的感受,分享給大家~
我的孩子2歲半開始上的蒙台梭利幼兒園,現在馬上3歲半了,看了這個問題,我确實思考了好一會,回顧了孩子這一年成長的變化,我想說:蒙台梭利,值得上!給孩子選一個好的蒙氏園,我想這是我育兒以來做得最對的一個決定之一。
圖片來源:童心童語托育中心
我喜歡蒙台梭利的原因,根據自家孩子的變化,我先來總結幾點吧:
孩子剛去幼兒園的時候,在班裡“晃蕩”了一兩個月,每次分離,就是撕心裂肺的哭,分離焦慮比較嚴重。她是觀察型的孩子,對于新的環境、新的老師似乎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适應。我觀察到老師也并沒有着急為了讓孩子“适應”而去給孩子介紹很多的工作(事實上是前面的幾個月好像一個都沒有),她就是帶着孩子,讓孩子在一旁,讓她觀察老師怎麼給其他孩子做教具示範。這個過程不僅孩子在觀察,我感覺老師也在觀察孩子吧,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麼,能力在哪裡等等....
我記得孩子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串珠子”。那天放學,她很高興地和我說,“媽媽,我今天自己串珠子啦!!”那種興奮和滿足的神情到現在我還記得。
木質的串珠子工作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也帶回來一些用吸管做成的“串珠”,這樣的串珠,給了孩子更多材料的探索,同時也增加了趣味性和難度。
孩子從學校拿回來“吸管串珠”
這也是我喜歡蒙台梭利的一點,根據觀察孩子的能力給予适當的工作,做到因材施教。這和維果斯基提出的“腳手架”理論或“最近發展區理論”(Scaffolding)有許多相通的地方。維果斯基認為,教學過程的引導就像腳手架一樣,孩子一出生是一個積極的自我成長的參與者,他們參與周圍的環境學習與他人交流,形成對周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孩子的成長需要足夠的學習機會和支持性環境。作為父母和老師要為孩子搭建成長的腳手架,他們正如一級級的階梯,為任務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圖片來源:童心童語托育中心
給孩子的提供的工作,必須是遵循孩子内心的興趣,并且每次總比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要高一些,但是又不能難度過于高,否則孩子就會失去興趣,感覺到挫敗不願意再嘗試。适當的難度和壓力,可以讓孩子向“可能的發展水平”進行自我挑戰。
老師正是通過觀察,擁有了對孩子能力和興趣的“敏感性”。當敏感的老師用“腳手架”的方式作為教育方式時,他提供的隻是可能的最小的幫助,幫助的目的并不是讓孩子擺脫挫折感,而是讓孩子堅持持續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幫助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的注意力,同時又讓孩子了解到,自己其實又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就在不知不覺間,學會了串更高難度的珠子,注意力、耐心、手眼協調、意志力、心智的建構就又上了一個台階。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家孩子每天都從學校裡帶回來一些小卡片,上面有一些孩子刺的小洞洞,在蒙台梭利裡老師們稱為“刺工”。
蒙台梭利“刺”的工作
給大家看一組孩子帶回來的刺工作品,可以看到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自我學習的過程。
第一階段:卡上滿滿都是刺的洞。孩子此時更多的是探索握着刺針,可以搓出洞的過程
第二階段:開始意識到手和眼睛對着卡紙上的點做出刺的動作,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手眼協調
第三階段:基本上可以完成全部的刺點,有部分遺漏
第四階段:所有刺的點都在相應的位置上,遵循卡紙上的規律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孩子循序漸進自我學習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她學習專注去做一件事情,意志力、動手能力、邏輯能力、觀察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當孩子刺的地方不對、或者刺的洞少了,老師并沒有去示範和糾正。換做是很多成人,我們可能會善意的“提醒”孩子“要刺在這個地方哦”,和孩子在一起,卻不去“教”孩子什麼,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所以蒙台梭利環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允許孩子以自身發展需要的步驟玩耍、發展和學習。老師的職責就是創造一個美麗的、讓孩子易于融入的環境,以鼓勵孩子能用這些精密設計過的教具來進行自我引導、自我建構、自我學習。
圖片來源:童心童語托育中心
絕大多數正宗的蒙台梭利兒童之家,都是混齡教育,一個班級裡大約有25-30個孩子,并且鼓勵“點對點”的學習。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和性格特點,他們喜歡交的朋友也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成人也是一樣,在一個party裡有各種各樣的人,我們總會想要找到磁場相近、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但是有一些人,他們看上去就不是我們會想要去聊天的類型,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孩子也是一樣,他們的社交和友誼是自然發展出來的。數量相當的混齡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更快找到自己的朋友,(這幾個不和我玩,那我就去找另外幾個,總能找到朋友),而當他們發展友誼時,他們對幼兒園的鍊接就開始了。
剛開始孩子去學校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自己扣扣子,很着急。孩子的班裡有一個韓國的小姐姐,雖然他們語言不通,但是小姐姐動手能力很強,就幫助了她。後來有一次我竟然在班級群裡看到一張圖片,孩子正在幫一個剛入園的小弟弟扣扣子。
所以在混齡教育裡,大的孩子照顧小的孩子,小的孩子知道如何與大孩子相處,就像一個真實的迷你社會一樣,這對孩子适應未來社會很有幫助。混齡的方式允許孩子們互相學習、互相教育,并發展出包容和接納的生活技能。
蒙台梭利很強調真實性。教室裡提供的材料很多都是真實的。吃飯用的陶瓷制的真實易碎的碗和盤子,而不是塑料或不鏽鋼制品。孩子會了解到如果自己不小心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有一次我看到老師發的一個孩子們吃飯的視頻,有一個公碗裡面放了大家吃的菜,一個孩子夾菜後,将碗放在桌子很邊邊的地方,很容易就會打翻。老師看到了也沒有提醒。
其實當東西摔碎打翻時,如果我們用正确的态度,就可以幫助他來面對這個自然的結果。孩子會發現,東西摔碎了,這個結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力量。它仿佛是在告訴孩子,"下次你要小心一點"。那麼孩子就會學習自己獨立思考,而不是每次需要别人的提醒。
去年秋天的時候,陽澄湖的螃蟹特别肥美。老師就帶了一些螃蟹,有公的也有母的,讓孩子們坐在學校的操場上一起讨論。“公蟹腹部有一塊貼肉長的殼甲是尖形的,母蟹則是圓形的。” ;老師鼓勵孩子們可以用手拿着螃蟹(綁好的)分辨查看,并傳遞給下一個孩子看。
有些孩子不願意拿,有些孩子特别好奇的摸,我們家那位則是全程皺着眉頭,(後來她告訴我有點腥)但是她也很願意拿着看看并傳遞給其他的孩子。這種真實的教育讓孩子從感官上(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給了孩子很多真實的體驗,他們就會有更多的認知和理解。當我們有更多的認知和理解時,往往我們就可以做出更多的判斷,變得更加自信和獨立。
蒙台梭利的學科知識是非常具有系統性的,這些學科知識不僅适合當前年齡段孩子的心智發展特點,同時也是對接未來小學的學科知識。3-6歲的孩子具體思維占主導,抽象思維能力開始逐步發展,因此他們的認知是建立在感官印象上的。同樣,在蒙特梭利裡孩子的數學教育同樣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
數學來源于生活。這段時間疫情在家,孩子的老師就教我們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棉簽、一次性筷子等制作紡錘棒和紡錘箱,讓孩子學習數量和數字的對應結合,并且學會按數取量。孩子也很喜歡。
自制蒙氏教具
這就是蒙台梭利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孩子先建立感官具體認知,再逐漸理解抽象畫的數學符号的過程。
孩子從認識1-10,到認識10進制,連續數,到學習記憶性的四則運算,可以說是層層遞進,不斷地對已知知識的進行複習整合,同時又為未知的知識打下堅定的基礎。
大概就是這麼多吧。如果我還想到一些,再寫上來補充吧。
我之前10年都是在幼教領域工作,在娃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又開始了蒙台梭利的學習之旅。這一學,就入坑了。呵呵~
關于童心童語童心童語,優質托育服務的踐行者,專業國際師資的培養者,科學家庭養育的倡導者!
童心童語是由國内外衆多嬰幼教人傾力打造的托育中心,緻力于為嬰幼兒打造一個适宜發展的專業環境,支持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為家長提供定期講座,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和方法。同時,這裡也是教學示範和教師實習基地,其目的是為了給更多的社區日托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教學示範和教師培養。我們傾心打造了多層次的、成熟的教師培訓體系,而且特别強調教師的實踐工作能力。童心童語 2016 年 9 月成立至今,在北京共有4家實體園所,類型涵蓋社區托育、企業托育、商業體托育、幼兒園托幼一體等模式。
童心童語示範日托是由嬰幼教人傾力打造的蒙氏示範日托,是AMS美國蒙台梭利協會教師認證培訓中心的示範日托,是AMS會員學校。 童心童語示範日托采用蒙氏教學,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天性與原始力,環境整潔、安全、友善、包容,不論哪一種班型都頗具美感、設計感和秩序感。幼兒在教師準備好的環境中,自主選擇工作,自由進行探索,自發主動學習。
童心童語對兒童培養的目标是修内展外,修内:培養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不僅擁有良好的認知水平,同時更擁有樂觀、獨立、自信、好學、堅韌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可貴的非智力素質;展外:培養兒童成為社會中有益一員,習得禮貌、同理心、合作和行為規範,讓兒童快樂的融入社會,成為一名正能量的社會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