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對于大學生來說自律的重要性

對于大學生來說自律的重要性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1 11:16:05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财聚則民散,财散則民聚;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你知道嗎?這些耳熟能詳的話語全部出自煌煌不過兩千字的四書之一的《大學》。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在我決定改變自己,自律生活的時候,恰巧翻到書架上的大學中庸,于是我昨天重新讀了一遍這書。

再讀感悟和小時候已經是完全不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這一本不過兩千言的小書中,早已被說盡。

古之大學,一指十五歲之後的大人之學。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說,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另一說法大學指的是道德高尚之人的學問,也就是如何修養道德的學問。

大學總共是三總綱,八條目。三綱者,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八條目即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這本書就是圍繞這11個關鍵詞寫的。不過格物緻知篇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格物緻知篇是朱熹補的。

三綱中的至善是目标,我們的追求。明明德和親民都是以至善為目标的。其中明明德前面一個明做動詞,是彰顯的意思,明明德指的是彰顯美好的道德,按照今天的思路,我認為可以把這句話這樣理解——成為更好的自己。美好的品德彰顯出來,這不就是遇見更好的自己嗎?

親民中的親一般認為是“新”也就是說要自我革新,并且帶領“民”也去舊圖新。但是這裡安民的思想我們今天暫不讨論,如果我們隻關注自己的話,那這不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意思嗎?所謂去舊圖新,不就是抛棄過往的壞習慣,建立新的好習慣嘛?(王陽明認為親是親近百姓的意思,但是這個意思和下文的親民章的内容不連貫,新的意思應該比較合理)

止于至善,到了至善的境界才會停下來。這話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對應後面的“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這裡的止是落腳點的意思,可以翻譯為做到。回到前面,也就是說要以至善為目标去做。另一個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停止,至善才停止也就是自我進步的過程永不停止。

看看哈,以至善為目标,成為更好的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永不停止保持成長。這不就是自律的終極内涵嘛?

對于大學生來說自律的重要性(原來所謂的自律)1

古人是怎麼自律的?

1.首先要“知其所止”,要明确自己應該達到的的目标;

2.然後提出“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在不同地位、身份下至善的具體要求;當然這個放在今天可以辯證地看這個問題。難道今天就沒有領導和員工,有錢人和窮人的區别嗎?

我認為這句話我們不用管其他的階層怎麼樣,做好自己。我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抓緊時間吸取經驗;我是一個中年危機的大叔就趕緊多學技能多開闊思路,找到人生新方向。更多的,我們有了目标以後,立足于自身的資源和條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認為這就是階級在我們身上的意義。

3.追求至善應有的态度,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恭敬謹慎的态度學習、修身,才能達到至善的目标。

這句話來自于詩經衛風淇澳,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原本和大學原本中,斐和後面的喧字,用詞不一緻,意思也不太一樣。詩經裡的是匪通斐,這兩個意思是相同的。但是詩經的喧用的是谖,終不可谖兮。大學用的是終不可喧兮。兩個字讀音相同,但谖是欺騙的意思,而喧是忘記的意思。)

言歸正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句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就是說做事的方法。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頭加工成器物叫“磨”。

對于大學生來說自律的重要性(原來所謂的自律)2

我們怎麼自律?

就是要把自己當做原石,不斷地雕琢。修養自己的過程就如同如物的制作過程一樣,要時時修正,不斷學習和反思,不斷進步,最終達到至善境界。

你看,到這裡,大學之中,自律的方法論就出來了。

具體到如何應用?就是八條目的前幾條。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誠意: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在個人獨處獨知,無他人知曉的情況下,保持内心真誠,不存虛妄。這是“自修之首”,既是修養應該達到的要求,也是修養不可忽視的方法。

《論語》中孔子強調信道要笃,唯有笃信,方可達于誠而不自欺。

也就是說要自覺自律,并且堅信自己的目标,沉浸到自己的興趣。

正心:所謂正,一是适度。“發而皆中節”(《中庸》),該喜則喜,該怒則怒,就是正。“《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就是正。“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論語·顔淵》),就是不正。二是不遷怒,孔子贊揚顔回好學,一個重要的表現是“不遷怒”(《論語·雍也》)。遷怒就是把此事上的怒發到别事上去,便是心不正。

至于修身:“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因親情和一家私利而導緻偏頗不正,是人之常情。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不偏頗。

至于齊家:“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這就是正人要先正己,是修身待人的重要的基本原則。孔子就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其實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所以格物緻知誠意正心都是将修持己身,但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是這些原則在具體事物中應用。

《大學》裡智慧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句話不僅是修身的選擇,也是把握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則的智慧。

所有的事物都有本質和旁枝末節,我們要抓住本質關鍵,而不要被表現出來的表象所迷惑。

同樣,萬事萬物都是發展的,知道事物發展的開端經過結果才能全面認識事物。本末和終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事物發展的本末終始,知所先後,抓住根本,遵循事物發展的規矩,循序漸進,這也是辦一切事、解決一切問題的重要原則。

對于大學生來說自律的重要性(原來所謂的自律)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