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資治通鑒的天文異象

資治通鑒的天文異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21:16:34

資治通鑒的天文異象?通鑒地理通釋卷四宋 王應麟(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資治通鑒的天文異象?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資治通鑒的天文異象(通鑒地理通釋卷四)1

資治通鑒的天文異象

通鑒地理通釋卷四

宋 王應麟(撰)

厯代都邑攷

  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作都邑攷。

  宓羲都

  帝王世紀,宓羲都陳。春秋傳,陳,大皞之虛也。今陳州【淮甯府】宛丘縣。【稽古録,都宛丘。】

  神農都

 世紀,神農氏亦都陳。又營曲阜。【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裡。】故春秋稱魯,大庭氏之庫,今兖州【襲慶府】仙源縣。

【大庭氏,古國,在城内,魯于其處作庫。】

  黃帝都

  史記,黃帝邑于涿鹿之阿。

括地志,涿鹿山在妫州懷戎縣,東南五十裡,涿鹿城在山側。故城在州東南五十裡,本黃帝所都也。

世紀,黃帝都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在漢為上谷。

【世本雲,涿鹿在彭城,然則上谷,本名彭城。武經總要,涿州,古涿鹿之野,漢置涿郡。】

今上谷有涿鹿縣,及蚩尤城。

阪泉

【括地志,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妫州懷戎縣,東五十六裡出,五裡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晉太康地志雲,涿鹿城東一裡,有阪泉,上有黃帝祠。】

或曰,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今鄭州新鄭縣】

  少昊都

  世紀,少昊氏自窮桑登位。

【外紀,少皞青陽居江水,邑于窮桑。】

春秋傳曰,遂濟窮桑,在魯北。

【賈逵曰,處窮桑以登為帝,故天下号之曰,窮桑。蓋未為帝居魯北,既而為帝,乃居魯。】

登帝位後徙曲阜,于周為魯,周以封伯禽。春秋傳曰,命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

【注,曲阜也,在魯城内。劉公幹魯都賦,昔大庭氏肇建,厥居少昊受命,亦都茲焉。水經注,曲阜,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庫。魯都賦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庫,放戎馬于巨野之坰。□或雲,金天國号。】

  颛帝都

  世紀,颛顼氏自窮桑徙帝丘,于周為衛。春秋傳曰,衛颛,顼之虛也。謂之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濮陽故城,在今澶州【開德府】濮陽縣東。

【唐高宗封泰山,次濮陽,問:此謂帝丘,何也?許敬宗曰,昔帝颛顼始居此地,以王天下,其後夏後相因之,為寒浞所滅,後昆吾氏因之而為夏伯昆吾,既衰,湯滅之。至春秋時,衛成公自楚丘徙居之。左氏稱,相奪予享以舊地也。由颛顼所居,故曰帝丘。通志,颛帝都高陽。皇覽,颛顼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廣陽裡中。】

通典,棘城,即颛顼之墟,在營州栁城,東南一百七十裡。

【晉載記,慕容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乃移居之。】

郡縣志,高陽故城,在汴州雍丘縣,西南二十九裡。

【颛顼,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外紀,颛顼都衛,故為帝丘,後徙高陽,稱高陽氏。】

  帝喾都

  世紀,帝喾都亳。今河南偃師是也。

【通志,高辛氏故都,亦謂高辛。史記正義,高陽、高辛所興,地名。】書序,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注,契父帝喾,都亳。括地志,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十四裡。本帝喾之墟,商湯之都也。

【輿地廣記,河南府偃師縣,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即一也,周武王欲示休戎之意,名曰偃師。】

  帝堯都

  世紀,帝堯始封于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堯山在焉。

【郡縣志,定州唐縣,古唐侯國,堯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有故唐城。】唐水在西北,入唐河。

【南有望都縣,山即堯母慶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裡。都山,一名亘山。北登堯山,南望都山,故名縣曰,望都。地理志,堯山在唐縣南。張晏,以堯山在唐東北,望都北。史記,堯作遊成陽。正義,濮州雷澤縣是。】

後又徙晉陽,今太原縣也。于周在并州之域。

【通志,今平定軍,有古晉陽城,是其地。】

及為天子,都平陽。于詩風為唐國。武王子叔虞封焉。季劄聞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括地志,今晉州所治,平陽故城是也。

【輿地廣記,晉州臨汾縣,本平陽,隋改平陽,河水一名晉水。韋昭雲,陶、唐皆國名。或曰堯先居陶,後居唐陶。今廣濟軍定陶縣。唐今中山府唐縣,猶有唐城存焉。或曰唐城在绛州翼城,西二裡。括地志,定州,唐縣,堯後所封。漢書音義,唐,今河東永安,去晉四百裡,即彘也。詩譜曰,唐,帝堯舊都之地,今曰太原、晉陽。堯始居此,後遷河東平陽。】

書,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正義,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皆在冀州。通志曰,自開辟以來,皆河南建都。雖黃帝之都,堯、舜、禹之都,于今皆為河北,在昔皆為河南,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所以幽、薊之邦,冀、幷之壤,皆為河南地。周定王五年以後,河道堙塞,漸移南流,至漢元光三年,徙從頓丘入渤海,渤海今濵滄間也。李氏曰,堯、舜都冀地,壤最濶。今之邊境,各在其内。】

  帝舜都

  史記,舜耕厯山。

【書,帝初于厯山往于田。郡國志,河東蒲坂有雷首山。注,縣南二十裡,有厯山,舜所耕處。括地志,蒲州河中府,河東縣雷首山,亦名厯山,南有舜井,又越州餘姚縣有厯山舜井,濮州雷澤縣有厯山舜井,又有姚墟,雲生舜處也。妫州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厯山,皆雲舜所耕處,未詳也。南豐曽氏曰,鄭康成釋厯山在河東,世之好事者,因妫水出于雷首,遷就附益,謂厯山為雷首之别号,不攷其實矣。孟子謂舜,東夷之人,則陶漁在濟陰,作什器在魯東門,就時在衛耕,厯山在齊,皆東方之地,合于孟子。圖記,謂齊之南山為厯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厯城,今濟南府。】

漁雷澤

【括地志,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鄭康成雲,在濟陰。地理志,禹貢,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墨子曰,舜漁于濩澤。通典,澤州陽城縣,有濩澤水。】

陶河濵

【皇甫谧曰,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今廣濟軍。括地志,陶城在蒲州河東縣,北三十裡。即舜所都也。南去厯山不逺,何必定陶。】

作什器于夀丘

【夀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兖州曲阜縣,東北六裡。附寳生黃帝于夀丘。】

就時于負夏,

【孟子雲,遷于負夏。鄭康成雲,衛地。】

堯典厘降二女于妫汭

【妫,水名。在今河中府河東縣,出厯山入河。爾雅,水北曰汭。括地志,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舊傳曰,即舜妫汭。水經注世本曰,舜居饒内,在漢中西城。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通典,金州西城縣,有妫墟。帝王世紀謂之,姚墟。世本曰,饒汭。古文尚書周語,嬴内音妫汭。括地志又雲,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裡。會稽舊記雲,上虞三十裡,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嫔于虞

【括地志,故虞城,在陜州河北縣,東北五十裡,虞山之上,今平陸縣。皇甫谧曰,堯以二女妻舜,封之于虞,今河東太陽,山西虞城是也。舜居虞地,以虞為氏。郡國志,太陽有吳山,上有虞城。括地志,宋州虞城縣,舜後所封。外紀,本處虞之妫汭,号曰有虞氏。】

世紀,舜所營都,或言蒲坂,即河東縣。

【今河中府南二裡河東縣界,蒲坂故城是也。或言平陽,今晉州城是也,或言潘,今上谷妫州城是也。外紀,都蒲坂。】

  夏都

  皇王大紀,禹都于安邑。世紀,鲧封崇伯,國在秦晉之間。

【左氏傳,趙穿侵崇是也。】

禹受封為夏伯,在禹貢豫州外方,南于秦漢,屬颍川,本韓地,今河南陽翟是也。

【地理志,陽翟,夏禹國,今颍昌府陽翟縣,有禹山。輿地志,宿州虹縣,本夏丘縣,堯封禹為夏伯,邑于此。】

受禅,都平陽。或在安邑。

【今陜州夏縣,本夏禹之都,漢為安邑,屬河東,後魏改為夏縣。郡縣志,夏縣東北十五裡,安邑故城,禹所都也。】

或在晉陽。

【左傳注,夏虛,大夏,今太原晉陽。】

世本言,夏後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是也。

【劉熈雲,颍川陽城,今屬河南。按經傳,夏與堯舜同在河北冀州之域,不在河南居陽城者,自謂禹避商均,時非都也。外紀,禹都安邑。或雲平陽,亦雲晉陽,及韓啓,筮、享神于大陵之上,是為鈞台之享,又筮于晉之墟,作璿台于水之陽。寰宇記,禹自安邑都晉陽,桀徙安邑。】

相徙帝丘,于周為衛。

【左傳,衛遷于帝丘,衛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注,相居帝丘今濮陽。】

外紀,相為羿所逐,失國居商丘,依夏同姓,諸侯斟灌斟鄩

【今按商丘,當作帝丘,蓋世紀之誤也。地理志,北海夀光縣,注古㘰灌禹後,今灌亭是平夀縣。注,故㘰尋禹後,今㘰城是。左傳注,夀光東南有灌亭。平夀東南有斟亭。括地志,斟灌故城在青州夀光縣,東五十四裡,斟尋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水經注,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裡。】

少康中興,複還舊都。

【胡氏曰,少康,靡鬲,真人臣子哉。經營四十年,然後克殄元兇,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通典,宋州虞城縣有綸城,即少康邑,在縣東南三十五裡。】

戰國策,稱桀之居,左天門之險,

【上黨天井闗,即天門也。】

右天谿之陽,成臯在其北,伊洛出其南。吳起對魏武侯亦言,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羊腸坂,在太原晉陽,西北九十裡。史記正義,汲冢古文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此即太康居,近洛也。臣瓒雲,斟尋在河南,蓋後遷北海也。周書度邑篇,武王問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故鄒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裡。蓋桀所居夏亭故城,在汝州郊城縣,東北五十四裡,蓋夏後所封。】

書,湯誓。注,桀都安邑。

【鳴條之野,地在安邑之西,鳴條陌。服虔曰,陶唐,虞夏之都,大率相近,不出河東之界。】

  商都

  世紀,契始封商,在禹貢太華之陽,上洛商是也。

【括地志,商州東八十裡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卨所封,漢農郡商縣。世本曰,契居番。水經注渭,水東迳巒都城北,故潘邑,契所居。阚骃曰,蕃,鄭西,今巒城。】

世本,昭明居砥石。荀子成相雲,契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注,砥石,地名,未詳所在。或曰即底柱也,至相土乃遷商丘。】相土徙商丘,故陶唐氏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也。春秋傳曰,阏伯居商丘,祀大火,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謂之辰,故辰為商星。

【杜預雲,今梁國睢陽,宋都。括地志,宋州城,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今應天府宋城縣。相土,昭明子也。】

書序,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史記正義,括地志雲,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裡,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宋州北五十裡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

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喾及湯所都,盤庚亦都之,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孔安國雲,帝喾都亳湯,自商丘遷,故曰從先王居。通典,曹州考城縣,有北亳,亦曰景亳。詩正義,皇甫谧雲,學者鹹以亳在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西二十裡,有屍鄉亭是也。谧考,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案地理志,葛,今梁國甯陵之葛鄉。今拱州之甯陵,甯陵去偃師八百裡,而使亳衆為耕,非其理也。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即今南京之谷熟。北亳在蒙,即今拱州之考城,古謂之蒙,漢謂之薄,非偃師也。殷有三亳,二在梁國,一在河洛之間,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是湯所受命地。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徙也。立政曰,三亳阪尹是也。鄭康成注立政雲,三亳者,湯舊都之民分為三邑,其長居險,故曰阪尹,蓋東成臯,南轘轅,西降谷也。是鄭以三亳,為分亳民于三處,非三處有亳地也。杜預以景亳為周地。河南鞏縣西南有湯亭,或說即偃師也。漢書音義,臣瓒案,湯居亳,今濟陰薄縣,以經無正文,各為異說,地名變易,難得而詳。林氏曰,鄭氏雲亳在河南偃師,鄭說可從,蓋偃師在河南,其地與周洛邑相近,乃曰方朝觐貢賦,道裡取中之地。商頌曰,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邦畿千裡,維民所止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使非河南,則頌未必如此。周禮疏曰,堯治平陽,舜治安邑,唯湯居亳,得地中。通志,亳,故京兆杜縣,有亳亭是也。杜城,今在長安南。故太史公雲,禹興西羌,湯起亳也。及湯有天下,始居宋地,複命以亳。今南京谷熟是也。書正義,契至湯八遷,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丘,湯居亳,有此四遷,其餘四遷,未詳聞也。】

仲丁遷于嚣。世紀,今河南之敖倉是也。

【史記,遷于隞。正義括地志,荥陽,故城在鄭州荥澤縣,西南十七裡。殷時敖地也。世紀雲,仲丁自亳徙都敖,周時名北制,在敖山之陽,後屬韓,為荥陽縣。】

河亶甲居相,

【在河北,括地志,故殷城,在相州内黃縣,今屬大名府,東南十三裡即河亶甲所築,都之,故名殷城。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即北冢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裡。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于北冢,曰殷墟,南去邺四十裡,是舊都城,西南三十裡有洹水,南岸三裡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冢也。安陽城即相州外城。水經注,洹水迳殷墟,項羽與章邯盟于此,地類要安陽縣,本殷墟,所謂北蒙者,亶甲城在西北五裡四十步,洹水南岸,後魏天平四年立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義,治邺。】

祖乙圯于耿

【為河所毀。地理志,河東皮氏縣耿鄉,故耿國。括地志,绛州龍門縣,東南十二裡耿城,故耿國。】

史記,祖乙遷于邢。

【皇極經世,祖乙圯于耿,徙居邢。通典,邢州,祖乙遷于邢,即此地,亦邢國也。括地志,邢國,故城在邢州外城内,西南角。地理志,襄國縣,故邢國,今信德府龍岡縣。書正義,汲冢古文雲,盤庚自奄遷于殷,蓋祖乙圯于耿,遷于奄。括地志,兖州曲阜縣,奄國之地。】盤庚五遷,将治亳,殷盤庚遷于殷,曰先王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馬氏曰,五邦,謂商丘、亳、嚣、相、耿也。林氏曰,序言五遷,自湯至盤庚并數之。此言五邦,又言今不承于古,則是盤庚之前,遷者有五,考之前序,但有亳嚣相耿之四者,并盤庚數之,則盤庚歸亳,不應謂之五邦。太史公謂,祖乙自耿遷邢。汲冢紀年謂,祖乙遷奄,此與序戾,不可據意者,更有遷而史失之。皇極經世,盤庚五遷,複歸于亳,改号曰殷。三代世表雲,徙河南。世紀,盤庚複南居亳之殷地,今偃師是也。周氏曰,商人稱殷自盤庚始,自此以前惟稱商而已,自盤庚遷都之後,于是殷商兼稱,或隻稱殷。通志,激水出陽城東,至西華汝陽入于颍,與颍水合流。古人并謂颍為溵,故命以殷焉。詩補傳曰,殷以溵水得名。溵㶏同音。古溵水縣,今陳州之商水縣也。殷商兼商山、溵水而言之。】

史記,武乙徙河北。

【二代世表,武丁徙河北。世紀,武丁徙居朝歌,今河内縣也。酒诰,明大命于妹邦。孔氏雲,纣所都,朝歌以北是。通志,纣居朝歌,隋改為衛縣,衛州,朝歌故城,在縣西二十二裡。衛縣,熈甯中,省為鎮,入黎陽,戰國策,殷,纣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釡,前帶河後被山。史記吳起曰,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括地志,纣都朝歌,在衛州東北七十三裡,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武丁始都之。世紀雲,帝乙複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地理志,河内,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内為三國,詩風,、庸、衛國是也。注自纣城而北,謂之南,謂之庸東,謂之衛左。傳注,殷虛,朝歌也。世紀,纣自朝歌,北築沙丘台,沙丘在钜鹿,東北七十裡。括地志,在邢州平鄉,東北二裡。史記貨殖傳,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周都

  世紀,周後稷始封邰,今扶風斄縣是也。

【地理志,右扶風斄縣,後稷所封。括地志,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京兆府武功縣,西南二十二裡,古邰國,有後稷及姜嫄祠。】

及公劉徙邑于。詩稱于斯館,今新平漆之東,有亭是也。

【後稷生不窋。周語,不窋失其官,自竄戎狄之間。括地志,不窋故城,在慶州化縣,南三裡,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州新平縣,即漢漆縣。詩,國,公劉所邑之地。郡縣志,古城,在邠州三水縣,西三十裡。公劉始都之處。通典,慶州安化縣尉李城,在白馬兩川交口,亦曰不窋城。州,開元十三年,改為邠,故栒邑是。地理志,右扶風栒邑,有鄉。詩,國,公劉所都,栒邑故城在三水縣,東北二十五裡。】

至太王避狄,循漆水。

【在鳳翔府普潤縣東,入渭。地理志,在右扶風,漆縣西。】

逾梁山,

【括地志,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裡。鄭康成雲,岐山西南好畤。熈甯中,屬鳳翔府。】

徙邑于岐山之陽。西北岐城,舊趾是也。詩稱,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康成雲,循西水,涯沮漆,水側也。】

南有周原,故始改号曰周。

【康成雲,周原,在岐山之南。詩,閟宮曰,居岐之陽。地理志,岐山在右扶風美陽,西北中水鄉。周太王所邑。括地志,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北二十五裡,即太王城也。通典,美陽縣,故城在武功縣,北七裡。輿地廣記,鳳翔府扶風縣岐陽鎮,漢美陽縣地,周太王邑于岐山之下,即此。詩所謂,居岐之陽也。文王始亦治焉。唐岐陽縣,元和三年,省入扶風郡。縣志,岐山亦名天柱山,在鳳翔府岐山縣,東北十裡。孟子,文王生于岐周。】

王季徙程。書序曰,維周王季宅程是也。

【孟子,文王卒于畢郢。史記正義,周書雲,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鹹陽縣,東二十一裡。周之郢邑也。詩正義,周書稱,文王在程,作程寤、程典。皇甫谧雲,文王徙宅于程,蓋謂此也。地理志,右扶風安陵。阚骃以為,本州之程邑也。】

文王受命,徙都于酆。在今京兆之西。詩,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説文,酆,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括地志,周豐宮、文王宮也,在雍州京兆府鄠縣,東三十五裡。鄭康成雲,豐邑在豐水之西,鎬京在豐水之東。徐廣雲,豐、鎬相去二十五裡。皆在長安,南數十裡。地理志,酆水出右扶風鄠縣東南。通典,岐州,鳳翔府岐山縣,文王徙于岐,即此縣也。孟子曰,文王治岐。尚書大傳,春子曰,文王治岐。詩,皇矣曰,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将。鄭氏箋,在岐山之南,居渭水之側,後竟徙都于豐。正義雲,太王初遷,已在岐山,岐山之陽,去舊都不逺,豐則岐之東南,三百裡。蘇氏雲,文王既克宻須,于是相其高原,而徙都焉。所謂程邑是欤。通典,周文王作酆,今京兆府長安縣,西北靈台鄉,豐水上是也。殷有崇國,在鄠縣界。】

武王徙都鎬

【封文王子于酆。括地志,鎬在雍州西南,三十二裡。滈水源出長安縣西北滈池。長安志,在縣西北十八裡。通典,今長安縣昆明池北,鎬陂是也。詩,宅是鎬京。後漢志,鎬在京兆上林苑中。孟康雲,長安西南有鎬池。水經注,鎬水上承鎬池,于昆明池北。郡縣志,周武王宮,即鎬京也。在長安縣西北,十八裡。自漢武帝穿昆明池于此,鎬京遺趾淪陷焉。穆天子傳,之于宗周。注,鎬京也。通志,周地,西迫戎俗,自岐之豐,自豐之鎬,是西逺戎而東,即華也。程氏曰,伐商作洛,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于豐廟,康有酆宮之朝,康王雖仍都鎬,其受朝仍在豐地。】

及伐纣,營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陽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觀是也。

【史記,周紀,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陽,雒伊,毋逺天室,營周居于雒邑而後去。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纣,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蔔居,居九鼎焉,而周複都豐、鎬。周書,度邑曰,武王問太公曰,吾将因冇夏之居,南望過于三塗,北詹望于有河。】

周公相成王,以酆、鎬偏處西方,乃使召公蔔居,洛水之陽以即土中,遂築新邑,營定九鼎,以為王之東都。洛邑書,我乃蔔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

【注,今河南城也。】

是為王城,名曰東周。

【公羊傳,王城者何,東周也。地理志,王城,本郏鄏之地,或謂之郏鄏。春秋傳,成王定鼎于郏鄏,河南是也。今東門名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郏山,名鄏邑名。桓七年,王遷盟向之民于郏。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郏,郏,王城。括地志,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築在河南縣北,九裡苑内,東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居此城,至敬王乃遷都成周,赧王又居王城,洛陽故城在洛陽縣東北二十六裡,周公所築,即成周城也。書,我又蔔瀍水東,亦惟洛食。注,今洛陽也。将定下都,遷殷頑民,故并蔔之。周語,靈王二十二年,谷洛鬬将毀王宮。韋昭曰,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東入于瀍。婁敬曰,成王營成周,都洛以為天下中,諸侯四方納貢職,道裡鈞矣。呂氏曰,孔子序,洛诰曰,周公往營成周,則成周乃東都,總名河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陽,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時,會諸侯。則虛之下都,則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周人朝夕受事,習見既久,遂獨指以為成周矣。通典,郏鄏,陌名。】

成王既蔔,營洛邑,建明堂,朝諸侯,複還酆、鄗。故書序曰,還歸在豐。

【歸于宗周。】

至懿王徙犬丘。

【秦謂之廢丘。】

今京兆槐裡是也。

【世本,懿王居犬丘。地理志,右扶風槐裡縣。周曰犬丘,懿王都之。括地志,犬丘故城,一名廢丘,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裡。即周懿王所都,漢高祖三年,更名槐裡,今京兆府興平縣。秦紀,非子居犬丘。】

厲王出于彘。

【今河東永安是也。通典,晉州霍邑縣,漢彘縣。詩序,宣王複會諸侯于東都。王氏曰,成王于洛時會諸侯而已,宣王時會諸侯于東都,而車攻謂之複古。】

平王徙居洛,

【洛诰所謂,新邑也。呂氏曰,平王定都王城。地理志,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裡,至襄王以河内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郡國志,河南,周公所城雒邑也。春秋時,謂之王城,東城門名鼎門,北城門名幹祭。注博物記,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裡,南望雒水,北至陜山。地道記,去雒城四十裡。】

及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

【子朝居王城,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東,曰東王。】

春秋曰,天王入于成周。

【後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晉率諸侯之徒,修繕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壞翟泉,以廣焉。翟泉地,在成周東北。郡國志,雒陽,周時号成周,有狄泉,在城中。注,摯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陽。世紀曰,城東西六裡十一步,南北九裡一百步。通典,狄泉在今洛陽城東,三十餘裡。呂氏曰,洛都雖有二城,而成周則其總名。杜預、孔穎達,皆以下都為成周。謂敬王繼子朝之亂,自王城徙都之。其說不然,大可以包小,小不可以包大,茍成周,信為下都之名,則凡書之言洛,皆謂之成周,是以下都之名,而包王城,其不可信,一也。左氏未嘗有,敬王自王城遷成周之明文。第言,子朝既逐,王入于成周而已。敬王請城成周之辭,亦謂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則成周者,洛邑之總名,明矣,其不可信,二也。】

至赧王又徙居西周。

【呂氏曰,平王東遷之後,所謂西周者,豐鎬也。東周者,東都也。威烈王之後,所謂西周者,河南也。東周者,洛陽也。周紀,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惠公封其少子于鞏,以奉王,号東周。惠公注,于是有東西二周。世本,西周桓公揭,居河南,東周惠公班,居洛陽。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河南也。東周,鞏也。趙世家,成侯八年,與韓分周,以為兩。徐廣曰,顯王二年,周紀無此。呂氏曰,東、西周各為列國,不複相闗。自是而後,稱東、西周君者,皆謂二周君也。本紀雲,赧王時,東、西周分治,非也。赧王時,徙都西周耳。當以趙世家為正。】

白虎通,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師。

【詩,公劉,京師之野。朱文公曰,京師,高丘而衆居之也。董氏曰,所謂京師者,起于此,其後世因以所都,為京師。曰嫔于京,依其在京,則岐周之京也。王配于京,則鎬京也。春秋所書京師,則洛邑也。

皆仍其本号而稱之,猶晉之雲新绛,故绛也。洛邑,亦謂之洛師。正京師之意也。林氏曰,岐在邰西北,無百裡。又在岐西北,四百餘裡,豐在岐山東南,二百餘裡。鎬在豐東,二十五裡。方氏曰,豐鎬,宗廟所在,故謂之宗周,洛邑以王道成于此,故謂之成周。】

  秦都

  秦紀,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分土為附庸,邑之秦。

【注,今天水隴西縣秦亭。地理志,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括地志,秦州清水縣,本名秦,嬴姓邑。漢屬天水郡。水經注,清水迳清水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水出東北大隴山秦谷,厯三泉合成一水,而厯秦川,川有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号,始是。秦水又西南,厯隴川,迳六槃口,過清水城西南,注清。輿地廣記,秦州隴城縣,有秦谷。郡縣志,秦城在隴州,東南二十五裡。】

莊公居其故西犬丘。

【世紀,周懿王所都,今槐裡是也。】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于是始國。文公居西垂宮,東獵至汧渭之會,乃蔔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括地志,故汧城,在隴州汧源縣,南三裡。世紀雲,襄公二年,徙居汧,即此城。郿縣故城,在岐州鳳翔府郿縣,東北十五裡。文公東獵汧渭之會,蔔居之,乃營邑焉。即此城也。世紀,文公徙汧,今扶風郿縣是也。】

甯公徙居平陽

【世紀,郿之平陽亭是也。括地志,平陽故城在岐州岐山縣西,四十六裡,秦甯公徙都之處。岐山縣有平陽鄉,鄉内有平陽聚,武公居平陽封宮。正義雲,在平陽城内。水經注,汧水迳郁夷縣,迳平陽故城南。】

德公初居雍城大鄭宮。

【蔔居雍,後子孫飲馬于河。世紀,今扶風雍是也。括地志,岐州雍縣南七裡,故雍城,秦德公大鄭城也。秦紀,康公居雍,高寝。桓公居雍,太寝。今鳳翔府天興縣。】

獻公城栎陽,徙都之。

【世紀,今馮翊萬年是也。括地志,栎陽故城,一名萬年城,在雍州東北百二十裡,漢七年,分栎陽城,内為萬年縣。通典,漢萬年縣,在京兆府栎陽縣,東北二十五裡。栎陽故城,是周明帝省萬年入廣陽,更于長安城中置萬年縣,仍移廣陽縣入舊萬年縣城,即今栎陽縣是。】

孝公作,為鹹陽築冀阙,徙都之。

【世紀,漢元年,更名新城,屬扶風,後并于長安。故太史公曰,長安,故鹹陽也。元鼎三年,複别為渭城。今長安西北,渭水陽,有故城。西京賦,秦裡其朔,寔為鹹陽。括地志,鹹陽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鹹陽縣,東十五裡。京城北四十五裡,即秦徙都者,今鹹陽縣,古之杜郵。劉伯莊雲,冀猶記事,阙猶象魏也。始皇置酒鹹陽宮,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自孝公至子嬰,十世居鹹陽。】

  漢都

世紀,漢高帝元年,始為漢王,都南鄭。

【屬漢中,今興元府南鄭縣。】

二年,北徙栎陽。

【地理志,屬左馮翊,秦獻公自雍,徙。括地志,秦栎陽故宮,在雍州栎陽縣北,三十五裡。秦獻公所造。三輔黃圖,高帝都長安,未有宮室,居栎陽宮。】

七年,徙都長安,秦鹹陽之地,京兆所治縣也。

【地理志,長安縣,高帝五年置,長安本鄉名,今為永興軍治。】

其城狹小,惠帝元年,更築廣之,五年乃成。

【地理志,六年成。通典,今城西北古城,是也。括地志,長安故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三十裡。漢之舊都,本秦離宮,長安故鹹陽也。】

高帝居雒陽南宮。婁敬說曰,陛下都雒陽,豈欲與周室比哉?竊以為不侔矣。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羣臣皆言不如都周,帝疑未能決,留侯曰,闗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于是帝即日駕,西都闗中。

【呂氏曰,敬所談秦之形勢,乃周之形勢也。】

翼奉上疏元帝曰,願徙都于成周,左據成臯,右阻黾池,前鄉崧高,後介大河,建荥陽、扶河東,南北千裡以為闗,而入敖倉,地方百裡者八,尤足以自娛,東厭諸侯之權,西逺羌胡之難。淮陽王更始元年,都宛。

【今鄧州南陽縣。】

十月,北都洛陽。二年,遷都長安。光武以武信侯封蕭王。

【今徐州蕭縣】

即位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更名高邑,今趙州高邑縣。後漢注,即位壇,在柏鄉縣柏鄉。熈甯五年,省入高邑。】建武元年,入雒陽,幸南宮郤非殿,遂定都焉。

【故成周之舊基,城東西六裡十步,南北九裡一百歩,時人謂雒陽為東京,長安為西京。 河南尹,領縣二十,兼置司,領郡七。】

獻帝初平元年,董卓遷都長安。

【郡縣志,黃白城,在京兆府三原縣,西南十五裡。李傕亂政,天子東遷三輔。歉乃移保黃白城,即此地也。秦曲梁宮,在縣西南十五裡,黃白城内。 三原今屬耀州。】

建安元年,還雒陽。曹操遷帝于許。

【漢頴川許縣,本許國。魏文帝改曰許昌,故城在今穎昌府長社縣許田鎮,南三十裡。唐屬許州,後唐改許田。熈甯四年,省入長社。】

通志,光武又以南陽為别都,謂之南都。

【張衡,南都賦,陪京之南,居漢之陽。摯虞曰,南陽郡,治宛,在京之南。】

  三國都

  漢昭烈于沔陽,立為漢中王,即位武擔之南。

【沔陽故城,在興元府西,縣西武擔山,在成都府西。】

都成都。

【公孫述改蜀郡為成都,劉焉為益州牧,初治綿竹,徙成都。唐玄宗幸蜀,為成都府。】 

魏武為魏公,都邺。

【邺縣,漢為魏郡治,後魏置相州,隋文徙其居民,南遷四十裡,以安陽城置邺縣,本朝熈甯六年,省入相州臨漳縣。】

文帝複都洛陽。黃初二年,以谯為先人本國【今亳州谯縣。】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迹。邺為王業之本基,與洛陽号曰五都。

吳大帝屯吳

【今平江府】

建安十三年,初鎮丹徒。

【今鎮江府丹徒縣。】

築京城,

【南靣、西靣各開一門,因京岘,号為京鎮。在建業之北,因門為京口。】

十六年,徙治秣陵。十七年,城楚金陵邑,号石頭,改秣陵為建業。【今建康府上元縣。】

黃初二年,自公安【今江陵府】都鄂,改鄂為武昌。【今夀昌軍】

黃龍元年,遷都建業。陸遜輔太子登,留武昌,歸命侯。露元年,徙都武昌,後還都建業。【滕牧。留鎮武昌。】

  晉都

  晉武帝都洛陽。

【故洛陽城,在今洛陽縣東二十裡,置司州。】

愍帝都長安。元帝南遷都建康。

【都城,周二十裡十九步,本吳舊址,晉江左所築,但有宣陽門,至成帝作新宮,始修城開陵陽等五門,與宣陽為六。蘇峻滅後,宮阙荒殘,溫峤議遷都,王導曰,建康,帝皇所居,孫仲謀、劉德皆雲,王者之宅不可改。】

  宋、齊、梁、陳都。

  宋因晉舊,都于建康。齊因宋,梁因齊,梁元帝興,複即位于江陵。

【将還建康,胡僧祐等曰,建業王氣已盡,與虜正隔一江,若有不虞,悔無及也。帝以建康雕殘,江陵全盛,從僧祐等議,诏王僧辯鎮建康。】

陳複都建康,後梁蕭察都江陵,稱臣于魏,為附庸。

  後魏都

  拓跋氏,東胡之後别部鮮卑,

【劉道原以為,檀石槐兩部,大人推寅之後。】

世居北荒

【因大鮮卑山為号,鮮卑山,在營州栁城縣,東二百裡,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裡,未詳孰是。】

力微,遷定襄之盛樂。【盛樂縣在朔州。北漢志,成樂。】

祿官分國為三部,【一居上谷北濡源西,東接宇文部,自統之。一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使子猗㐌統之,一居定襄之盛樂故城,使猗盧統之。】

晉懷帝時,劉琨表以猗盧為大單于,封代公,徙馬邑。【唐為朔州】

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城,以為南都。愍帝進猗盧為代王。

【食,代,常山二郡。通典,今代州城,後魏所置。】

賀傉始都東木根山,什翼犍更營盛樂。

【建國元年,即位于繁畤北,三年都雲中之盛樂宮。四年築盛樂城,于故城南八裡。】

秦苻堅殺寔君而分其國,什翼犍之孫珪立為代王。

【登國元年即位,是為道武。】都雲中,在朔州北三百餘裡。

【魏土地記,雲中宮在雲中故城,東四十裡。唐志,單于府,金河縣,本道武所都,秦、漢雲中郡地。】

改代曰魏。自雲中徙都平城,置司州代尹。

【天興元年,遷都平城。後漢注,今雲州定襄縣。通典,即今雲州。隋雲内縣常安鎮也。】

孝文太和十九年,遷洛陽,以平城之司州為恒州。洛陽置司州河南尹。

二十年,改為元氏。後孝武遷長安,為西魏。孝靜遷邺,為東魏。

【孝文經邺,登銅雀台。崔光曰,邺城,平原千裡,漕運四通,有西門。史,起舊迹可以饒富,請都之。孝文曰:邺城非長久之地,石虎傾于前,慕容滅于後,國富主奢,暴成速敗,且西有枉人,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飲盜泉,惡其名也。葉氏曰,孝文慕華風,變夷俗,始遷洛邑,根本既虛,随即崩潰,然則用夏變夷者,聖人之道也,以夷制夏者,夷狄之利也。失其利則衰,反其常則滅,烏得謂黎民懷之,三才其舍諸。】

  後周、北齊都

  周宇文氏,繼西魏,都長安。

【于長安城中,置萬年縣。唐高宗幸故長安城。問侍臣,秦漢以來,幾君都此。許敬宗曰,秦居鹹陽。漢惠帝始城之,其後苻堅、姚苌、宇文周居之。】

齊高氏繼東魏,都邺。

【後魏置相州,東魏初遷,都置魏尹。北齊改為清都,以邺為上都,晉陽為下都,邺縣省入臨漳縣。】

  隋都

  隋文帝都長安。【長安縣長夀坊。】

開皇二年,營建新都,在漢故城之東南十三裡。

【本後周京兆郡,萬年縣界。】

南直終南山子午谷,北據渭水,東臨灞浐,西枕龍首原。三年遷新都,名其城曰大興城。

【文帝初封大興公,故以名正殿曰大興殿。宮曰大興宮,宮北苑曰大興苑,改萬年縣為大興縣,或曰宮之大興殿,本大興村,故因用其名。通典,唐京城是也。呂氏曰,西京記雲,大興城南直子午谷。今據子午谷,乃漢城所直。隋城南直石龞谷則已微,西不正與子午谷對也。六典,京城東西十八裡一百十五步,南北十五裡一百七十五步。皇城之南,東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東西各十二坊,兩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十坊。】

東都,通典雲,故都城,自周至隋大業以前,常為都邑,今都城。隋大業元年所築。

【兩京記,旸帝登北邙,觀伊阙,曰:此龍門耶?自古何為不建都于此?蘇威曰:以俟陛下。大業元年,自故都移于今所,其地周之王城,初謂之東京,改為東都。

六典,旸帝诏楊素、宇文恺,移故都創造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東出瀍水之東,西出澗水之西,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都十八裡。大平禦覽,旸帝遷洛陽于故周之王城,即今東都城也。】旸帝幸江都。【于州立江都宮。】李淵立代王侑于長安。王世充立越王侗于東都。

  唐都

  高祖都長安

【本隋都,改大興殿曰太極殿。大興縣複為萬年縣。】

六典,京城左河華,右隴坻,前終南,後九嵏,皇城在京城之中。

【今謂之子城】

宮城在皇城之北,禁苑在大内宮城之北,

西内【太極宮】

東内【大明宮】

南内【興慶宮】

通典,武德以來,稱京城。

【唐志,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肅宗元年,曰上都。】

兩京記,高宗曰:兩京,朕東西二宅。【始作上陽等宮】

武後定都洛陽。昭宗天祐元年,朱全忠遷唐都于洛陽。

六典,東都城左成臯,右函谷,前伊阙,後邙山。

【唐志,貞觀六年,号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

光宅二年,曰神都。神龍元年,複曰東都。天寳元年,曰東京。

肅宗元年,複為東都。皇城曰太微城。宮城曰紫微城。】

肅宗至德二載,以蜀郡為南京。【成都府】

鳳翔為西京,西京為中京。

上元元年,置南都于荊州。【為江陵府】

寳應元年,诏曰,五都之号,其來自久,宜以京兆為上都,河南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

【唐志,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龍元年,罷。開元十一年,複置。

天寳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複為北都。

六典,京兆、河南、太原,為三都。】

  五代都

 梁,朱晃以汴州宣武節度建國,升為東都開封府,

【以唐東都為西都,廢京兆府為雍州。】 

後唐,莊宗即位于魏州。

【同光二年,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三年,改為邺都。】

滅梁,遷洛京。

【元年以太原為西京,鎮州為北都,又複北都為鎮州,太原為北都,複汴州為宣武軍,永平軍為西都。二年,以洛京為東都。】 

晉,石敬瑭鎮太原,即位,都洛陽,徙都汴。

【行阙以大甯宮為名,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以洛陽為西京,雍州為晉昌軍,改興唐府為廣晉府,複為邺都。】 

漢,劉暠即位于太原,都汴。

【改晉昌為永興軍,廣晉為大名府。】 

周,郭威都汴。

【廣順二年,修大梁城。三年,築郊社壇,作太廟于大梁。顯德元年廢,邺都二年,以大梁城中迫隘,诏,展外城。】

宋朝四京

  東京開封府,舊城,【即汴州城。】唐建中,初李勉築。

【周回二十裡一百五十五步。本朝曰阙城,亦曰裡城。】

新城,周顯德三年,韓通築。

【周回四十八裡二百三十三步。本朝曰國城,亦曰外城。】

大内據阙城之西北,宮城周回五裡。

【即唐宣武節度治所。梁為建昌宮,晉為大甯宮,建隆三年,廣皇城之東北隅,按洛陽宮殿圗修之。幹德三年,導五丈河,通皇城為池,祥符九年,増築新城,熈甯八年,重修都城。太祖生于洛陽,有遷都之意,晉王言,非便。太祖曰,朕将西遷者,欲據山河之固,而去冗兵。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太祖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範文正公曰,太平則居東京輻湊之地,以便天下,急難則守西洛山河之宅,以保中原。通志曰,汴四戰之地,受敵最深。魏東徙治梁,王假被虜,一國為魚,梁末帝之禍,尤深。王假靖康之難,幾于石晉。】 

西京河南府,開寳八年,修洛陽宮室,九年幸西京,四月,有事南郊。京城,周囘五十二裡,大内據京城之西北,宮城周囘九裡三百步。

南京應天府,阏伯所居商丘。周為宋國,漢為梁國,隋唐為宋州,太祖以歸德軍節度使即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宋景德四年,升應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正殿曰歸德】高宗即位于此。 

北京大名府,漢屬魏郡,後周置魏州,唐置天雄軍,後唐建邺都,曰興唐府。晉建邺都,曰廣晉府。後漢曰大名府。

【輿地廣記,左傳,晉賜畢萬魏,蔔偃曰,魏,大名也。其地于今,為河中之永樂,非元城之魏也。漢以大名,名此,失矣。今按舊唐書,田悅稱魏王,以魏州為大名府,其失始此。】

慶厯二年,升為北京。【正殿曰班瑞】

  中興行都

  建炎元年,幸揚州。三年,幸杭州,進幸江甯,改江甯為建康府。四年,幸溫州,複幸越州。紹興二年,以杭州為臨安府,幸臨安。三年,營建康行宮。

【即舊府治。張浚謂,人主居此,則北望中原,常憤惕,不敢暇逸。】

四年,進幸平江府。五年,還臨安。六年,又幸平江。七年,進幸建康。八年,複還臨安。

【遂定都。】

三十一年,幸建康。三十二年,還臨安。

【真氏曰,國家南渡,駐跸海隅,何異越栖會稽之日,宗廟宮室本不應過飾,禮樂文物本不應告備,惟當養民撫士之意複讐,而秦桧乃以議和,移奪上心,粉飾太平,沮铄士氣,士大夫豢于錢塘湖山歌舞之娛,無複故都黍離麥秀之歎,此桧之罪所為,上通于天,而不可贖也。 朱文公曰,建康形勢雄壯,然淮破則隻隔一水,欲進取則可都建康,欲自守則莫若都臨安。 建康形勢勝于臨安,張浚欲都建康,趙鼎入相,遂定都臨安。】

  邵子曰,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國冬之餘洌也。漢王而不足,晉伯而有餘,三國伯之雄者也。十六國伯之叢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朝伯之傳舍也。隋晉之子也,唐漢之弟也,隋季諸郡之伯,江漢之餘波也。唐季諸鎮之伯,日月之餘光也。後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

  五伯

  夏伯昆吾。

【杜氏雲,東郡濮陽縣。唐武德四年,析濮州濮陽,置昆吾縣。八年省濮陽縣。今屬開德府。括地志,昆吾故城,在縣西三十裡。】

商伯大彭

【今徐州彭城縣。】

豖韋

【或謂之韋。杜氏雲,東郡白馬縣,東南有韋城。今滑州韋城縣。】

周伯齊桓

【世家,太公都營丘。括地志,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水經注,臨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經其左,故有營丘之名。胡公徙都薄姑。括地志,薄姑城在青州博昌縣,今博興縣東北六十裡。薄姑氏,本殷諸侯國。地理志,琅邪姑幕縣。應劭曰,薄姑氏之國。後漢注,姑幕故城,在密州莒縣東北。獻公徙薄姑,都治臨菑。輿地廣記,青州臨淄縣,城臨淄水,即營丘也。】

晉文

【叔虞封唐。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縣,西二十裡。即堯裔子所封子爕,為晉侯,徙居晉水傍,在并州晉陽縣北二裡。詩譜雲,爕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穆侯自晉陽,徙都绛。孝侯改绛為翼。一名故绛,在绛州翼城東南十五裡,後為曲沃。武公所并,自曲沃徙都之。獻公又命曰绛。後魏為北绛縣。隋改曰翼城。景公遷新田,又謂新田為绛。括地志,绛邑故城,漢绛縣,本晉都新田,在绛州曲沃縣南二裡,因绛山為名。通志,新田,今绛州绛縣。】

  十二諸侯

  太史公曰,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裡,或五十裡,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國佚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 魯都曲阜

【括地志,兖州曲阜縣外城,即魯公伯禽所築。祥符中,改曲阜為仙源。】 

齊 晉 秦

【見前】 

【見後】 

宋都商丘

【世本,宋更名曰睢陽。正義,今宋州宋城縣。】

衛都朝歌

【故城,在衛州衛縣西二十二裡。衛縣今省入濬州黎陽。】

戴公廬于曹

【亦作漕,今滑州白馬是也。】

齊桓城楚丘而居文公焉。

【括地志,楚丘,滑州衛南縣,今屬開德府。】

成公遷帝丘

【濮陽】

元君徙野王

【正義,懷州城,古野王邑也。】 

陳都宛丘

【今陳州治】

蔡本畿内之地,為蔡叔之采邑。

【孔安國雲,叔封圻内。世本,叔居上蔡。書正義,圻内蔡地,不知所在。】

蔡仲改封汝南

【宋仲子雲,胡徙居新蔡。杜預雲,武王封叔度于汝南上蔡。括地志,蔡州上蔡縣,在州北七十裡,古蔡國外城,叔度所都城也。有蔡岡,在縣東十裡,因名。】

平侯徙都新蔡

【蔡州新蔡縣。】

昭侯徙州來。

【以州來為下蔡,汝南為上蔡。州來即下蔡縣,今夀春府治。】 

曹都曹

【今廣濟軍治,定陶是。】

鄭桓公友,初封于鄭。

【括地志,故城在華州鄭縣,西北三裡。】

武公取虢、郐十邑之地,居之。今河南新鄭是也。

【今鄭州新鄭縣。】 

燕【見後】 

吳都吳

【世本,吳熟哉。始居蕃離。宋忠注,熟哉,仲雍也。蕃離,今吳餘暨縣。正義,太伯居梅裡,在常州無錫,去東南六十裡。至十九世孫,夀夢居之,号句吳。諸樊南徙吳,至光使子齊築阖闾城,都之。今蘇州也。世本,熟移,丹徒,句吳,家楚徙吳。宋忠注,句吳,太伯所居,地名。 

索隐雲,表言十二,實叙十三者,賤夷狄,不數吳。 

吳越春秋,太伯起城,周三裡二百歩,外郭三百餘裡,在西北隅,名曰故城。阖闾元年,造大城,周囘二十七裡,築小城,周十裡。

寰宇記,太伯初适吳,築城在平門外。太伯至王僚,二十三王,都之。今常州無錫縣,東南四十裡,有吳太伯城是也。阖闾始築吳郡城,都之。今蘇州城是。通典,常州無錫。注,太伯始居此地。蘇州,注,阖闾以後,都于此。】 

越都會稽。

【今會稽城,亦謂句踐城。句踐徙都琅邪,在宻州諸城縣東。越見春秋,凡六其三稱越,皆在昭公之時,其三稱于越。二在定公,一在哀公之時。蘇氏曰,十二諸侯首魯訖吳,實十三國,而越不與焉,不知中國禮樂,絶而棄之。通典,吳之都其南,百四十裡。與越分境。】

  六國

  趙之先造父,封趙城。

【今晉州趙城縣。】

晉獻公賜趙夙耿。

【今河中府龍門縣東南】

趙襄居原

【括地志,故原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北二裡,今屬孟州。】

簡子居晉陽

【今太原府】

獻侯治中牟

【索隐曰,在河北,非鄭之中牟。】

敬侯元年,始都邯鄲。

【今礠州縣】 

魏晉獻公,以魏封畢萬。

【魏城在陜州芮城縣北五裡。漢河北縣。輿地廣記,河中府永樂縣,古魏國,唐分芮城置。水經注,永樂澗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縣故城西,故魏國也。晉以封畢萬。】

悼子徙治霍

【晉州霍邑縣】

魏绛徙治安邑

【在陜州夏縣,又解州縣。武侯二年,城安邑。】

惠王三十一年,徙治大梁。

【今開封府祥符縣】

稱梁王。

韓武子封于韓原。

【今同州韓城縣】

宣子徙居州

【漢河内州縣。括地志,懷州。】

【武德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州邑也。熈甯六年,省武德為鎮,入河内縣。】

貞子徙居平陽

【晉州臨汾縣,世本雲,景子徙平陽。】

哀侯二年,滅鄭,因徙都鄭。

【改号曰鄭,今鄭州新鄭縣。戰國策,謂韓惠王曰,鄭惠王。】 

齊田和,立為齊侯。都臨菑。

【地理志,臨菑名營丘。故齊詩曰,子之營兮。】 

楚熊繹,當周成王時,封于楚蠻,居丹陽。

【徐廣曰,在南郡枝江縣,今江陵府。括地志,歸州巴東縣,東南四裡,歸故城,楚子熊繹之始國也。輿地志,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回八裡,熊繹始封也。】

文王始都郢

【括地志,紀南故城,在荊州江陵縣,北五十裡。杜氏雲,郢,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是。括地志,平王城郢,在江陵縣東北六裡,故郢城是也。】

昭王去郢北徙,都鄀。

【括地志,楚昭王故城,在襄州樂鄉縣東北三十三裡。輿地廣記,鄀縣,故鄀國。春秋時,自商密遷此,為楚附庸,楚滅之。昭王畏吳,自郢遷焉,後複還郢。唐改為樂鄉,周省入宜成縣,今襄陽府。】

襄王二十三年,秦抜郢,東北保于陳城。

【今陳州】

考烈王二十二年,東徙都夀春,命曰郢。

【今安豐軍夀春縣。】

項梁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都盱台。

【今招信軍。】

項羽尊懷王為義帝,徙長沙郴縣。

【今郴州】

荊自文王,始見于春秋。僖元年始稱楚。 

燕,武王封召公于北燕,都薊。

【幽州薊縣,司馬公曰,春秋時,北燕至微,逼介蠻貊,不與中國之會盟。太史公世家,以姞姓之燕仲父,伐周惠王者,為北燕誤矣。括地志,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裡。國都城記,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輿地廣記,武王封帝堯之後,于薊。又封召公于北燕,其後燕國都薊。詩補傳曰,薊,後改為燕,猶唐之為晉,荊之為楚,或曰黃帝之後,封于薊者已絶,成王更封召公奭于薊,為燕。 

蘇氏曰,周衰,姬姓複興者三國,燕、韓、魏,皆據地千裡。 

戰國策,安邑者,魏之柱國也。晉陽者,趙之柱國也。鄢郢者,楚柱國也。柱,國都也。】

  十八王

  漢異姓諸侯表,據漢受命譜,十八王。

西楚霸王項籍,都彭城。

【今徐州縣】

衡山王吳芮,都邾。

【今黃州黃岡縣東南】

臨江王共敖,都江陵。

【江陵府縣】

九江王英布,都六。

【安豐軍安豐縣】

常山王張耳,都襄國。

【邢州龍岡縣】

代王趙歇,都代。

【蔚州】

臨淄王田都,都臨菑。

【青州縣】

濟北王田安,都博陽。

【在濟北】

膠東王田市,都即墨。

【萊州膠水縣南】

雍王章邯,都廢丘。

【京兆府興平縣】

塞王司馬欣,都栎陽。

【京兆府縣】

翟王董翳,都高奴。

【在鄜州北,今延安府膚施縣金明寨。】

燕王臧荼,都薊。

【幽州】

遼東王韓廣,都無終。

【薊州玉田縣】

魏王魏豹,都平陽。

【晉州城西南,北靣。】

殷王司馬卬,都朝歌。

【衛州衛縣,今濬州黎陽縣衛鎮。】

韓王韓成,都陽翟。

【今颍昌府縣】

河南王申陽,都雒陽。

【今河南府】

  西漢末羣雄割據

  赤眉樊崇立劉盆子于長安居長樂宮 

彭寵據漁陽,稱燕王。

【今薊州】 

王郎稱帝,于邯鄲。

【今礠州】 

劉永據睢陽,為梁王,稱帝。

【今應天府】 

盧芳據安定,稱西平王。

【匈奴立為漢帝,今泾州。】 

隗嚣據天水,為朔甯王。

【今秦州,初據平襄,後保翼縣。】 

秦豐據黎丘,号楚黎王。

【今襄陽府宜城縣,黎丘城。】 

張步據臨淄,為齊王。

【今青州】

董憲據東海,為海西王。

【今海州】 

李憲據廬江,稱淮南王。

【今廬州】 

公孫述據成都,為蜀王,稱帝,号成家。

【今成都府。】

  十六國

涼 

蜀 

後趙 

燕 

秦 

後燕

後秦 

西秦

後涼 

南涼 

南燕 

西涼 

北涼 

夏 

北燕

  晉載記,劉淵以惠帝永興元年,據離石,【今石州】稱漢。

【永嘉二年,徙都蒲子,今隰州隰川縣,僭位。遷都平陽,今晉州。】

劉曜徙都長安,國号曰趙。

【謂之前趙,曜子嗣,奔上邽。】

李雄以永興元年,稱成都王,僭帝位。

【建國為成夀,改為漢,謂之後蜀。】

後九年,石勒據襄國,【今邢州龍岡縣】稱趙。

【石虎據邺,今相州,謂之後趙。】

張氏先據河西,【張軌據姑臧,今涼州。】是嵗,自石勒後三十六年也,重華自稱涼王。【據敦煌,今沙州,謂之前涼。】

後一年,冉闵據邺,稱魏。後一年,苻健據長安,稱秦。

【永和八年,僭位,苻丕稱帝于邺,苻登稱帝于隴東南安郡。】

慕容氏先據遼東,

【廆遷于徒河之青山,移居棘城。通典,漢徒河縣之青山,在營州城東,百九十裡。棘城在營州城東南一百七十裡】

稱燕。是嵗,自苻健後一年也。儁始僭号。

【皝以鹹康三年,即燕王位,築龍城,改栁城為龍城縣。七年,遷都龍城,号新宮。曰和龍。通典,營州栁城縣,有和龍城。通志,即大遼之黃龍府也。儁都薊,以永和八年,僭位。自薊城遷于邺,謂之前燕。】

後三十一年,後燕慕容垂據邺。【都中山】

後秦,姚苌據長安,後二年,西燕慕容沖,據阿房。

【京兆府長安縣,有阿房宮。】是嵗也,乞伏國仁據枹罕,【今河州】

稱秦。都苑川。【通典,在蘭州五泉縣,後曰子城縣,北史築勇士城,都之。幹歸遷金城,今蘭州,謂之西秦。水經注,苑川水出勇士縣之子城南山,東北流。世謂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師苑,故漢牧苑之地也。有東西二苑城,相去七裡,西城即乞伏所都也。】

後一年,慕容永據上黨,稱帝于長子。【今潞州隆德府】

是嵗,呂光據姑臧,稱涼。【謂之後涼】後十二年,慕容德據滑台,

【今滑州】

稱南燕。【都廣固,今青州益都縣西。】

是嵗,秃髪烏孤據亷川,

【築亷川堡,以都之。隆安元年,稱西平王。水經注,漢水又西南合焉亷川水。隗嚣奔西城,從楊廣。後人以廣為亷,置楊亷縣。水出西谷,東南流,迳西城縣故城北。後漢注,西城縣,屬漢陽郡。一名始昌城,在今秦州上邽縣西南。】

稱南涼,

【烏孤更稱武威王,後三嵗,徙于樂都。通典,鄯州湟水縣,有湟水,一名樂都水,後魏置鄯州,後周置樂都郡,今為西甯州,又雲烏孤都廣武,張駿置廣武郡,蘭州,廣武縣也。唐更名金城縣,利鹿孤徙居西平,後漢西平郡故城,在鄯州鄯城縣西,今西甯州。以隆安五年,稱河西王。傉檀以元興元年,号涼王,遷樂都,又遷姑臧。】

段業據張掖。【今甘州】稱北涼,後三年,李暠據敦煌,稱西涼。

【遷酒泉,今肅州。】後一年,沮渠蒙遜殺段業,稱涼。

【都張掖,遷姑臧,謂之北涼。】

後四年,谯縱據蜀,稱成都王。後二年,赫連勃勃據朔方,都統萬。【今夏州】

稱大夏

【赫連定僭号于平涼,今渭州。】

後二年,馮跋據和龍,【營州栁城。】稱北燕,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

【何氏曰,晉之興中,原半為夷居。劉淵,匈奴也,而居晉陽。石勒羯人也,而居上黨。姚氏,羌也,而居扶風。苻氏,氐也,而居臨渭。慕容,鮮卑也,而居昌黎。是以劉淵一倡,而并、雍之胡,乘時四起。邵子曰,晉室之禍,本于夕陽亭之一言,石勒長嘯于上東門,亦悠悠爾。蘇氏曰,劉、石、慕容、苻之俦,覆亡相繼,逺者不過一傳,再傳而滅,何也?其心固安于無法也,而束縛于中國之法,中國之人固安于法也,而苦其無法,君臣相戾,上下相厭,安能久乎? 

晉取三焉,蜀、南燕、後秦。】

  隋末羣雄割據

鄭【王世充據東都,河南府。】

魏【李密據鞏,河南府縣。】

梁【蕭銑據江陵】

夏【窦建德據樂夀瀛州縣,遷都洺州。】

燕【高開道據漁陽,薊州。】

梁【梁師都據朔方,夏州。】

涼【李軌據武威,涼州】

秦【薛舉據金城蘭州。】

永樂【李子和據榆林,勝州】

定楊【劉武周據馬邑,為定楊可汗,朔州。】

漢東【劉黑闼據洺州】

吳【李子通據江都,揚州】

吳【杜伏威據厯陽,和州】

梁【沈法興起吳興今安吉州】

宋【輔公祐據丹陽,即陳故宮,都之。今鎮江府。】

楚【朱粲據南陽,鄧州】

元興【操師乞據豫章,今隆興府。】

楚【林士弘據虔州,今贛州。】

魯【徐圓朗據兖州】

十國

  歐陽公曰,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時黥髠,盜販衮冕峨巍。吳暨南唐,奸豪竊攘,蜀險而富,漢險而貧,貧能自彊,富者先亡,閩陋荊蹙,楚開蠻服,剽剝弗堪,吳越其尤,牢牲視人,嶺蜑遭劉,百年之間,竝起争雄,山川亦絶,風氣不通。語曰,清風興,羣陰伏,日月出,爝火息,故真人作而天下同。

職方考,梁初天下,别為十一國。

南有吳【楊行密】浙【錢镠】 荊【高季興】

湖【馬殷】 閩【王審知】 漢【劉隐】,

西有岐【李茂貞】蜀【王建】,

北有燕【劉仁恭】晉【李克用】,

至于周末,在者七國,自江以南,二十一州為南唐。

自劔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為蜀。

自湖南北十州,為楚。

自浙東西十三州,為吳越。

自嶺南北四十七州為南漢。

自太原以北十州為東漢。

而荊歸峽三州為南平。 

劉道原十國紀年,

吳【楊行密,都廣陵。】

唐【李升後稱江南,都金陵。遷豫章,複都金陵。】

前蜀【王建,成都】

後蜀【孟知祥,成都】

吳越【錢镠,錢唐】

閩【王審知,福州】

漢【劉隐,廣州】

楚【馬殷,潭州】

荊南【高季興,南平。江陵】

北漢【劉旻。五代史曰東漢。太原】

王延政以建州稱殷。【即閩也】

  胡文定公曰:避寇而徙都,未有能複振者。周自豐鎬,徙于東洛,而不振。魏自安邑,徙于大梁,而不振。楚自渚宮,徙于陳蔡,而不振。劉嗣自鹹陽,徙于上邽,而不振。赫連定自統萬,徙于北地,而不振。李景自秣陵,徙于豫章,而不振。故中夏定都,必與俱存,而不動。

【李氏紀曰,後唐李氏有淮南,則可都金陵,其後失之,遂以削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