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百家姓圖騰樹

百家姓圖騰樹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9 20:53:34

百家姓,蒲。香蒲,是蒲姓的來源。在漢字中,蒲的本義是指常生于河湖裡、水岸邊或池沼中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按現代植物學分類,屬香蒲科香蒲屬。

百家姓圖騰樹(植物中的百家姓)1

香蒲植株高大,她的根長在泥裡,大部分莖直立地上,碧葉柔韌而長尖。秋天,香蒲的葉中會抽出細長的花莖,頂端長出褐色的花苞,仿佛未點燃的蠟燭,這即是俗稱的蒲棒。花上的鮮黃花粉,被稱作蒲黃。獨特的形狀,讓香蒲得了“水燭”之名。

以蒲為姓,在水一方。

蒲衣為祖

以蒲為衣

都會沾些

靈隐之氣

“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取其中心入地白蒻,大如匕柄者,生啖之,甘脆。又以醋浸,如食筍,大美。”

這是北宋醫藥學家蘇頌對香蒲的記載。香蒲是一種廣泛生長的野生蔬菜,她的根莖中鮮白幼嫩部分均可以食用,在蘇頌生動細緻的筆下,她的靓姿美味盡展,令人垂涎三尺。

香蒲也叫甘蒲,在西周時期就備受推崇了。那時,年輕的韓侯入朝,被周宣王觐見、受封,周宣王的卿士顯父在屠地設宴招待韓侯時,所用的最主要的“蔌”(即菜),就是香蒲,《詩經·大雅·韓奕》記下了這場高規格的接待:“其肴維何,炰鼈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性味甘、平、無毒的香蒲,鮮嫩時期是好看又好吃的,所以她的這個時期還被單獨稱為蒲蒻、蒲筍、蒲兒根。由嫩變老之後,蒲葉可作編織材料,制成蒲衣、蒲席、蒲墊、蒲扇、蒲鞋等;蒲根、蒲莖可以煮食或作飼料;蒲棒可化為絨花作為床、枕内芯的填充物,花序可作切花或幹花,蒲棒晾幹後點燃,還可驅蚊防蟲。

于是,唐代詩人吳仁璧的“蒲草薄裁連蒂白,胭脂濃染半葩紅”,渲染的,是香蒲的意境;北宋文學家黃裳的“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華麗的,是香蒲的味道……香蒲就這樣将身影美美地散落在生活各處。其中,讓人們記憶深刻的,應該是蒲衣,它帶來了蒲姓的得姓始祖:蒲衣子。

據古籍記載,蒲衣子是舜帝的老師,因為他常年穿蒲草編成的粗服,人們便稱他為蒲衣、蒲衣子。唐代道學家成玄英(608年-669年)有疏文記載:“蒲衣子,堯時賢人,年八歲,舜師之,讓位不受,即被衣子也。”舜帝曾拜蒲衣子為師,并想讓位于他,但蒲衣子不接受。

蒲衣子應該是很有思想的,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還在《莊子·應帝王》中,借蒲衣子之口說,理想的為政者聽任人之所為,從不堕入物我兩分的困境,表達了自己“無為而治”的思想:“齧(niè)缺問于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齧缺為傳說中的上古賢人,隐居不仕。《莊子·天地》載:“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有虞氏指舜帝,泰氏指伏羲。

蒲衣子拒絕接受讓位之後,繼續隐居山林,蹤迹難覓。蒲衣子的後裔就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蒲衣氏,後簡化為單姓蒲氏、衣氏。蒲姓,成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而古人以蒲為衣,不是個案。《隋書·隐逸傳》記載的潛心修道的徐則,也是“草褐蒲衣,餐松餌朮,栖隐靈嶽,五十餘年”。

也許,以蒲為衣之人,都會沾些靈隐之氣。香蒲也被古人視為吉祥之物,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将香蒲列為上品,說她可治“五髒心下邪氣,口中爛臭”,能“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還将蒲黃作為上品單列出來,說她可主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上品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可輕身益氣,不老延年。

香蒲踏水而來,清靈飄逸。

百家姓圖騰樹(植物中的百家姓)2

(宋)崔白《秋蒲蓉賓圖》

亂世之蒲

苻堅本姓蒲

在亂世,可食可藥的香蒲就更受人們喜愛了。

中國曆史上一段有名的亂世是西晉末年開始的“五胡十六國”,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東晉偏安于南方,北方四分五裂,先後出現了十六個國家,隻在前秦政權苻堅(338年-385年)時期出現過短暫的統一。苻堅的爺爺叫苻洪(285年-350年),本名蒲洪,也與香蒲關系密切。

苻氏是古代有扈氏的後裔,其祖先初居武都,曆史上稱之為“氐羌西戎”,原本沒有姓氏,因為家居池中生有香蒲,故被稱為蒲氏。北魏史學家崔鴻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記載:“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後家池生蒲,長五丈,時感異之,謂之蒲家,因以為氏焉。”《晉書·苻洪傳》也記載:“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長三丈,因号蒲家,遂以為氏,後為苻氏。”

蒲洪為前秦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晉永和六年(350年)春季,東晉王朝任命蒲洪為征北将軍,在戰事前向天神祈告的時候,蒲洪得谶文“草付應王”,加上孫子蒲堅背上有紋路如同草書“付”字,蒲洪便取“苻”為姓氏,改蒲為苻。後來,苻堅領導下的前秦,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開創了幾十年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的治世局面。苻堅的後裔,多以苻為姓,也有維持蒲姓的,還有省略部首“艹”稱浦姓的。

蒲姓,還吸引了一些外來者,唐、宋以來,不少阿拉伯人從西域東來經商,定居中國後,就有以蒲作為漢姓的。其中最顯赫的當屬宋末元初泉州的蒲氏,以海商蒲壽庚一族為代表。

蒲壽庚(1205年-1290年)的先祖原定居于占城(即現在的越南),11世紀遷居廣州,經營商舶,富甲一方。蒲壽庚之父蒲開宗由廣州遷居泉州,以做大宗海外香料貿易為主,積累了可觀的财富。蒲壽庚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壟斷着泉州香料海外貿易,“以善賈往來海上,緻産巨萬,家僮數千。”

1276年3月,元軍攻破臨安,5歲的宋恭帝被俘,南宋事實上滅亡。遺臣奉恭帝之兄、7歲的趙昰入閩,在福州立為端宗,任命蒲壽庚為福建、廣招撫使,總海舶,兼“主市舶”,賦予他更大的權力。但蒲壽庚卻拒絕了逃亡中的小皇帝一行“欲作都泉州”的提議,迫使其繼續逃亡廣東,并于德佑二年(1277年)十二月初八,獻泉州城投降元軍。其間,宋軍以船舶軍資皆不足為由強征蒲壽庚的商船等,“掠其舟并沒其赀”,蒲壽庚“乃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此後,蒲壽庚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其子孫亦頗得志。

隻是,這樣的輝煌很短暫。數十年後,蒲氏後人與元庭争利,元庭派兵攻入泉州。蒲壽庚父子的墓被挖,“發蒲賊(蒲壽庚)諸冢,得諸寶貨無計”。泉州城“回半城”“蒲半街”的場面不再有。僥幸存活下來的蒲姓後人,都隐姓埋名,其中一部分改姓“黃”,成為黃姓的一大來源。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認為蒲壽庚家族對漢人不忠,下令不許蒲姓人入仕,将蒲家男性貶為奴仆、女性貶入娼門。曾經高高在上的蒲壽庚家族,終于徹底沒落。

因果得失,香蒲盡收眼底。

蒲姓奇才

發明

木牛流馬

百家姓圖騰樹(植物中的百家姓)3

連環畫《蒲元鑄刀》

“蒲是草之美者。”蒲姓不乏大才者。

“巧匠鑄刀三千口,名家志異四百篇”,這幅蒲姓宗祠中的通用對聯,就展現了兩位蒲姓大才。

上聯“巧匠鑄刀三千口”是指三國工匠蒲元為諸葛亮鑄刀一事。蒲元是極少數留名于中國曆史文獻中的工匠之一,他多次參與蜀國的兵器鍛造,所鑄之刀鋒利無比,被稱為“神刀”。蒲元深受劉備、諸葛亮、姜維等人賞識,姜維還特地作了一篇《蒲元别傳》記載他的事迹:“君性多奇思,得之天然,鼻類之事出若神,不嘗見鍛功,忽于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熔金造器,特異常法……”

蒲元對于鑄刀的工藝要求非常嚴苛,就連用于淬刀的水,都很講究。他認為,“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三千口刀鑄成之時,他命人去成都取蜀江之水淬刀。取水人呈水時,蒲元卻說:“這裡面摻雜着涪水,不能用。”取水人不承認。蒲元便用刀在水中一劃,說摻雜了八升涪水。取水人這才跪倒磕頭認錯,說是不小心在涪水渡口處将蜀江水弄灑了些,便取涪水把桶加滿了。

看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有一個獨門秘器“木牛流馬”,在山地運輸辎重如履平地。但它的真正發明者卻不是諸葛亮。明代學者趙維寰的《快史拾遺》說:“蒲元造木牛流馬,今人皆謂武侯所創。”唐代史學家杜佑的《通典》也說:“亮集督軍廖立、杜睿、胡忠等,推意作木牛流馬。據此,則蒲元諸人實創之,非亮自創也。”清代文獻學家張澍編的《諸葛武侯文集故事制作篇》道:“孔明欲北伐,患糧運難緻。元牒與孔明曰:‘元等推意作一木牛,兼攝雙環。入行六尺,馬行四步。人載一歲之糧也。’”可見,“木牛流馬”的真正發明者是蒲元及其團隊。

下聯“名家志異四百篇”是指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蒲松齡1640年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産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但以後卻屢試不第,從順治十七年(1660年)考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直至71歲了才成為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當過幾年幕賓之外,主要是在私人家裡做塾師,舌耕筆耘40多年,直至61歲才回到自己家。蒲松齡積畢生才學和所見所聞,創作出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共8卷40餘萬字,收錄小說491篇。蒲松齡于1715年正月病逝,因為家裡窮,他的《聊齋志異》直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方刊刻行世,其時,他已去世51年。

也許,蒲松齡醉心于《聊齋志異》創作,也與香蒲有關。那一抹仙氣,終是萦繞在心懷。他的字,即是“留仙”啊。傳說中,香蒲是天河岸邊的仙草。王母娘娘的七閨女下凡前,曾于天河岸邊徘徊,在天上神仙與人間愛情之間難以取舍。最終還是不舍人間溫情,私配董永,成就一段曠世情緣。她鞋底無意粘着的幾粒仙草籽兒也随她飄于人間,見水生根,是為香蒲。

草的生機、水的靈秀、蒲的仙氣,方是蒲姓的本源。

(原标題:以蒲為姓 在水一方)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管弦

流程編輯 u003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