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内心深處就感到一種震蕩:作為僅有的一代獨生子女,從很小的時候,不得不胸口挂着鑰匙獨自回家吃開水泡飯;到獨自出門求學,數着錢包裡少的可憐的飯費,盤算着怎樣吃到的東西能讓青春期無底洞似的胃覺得更飽;再到上了大學,迫切地想讓自己的眼界和面子至少能在同齡人面前撐起一個自己後來都覺得“有點不切實際”的形象,因而即便坐在街邊大排檔也要學着像模像樣“點菜”;随後,則是獨身闖世界後,要麼能對付一頓飯就草草吃完,要麼精心裝扮策劃去參加食不知味的酒局,要麼碰巧在一個有錢有閑的時間段走進種草已久的餐廳,卻尴尬地覺得所有人似乎都把目光投向了獨自走進最裡面位子的自己……
一瞬間覺得,小時候偶爾聽着大人們講必須同兄弟姐妹們争搶零食、慶幸自己不會遇到類似情形可以“吃獨食兒”的竊喜,現在變成了與家人聚少離多的遺憾、與忙碌的朋友們常常“相望不相聞”的無奈、與有更多機會認識的優秀同類或異性利用網絡輕巧地“約飯”隻談風雲風月不談感情的潇灑,而這中間如果沒有好心态和好味道“壯膽加持”,還真的玩不轉。從單生貴族到單身貴族,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一直試圖告訴我們,一個人等待的姿态,怎麼擺,都和喜悅無關。
保留個性,享受孤獨,很多人表面上同意這樣的說法,卻在一個人吃飯的關口上敗下陣來,這不是真正的内心強大,隻是曲意掩飾。很多人認為,那是自己情感上的問題誤區,其實,隻是源于我們無從尋找現成情感例子的惶恐。但是,本書卻将“獨”,解釋為“唯一、專注和獨到”,認定一個人“吃獨食兒”的過程中,隐藏着小快樂和小秘密。這是一種真正的淡定豁達,把食物本身的美味隻歸于味蕾,然後細品味道背後的故事、源流、人生感悟;或者反過來,聽着别人的故事裡的人生智慧,讨教幾個讓食物能夠在同等條件下味道顯得更美味的訣竅,盡情享受美味喚醒的身體上真實的愉悅感……這般下來,哪還有時間為别人的目光和悄悄話傷春悲秋?
一同飲食的男女之間,沒有花前月下的男女之情,隻有“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旅人相伴之誼,是單生貴族們之間的精彩碰撞,彼此交出的,是短暫卻願意隽永沉澱于心的信任。一個人去吃的飯,為什麼就不能味道齊全?要負擔一個人的健康與心靈基礎的口,怎麼就不值得花多些錢?何況,即便是與朋友、戀人、恩人等人吃飯,即便吃飯的過程中發現靈魂不能與對方深度共振,又有必要辜負眼前的美味嗎?好聚好散,記住味道,記得那些讓自己變成現在這個雖然不算完美但是絕對值得好好愛、好好期待未來樣子的人,也就罷了。
本書中除了一般美食圖書中都會有的對餐館的推薦、食物的搭配、一些飲食文化的溯源外,還有着強烈的個人印記,以此為獨食的形式、單生貴族們的情感狀态,提供了另一種可供理解的思維。本書也沒有一些美食家慣有的“我推薦的絕對夠好,不然就是你感受不到或這個餐館某些菜品就是有問題”的口吻,即便作者自己覺得有可調整之處,也會寫明諸如自己口味淡,食客們可以加以留意,并不一棍子打死,也不覺得這樣就損傷了自己美食家的權威感,是一本能使人的胃口和心靈都獲得些滋養的好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