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小瓜蟲病是如何引起的

小瓜蟲病是如何引起的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9 14:16:20

中國水産頻道報道,淡水魚小瓜蟲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蟲,它們是一種引起緻死性體外寄生蟲病,因為病魚體表或鰓上呈現白色小點病變,故又稱“白點病”。該病對淡水養殖魚類危害很大,蟲體能快速緻死病魚,所以要控制該病,必須進行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收到理想效果。當然,對該病的最好的預防措施是防止魚體感染和發病。

顧名思義,發生白點病後,病魚皮膚上出現明顯的白色小點,好像身上撒了一層鹽的結晶,且粗糙不平。

成熟的蟲體較大,直徑可達1毫米,肉眼可見。蟲體通常引起魚的皮膚分泌大量的粘液,粗看好象真菌感染引起的菌絲樣外觀。但多數情況下,病魚的頭部和病死的魚才能見到明顯的白點。一些病例則在鰓上較明顯。由于蟲體的寄生,常引起病魚因皮膚瘙癢不适而在池底和池壁上蹭擦,有時在水面作短時的翻肚運動。患病後期,病魚常出現窒息和聚集在流水的四周,通常不吃食。

小瓜蟲病是如何引起的(難治的魚類小瓜蟲病)1

顯微鏡下,蟲體呈圓形,作阿米巴樣的滾動運動。蟲體中央有“C”形核。感染期幼蟲卻沒有這種“C”形核,但能在水中作逆水遊動。這種幼蟲一旦遇到魚體,即鑽入鰓或皮膚的上皮層。一旦幼蟲鑽入宿主魚皮膚或鰓之後,藥物就難以進入對它們起作用了,因此時有皮膚、鰓的上皮和粘液的保護。所以,适時殺死感染期幼蟲對防治該病是極其重要的。

小瓜蟲病是如何引起的(難治的魚類小瓜蟲病)2

多子小瓜蟲是一種原蟲,由感染魚或攜帶蟲體的其它生物、器械帶入魚塘。也可随魚塘的引入水源進入魚池。成熟的蟲體離開病魚後立即形成胞囊,粘附在魚池底、壁或其它固體表面,胞囊内逐漸分裂成許多小個體,即幼蟲母體,通常一個胞囊能形成2000多個幼蟲母體,最後破囊而出,變成感染性幼蟲,此期蟲體周身長有豐富的纖毛,借此遊向魚體,依靠頭上的穿刺腺鑽人宿主魚的皮膚和鰓。如果在1——2天内沒有發現宿主魚,幼蟲會自行死亡。

小瓜蟲病是如何引起的(難治的魚類小瓜蟲病)3

所以小瓜蟲實際上是一種專性寄生蟲,隻有依賴宿主才能生存。進入上皮層後,蟲體變圓,成為滋養體,此時由于有宿主上皮層和粘液的保護,一般化學藥物很難殺死它們。僅在胞囊期和幼蟲期,才對藥物敏感和易于被殺死。小瓜蟲完成其生活史所需要的時間随水溫的變化而不同,蟲體通常在15——25℃最易感染宿主魚,但在低水溫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蟲體不能發育,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通常不會發生白點病。在24℃時,生活史為4天,但在7℃以下,往往需要5周以上。

有人還發現,蟲體能夠在上皮細胞層下面進行複分裂,這是多子小瓜蟲三期生活史的一個旁路發育階段,這時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複分裂蟲體細胞在宿主的上皮層下面呈排或呈叢聚集。當蟲體發育到這種情況時,則很難殺死它們,因為這種蟲體通常不會離開宿主。

小瓜蟲病是如何引起的(難治的魚類小瓜蟲病)4

現在人們還沒有準确了解蟲體緻死宿主魚的真正原因。但一些現象可以提供一些線索。鰓、皮膚上皮細胞因為蟲體的入侵常常增厚,其結果是妨礙了鰓絲對氧的攝入,鰓絲、鰓片的變形也限制了氧氣的流通,蟲體寄生占據空間也妨礙鰓絲上氧氣的通過,這些都對魚的呼吸形成障礙。鰓上皮的脫離也可以導緻魚體的電解質、營養物和體液的喪失,使魚體營養失調、滲透體系受到破壞。再者就是細菌和真菌也容易繼發感染。

幾乎所有淡水魚類都可以感染小瓜蟲,在魚塘灌滿水之後,至少要自淨3天以後才能放入魚苗,因為即使随水源引入了幼蟲,在它們沒有找到宿主感染時,2天後會自行死亡,如果水溫較低(低于10℃),則自淨時間相應延長。也可以用硫酸銅潑灑魚塘,殺死水中的蟲體、幼蟲或胞囊。

需要注意的是,對新引進的魚苗必須仔細檢查其有無病狀或寄生蟲存在,最好送少量魚苗到專門的魚病實驗室進行檢查。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将新引進來的魚苗進行隔離飼養1周,并及時觀察有無異常表現。曾經在病魚塘使用過的工具、器械,一律要進行消毒或強烈陽光下曝曬,否則不能再在健康魚塘使用。

如果一個魚塘曾經發生過白點病,那麼在重新養魚之前,魚塘必須要進行處理:徹底幹塘,撒生石灰(200公斤/畝塘),并且在烈日下曝曬一周,曝曬時池塘表面溫度需要在40℃以上。

此外,保證飼養魚的營養和飼養管理也非常重要,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魚,很容易發生白點病。

小瓜蟲病是如何引起的(難治的魚類小瓜蟲病)5

在魚體上寄生的小瓜蟲,不是各個生長時期都對藥物同樣的敏感,隻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脫離魚體的蟲體才對藥物敏感,因為此時它們外面的保護層(上皮細胞和粘液)很薄,藥物容易滲透進去;而在其它時期(早、中期)的滋養體,由于外面包被一層較厚的宿主保護層,藥物難以滲透,所以很難将它們殺死。因此,在治療上,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一種即使對蟲體很有效的藥物,都需要連續使用多個療程,才能完全殺死蟲體,療程之間間隔一定的時間,間隔期的具體長短視水溫而定。

福爾馬林是37%的甲醛和5%——15%的甲醇混合水溶液,甲醇的作用是防止甲醛的分解。

病魚可用125——250毫升/立方米的福爾馬林浸泡1小時(水溫21℃),治療濃度不能超過167毫升/立方米。治療時要充分、加強充氧,治療後立即換清潔的水,并充氧。有人用150毫升/立方米福爾馬林浸洗魚種10——15分鐘。可以用福爾馬林潑塘,濃度是15——25毫升/立方米,即1畝塘(1米水深)用福爾馬林10——16升。

國内多數資料報道:硫酸銅不能用于治療小瓜蟲病,因為硫酸銅對小瓜蟲不但無效,而且還能刺激小瓜蟲更快形成胞囊,加快蟲體繁殖速度,加劇病情等等。但國外一直将硫酸銅作為治療小瓜蟲病的最适合的藥物,國内也有少數報道肯定硫酸銅在小瓜蟲病治療上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硫酸銅後,隻能刺激小瓜蟲脫落,并不能殺死蟲體,并且還有很多藻類會被殺死,導緻水中的溶氧量變低,特别是在高水溫時更是如此,魚可能因缺氧而死亡。

此外,如果應用硫酸銅潑塘,一定要進行逐級稀釋,方能保證濃度的均一性。盡量使用絡合銅替換硫酸銅治療小瓜蟲病,其優點有以下3點:

②絡合銅在pH2.0——8.5範圍内更加穩定,不易與其它化合物如碳酸鹽起反應,保持其療效;

高錳酸鉀是一種強氧化劑,能使水體中的有機物氧化,其中包括魚體上的寄生原蟲和體表寄生蟲。治療濃度取決于水體中有機化合物的含量,一般最小治療濃度是2克/立方米。如果水體富營養化,水體中的藻類過多,則需要20克/立方米。較簡單的決定高錳酸鉀的治療濃度的方法是首先用2克/立方米的濃度,使水體變成葡萄酒紅色,視水色變淡時即需加藥緻最初時用2克/立方米濃度時的水體葡萄酒紅色,顔色保持8小時以上者,則可以達到治療效果。要使高錳酸鉀充分溶解且均勻,不然,容易使魚體中毒。用10克/立方米濃度的高錳酸鉀進行短時(20分鐘)浸泡治療小瓜蟲病也是有效的。

食鹽溶液浸泡也是治療淡水魚小瓜蟲病的較好方法,2‰——3‰濃度的鹽水浸泡用于治療和預防均有效。但有些地方也出現了耐鹽蟲株,它們可以抵抗3‰甚至5‰的鹽溶液浸泡。

每立方米水體用3——5克石灰硫磺液和0.2——0.5克90%的敵百蟲溶液加水全池潑灑,連用5天,一般施藥10天後,病魚停止死亡。

備注:自制石灰硫黃合劑,簡稱石硫合劑。為暗褐色有臭味液體,呈堿性。由石灰、硫黃、加水煮制而成,常用配料比為生石灰∶硫黃∶水=1∶2∶10。準備好所需熱水(半開約70℃)。先将少量熱水倒入鍋中,然後将敲碎的生石灰放入鍋内攪拌溶化,待石灰完全化開後,撈出鍋内的石灰渣,補充一些熱水,并緩慢将硫磺粉倒入(最好用熱水将硫磺粉調成糊狀),邊倒邊攪拌,再将剩餘熱水加入鍋内,同時标記水位線,為減少補充水量的次數,可随即另加30%——40%的水量(熱水),此後需保持旺火(火力要大而穩定),邊煮邊攪(在煮制的整個過程中不得停止攪拌),沸騰後開始計算時間,随時用沸騰的開水(水溫至少在80℃以上)補足所标記的水位線下的水量,當藥液呈深紅棕色(醬油色)透亮時(渣子呈黃綠色)停止加熱。冬季煮熬時間大約45——55分鐘(夏季氣溫高時間短些)。用沙布濾除藥渣,待原液冷卻後用波美計測定濃度,或用稱量法測算濃度(宜用天平或小秤),據實驗冷确前後波美度會誤差2——3度(前低後高),熬制的原液可達波美20——28度(一般為23——24度)。

将辣椒粉和生姜加水煮沸30分鐘,連汁帶渣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4天,一次用量分别為0.8-1.2克和1.5-2.2克。

利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緩慢提高水溫到28℃以上,蟲體可以死亡脫落。

4.胞囊無藥可進,隻有晚上破包囊繁殖的幼蟲才能殺死,所以,半夜前後是最佳的用藥時期

6.晚上用藥的效果好些。因為小瓜蟲幼蟲的孵化時間通常在夜間即午夜至淩晨,故用藥最好在淩晨前進行,以便殺滅抵抗力相對較弱的幼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