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這個問題,我感覺其中有很多誤區,而且還具有普遍性,有些話不吐不快!
背景其實更多是為自己的不如意、不努力找到的一個借口而已。這其中包含了一些“大家都以為”但“事實上不是那麼回事兒”的誤區。
1、 國企不是洪水猛獸,首先是企業
國企,你了解多少?
國企,全稱是國有企業,企業是核心,國有是定語。國企首先是企業,隻是屬于國有而已。
企業的最主要職能就是盈利,通過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獲得收入和利潤。而這個商品或者服務的産生、銷售過程都是和其他企業類型一樣,需要由人去完成的,這些人就是企業的員工。從這一點上說,所有企業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國企的特殊性在于,大的方面涉及到的行業、産品或者服務都是涉及到國計民生或者國家安全的,比如石油、電信等;小的方面,一些地方性的國企,還會涉及到特殊資源或者遺産的繼承、發揚或者延續,比如博物館等。
既然是企業,就必須要生産經營,就需要有人去完成相應的工作,這個工作的完成,和背景無關,隻和員工完成工作的素質、能力和态度有關。
2、對國企人員背景的誤讀,有曆史原因很多人認為沒有所謂背景就無法在國企工作,這是嚴重的誤讀,但是這個誤讀有曆史原因。主要就是在改革開放以前或者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國企由于工作崗位非常穩定、旱澇保收,人們擠破頭都想進去。
出于多種因素的考慮,國企辦社會的情況非常普遍,很多國企都擁有自己配套的子弟學校、醫院、食堂等社會資源,而且國企在招工的時候,優先考慮内部人員子弟,這就形成了一些國企内部人員關系錯綜複雜的情況,讓大家感覺沒有人、沒有背景就進不去,無法工作的情況。
事實上,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内容就是國企改革。經過持續、深入的國企改革,國企的很多積弊都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改善,企業性質獲得了極大的強化,國企正在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我了解的一些國企,在經營機制、人才機制等方面,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沒有多大區别,而且由于國有性質,可能在很多方面比民企、外企更為嚴格。
3、背景是什麼?如何獲得所謂背景?然後來看看一直被提及的所謂背景問題:
(1)到底什麼是背景?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背景
最早的背景指的是各種裙帶關系,以血緣(親屬親戚)、地緣(同鄉)等為紐帶,在工作之外建立的私人關系,就獲得了更多的傾斜、依賴和資源,從而比沒有背景的人獲得更多的機會和利益。
國企陷入困境的早期,這樣的背景情形确實是存在的,但是改革是改什麼,核心在于改革利益分配機制,通過改革引入包括責任機制、競争機制、回避機制、舉報機制等在内的很多現代管理要素,使上述所謂依靠工作外私人關系的情況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
除了家族企業外,現在很多人所謂的背景,其實是領導的賞識和重用,當然也包括少量因為利益關系連接的超越工作關系的私人友誼。也就是說,背景已經極大程度上排除了血緣、地緣等先天關系的影響,更多來自于後天自主建立的關系,比如同學、校友、戰友等。
在現代意義上,背景其實是依靠個人能力獲得或者挖掘的超越工作之外的關系。背景,是自己建立的,否則同學、校友、戰友等那麼多,為什麼他們關系會近一些?況且,同學、校友、戰友、同事這樣的社會關系誰都有,為什麼别人能夠從中獲得更多?
(2)背景怎麼來的,或者說一個人如何獲得背景?
如果按照很多人沒有背景無法工作的說法,每個在國企工作的人應該先找到背景,然後才去考慮工作,事實是這樣嗎?顯然不是!
血緣、地緣的先天因素,因為無法選擇,所以去掉不予考慮。剩下的,哪個人沒有同學、校友、同事?為什麼有人能夠從中獲得所謂背景,有人不能?
首先,自己要做個有用的人
建立關系的前提是對等,這個對等不是實力相當的意思,而是相互能夠提供價值的東西,或者說關系是相互交換的,而不是連個線就能建立的。
有用才能有背景
比如你要和馬雲這樣的大佬建立關系,實力當然是不對等的,但是你要能夠提供他沒有、需要的價值就有可能。
現實中,我見過很多人,随身背着一個背包,裡面一大堆相冊,到處給人看,和馬雲合影、和馬化騰合影、和劉強東合影、和王石合影......那又怎麼樣?這種合影隻能是合影,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因為和誰合過影他們自己都忘了。
除非,你對他有用,他才可能記得住你。
其次,建立關系要主動
有很多自以為牛X的人,對什麼東西都可以點評出個1、2、3,也不屑于去了解别人東西,他們唯一遺憾的就是懷才不遇,恨天下人全部眼瞎發現不了自己這個超級人才。
最後的結果是,世界一刻不停地在往前發展,他依然在做他醒不過來的夢。
主動不是求人,也不是低人一等,而是以學習的心态和謙卑的态度去交流,從中獲益,就像那句著名的格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梨,我們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一個梨;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我們就各有兩個思想了。
然後,持續的、有頻率的互動才能加深關系,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背景,在俗語中稱為靠山。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甚至不是一年兩年形成的,需要有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關系建立是一瞬的事情,換個名片就可以了,但是要把這個關系升華為背景,成為自己的助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持續的、有頻率的互動,不斷加深雙方的了解,才能讓關系像山一樣積累,高到可以成為自己的背景和靠山。
有些人,和别人換個名片或者一起吃頓飯之後,好幾年都是音信全無,然後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才想起來翻名片,然後舔着臉打電話,說自己N年前就和你吃過飯如何如何,如果你是那個接電話的人,作何感想?
最後,背景不能污名化,也不能神秘化,而應該日常化
背景,不僅僅是靠山,而且是背書,用朋友為我們背書,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主動建立連接,全方位地展示自己,讓更多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為他人提供價值,那麼每個為我們傳播價值、名聲的人都是我們的背景。
如果,每一個我們接觸的人,我們都把他當作我們未來的背景來看,我們會怎麼對待他?
我們往往對别人的所謂背景羨慕嫉妒恨,然後繼續任由自己可能的背景閑置,不理不睬,同時,不斷地像祥林嫂一樣向每一個人講述着自己懷才不遇的故事。
4、其實,被誤讀的不止是背景簡單舉幾個例子:
被誤讀,為什麼?
選擇大于努力,那麼這個比努力還重要的選擇又應該怎麼做?選擇是比努力更重要的技能,如果不努力,你怎麼獲得這樣的技能?好多人,連選擇的資格都沒有,你跟他講選擇大于努力,其實就是讓他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放棄努力,還有然後嗎?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然後把所有的可能都系在了那個東風裡,也把所有的未來都寄托在東風中,萬事都随東風吹得很遠,當東風來了,萬事沒了。
還有我們自己,是不是也被别人誤讀了呢?原因就在于我們沒有能夠很好地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也沒有主動讓别人了解我們自己,而且沒有持續地輸出自己的價值。
誤讀了就會讓别人産生錯誤的判斷,錯誤的判斷帶來錯誤的行動,導緻錯誤的結果,然後就i是錯誤的人生。
寫在最後靠背景生存和發展是國企被污名化的一個表象,背後的邏輯其實是我們淺嘗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以及敷衍了事的習慣。
老人家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個真的是至理名言,應該成為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标準之一。
誤讀了國企,影響的隻是自己的判斷,但是如果是别人誤讀了自己,那影響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一生。
回答最初的問題,沒有背景的人如何在國企工作,其實就是努力工作,讓每個人都認可,那每個人都會成為你的背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