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标準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标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1]
(1)以肛門潮濕、瘙癢、便時腫物脫出、墜脹不适感,甚至疼痛等肛門部不适感為主症。
(2)可單發,也可多發,多伴有髒毒(肛隐窩炎)、肛裂病病史。
2.西醫診斷标準
參考《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2]
(1)病史: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青壯年為主,女性多于男性。
(2)症狀:
急性期:肛乳頭充血肥大,肛内腫脹不适,灼熱刺痛,如帶蒂的肛乳頭肥大脫出肛外,不及時還納肛内,則腫脹疼痛,常有便意。
慢性期:肛管内常有異物感、蟲行感,或排便不盡感。
(3)體征:
肛門指診:觸及腫大、質地較硬的腫物,可單發,亦可多發。
肛門鏡檢查:齒線處肛乳頭肥大,呈錐體形或球形,有明顯尖端。急性期肛乳頭色澤潮紅、充血、水腫、觸痛。慢性期色灰白或黃白,肥大,表面覆以上皮,光滑,不易出血。
(二)證候診斷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1](1994年)
1.濕熱下注證:肛周潮濕、瘙癢、潮紅,有灼熱疼痛感,肥大的肛乳頭充血、水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氣滞血瘀證:排便後肛門部腫物脫出,表面色紫暗,伴有肛門墜脹刺痛。舌紫暗,苔薄,脈澀。
二、治療方法(一)手術治療
1.肛乳頭切除術
适應症:肛乳頭肥大體積較大者。
操作要點:患者取截石位或側卧位,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巾,在肛門鏡下鉗夾肛乳頭根部,鉗上切除,鉗下縫紮止血,切除物術後送病理。
術後處理:術後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後熏洗坐浴,每日換藥。
2.肛乳頭電灼術
适應症:肛乳頭肥大體積較小者。
操作要點:患者取截石位或側卧位,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巾,在肛門鏡下充分暴露肛乳頭根部,高頻電灼探頭按壓在肛乳頭根部,開通電源,将肛乳頭灼燒去除,查無出血,術畢。
術後處理:術後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後熏洗坐浴,每日換藥。
(二)辨證論治
1.濕熱下注證
治法: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推薦方藥:萆薢滲濕湯(《瘍科心得集》)加減。萆薢、薏苡仁、黃柏、赤苓、牡丹皮、澤瀉、滑石、通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氣滞血瘀證
治法: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推薦方藥:止痛如神湯(《外科啟玄》)加減。秦艽、防風、澤瀉、蒼術、當歸、皂角仁、桃仁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三)中醫特色外治療法
1.熏洗法:苦參湯(《瘍科心得集》)加減。苦參、蛇床子、白芷、金銀花、野菊花、黃柏、地膚子等。每日1~2次,先熏後洗。
2.塞藥法:急性期應用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栓劑、膏劑塞肛,每日1~2次;慢性期應用具有解毒止痛,袪腐生肌功效的栓劑、膏劑塞肛,每日1~2次。
3.保留灌腸法:具有清熱燥濕功效的藥物,如:黃芩、黃連、黃柏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如:三七、紅花等;具有生肌斂瘡功效的藥物,如:白芨、當歸等。水煎至100ml,每日1~2次保留灌腸治療。
(四)其他療法
1.物理療法:激光治療、紅外線照射等。
2.提肛鍛煉:收腹提肛,先收後放,每日2次,每次20~30遍。
(五)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理:鼓勵患者适當飲水;适當食用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蘋果、梨、白菜、芹菜、蘿蔔等;忌酒等辛辣刺激之品。
2.情志調理:囑患者調暢情志,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刺激。
3.調暢大便: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大便幹燥或腹瀉。
評價标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标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1]。
治愈:症狀消失,局部腫物消失。
好轉:症狀減輕,局部腫物明顯縮小或減少。
未愈:症狀和體征均無變化。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4.
[2] 張東銘.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27-129.
牽頭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
牽 頭 人:張虹玺(遼甯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主要完成人:
張虹玺(遼甯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韓 寶(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北京馬應龍長青肛腸醫院)
賈小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石 榮(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隋 楠(遼甯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