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農村師生午餐

農村師生午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6 10:21:29

沿着山路向上走十分鐘,就能站在觀景台上看見村子全貌,這是趙様來到村子後最常去的地方。趙様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村發展專業的研究生,去年十二月起,跟着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董強來到雲南省宜良縣麥地沖村,進行鄉村振興實踐。這裡是趙様成為農大學生後的第二課堂,她說:“書本上的知識離社會現實太遙遠了,隻有走進鄉村,才能認識鄉村。”

此前,“農大丁同學”登上了網絡熱搜,丁同學在視頻裡宣傳自己的學校和家鄉,順帶讓農學這個“冷門專業”也火了一把。這些像“丁同學”一樣的農學生們來到雲南,與這裡的村民同吃同住,把鄉村當作課堂。

麥地沖村:農大師生要與村民一起勞動

農村師生午餐(和村民一起聊天吃飯)1

趙様(左一)和農大師生在村裡合照。受訪者供圖

趙様第一次到麥地沖村,是在十二月份,那是她獲得研究生推免名額後,第一次以一名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的身份參與的課程實踐活動。她說:“麥地沖村是一個小山坳裡的村子,山坡特别陡,來到這個村子的第一印象是民宿很美,水吧、會議室等公共場所建設得很好,是一個美麗鄉村。”

麥地沖村是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當地政府建設發展的實驗村之一,前幾年,這裡因為種植彩色水稻,成為一個有發展基礎和遊客基礎的村落。村子周邊多山,村民多以種植烤煙為生。而現在的麥地沖村,借由彩色水稻這一契機,發展旅遊經濟,一批以牲畜房、烤煙房為基礎改造的民宿應運而生,村内的閑置宅基地被盤活了,村民多了一筆可觀的收入,鄉村振興不再隻是一句口号。

“來到鄉村我才切實感受到村子發展的不易。”趙様在麥地沖村的課程實踐,很大一部分需要和村民聊天完成,她需要從村幹部、村民的口中,去還原過去村莊的樣子,并把這些記錄下來,形成一個調研報告。趙様說:“老師會經常提醒我們,多在村子裡走走,去了解村民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村子發展起來,所以和村民接觸是我們實踐課程很重要的内容之一。”

今年六月,趙様再一次來到麥地沖村調研,她和老師同學們住在村子的民宿裡,拔草、打掃客房、整理書吧,這些村民日常需要做的活兒,她也跟着一起幹。閑下來的時候,就會聽村裡老人講過去的故事,趙様說:“近代發生的一些事情,老人們作為親曆者來講述,讓我很受觸動。”

在夏天幾乎最熱的時候,村裡辦了一場婚禮,這是趙様第一次參與如此盛大的婚禮。她回憶,當時擺了兩百多桌酒席,中午和晚上兩頓連着吃,村裡外出打工的人也都回來參加。“鄉土社會裡的人凝聚力真的很強,這種地緣、親緣,是和城市生活不一樣的,所以要從他們的文化模式來談鄉村建設、鄉村發展。”

趙様的家鄉,是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漳澤水庫邊上一個村子,同樣山清水秀,她說,希望自己學到的鄉村發展經驗,能為自己的家鄉做些事情。“從觀景台往下望,就能看到麥地沖村的彩色水稻,也能看到村子一點一滴變化着,希望各地的鄉村都能蛻變成獨有的美麗鄉村。”

雁塔村:村民終于接受了“鮮花上牆”

農村師生午餐(和村民一起聊天吃飯)2

張一珂(右一)在村民家訪談。受訪者供圖

2020年6月暑假,中國農大農村發展與管理專業的博士生張一珂來到雲南省安甯市雁塔村,在村莊的規劃建設初期做鄉村振興實踐推動。她回憶,第一次見到雁塔村,就被村裡破爛的環境和滿是泥土的小路震撼住了。她說:“廁所還是旱廁,帶給我的沖擊很大。”

張一珂剛到村莊,就給村民們做了一份調查問卷,通過和村民的接觸了解村民需求,以一個觀察者的視角來看村莊。張一珂說:“在村子裡我們是觀察者的角色,同時也要和村民解釋我們實驗建設怎麼做,目的是什麼,讓大家能夠清楚我們這批人來到村莊要做什麼。”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雁塔村的面貌早已不同。古色古香的老宅子錯落排列在巷子兩邊,十幾條古巷繁花似錦,三角梅、燈籠花、炮仗花等顔色鮮豔的花朵裝飾在其中,已然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旅遊村。張一珂說,每次走進雁塔村,都能給她帶來不同的驚喜。“現在村莊的環境好了,道路平整了,花巷成為雁塔村一個著名地标。”

這些變化,不是腦子一熱就能做到的。張一珂說,最初建設花巷,村民中也有些不同的聲音。花巷的建設,少不了花的參與,花作為自然景觀裝飾需要爬牆,而有一次則爬到了村民家的外牆上。張一珂回憶:“沒想到隔了一天後我們發現,這戶人家把外牆上的花給剪了,理由是覺得花開得太繁茂會把牆推倒。”盡管這戶人家并不在村裡的老屋居住。

這件小事,成了張一珂心中的一個疙瘩,但她也明白,隻有通過實實在在的改變,讓村民看到希望,才能被村民接納。過了一年,張一珂再次進村調研實踐的時候,她發現當初的這位村民回到了雁塔村生活,在老屋裡做起了生意。“看到他的外牆上再次爬上了鮮花,給我的觸動很大。”

在雲南的夏天,夜晚要八點以後才降臨,張一珂說,她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在村裡散步。“我們就喜歡走,從新村到老村,或者到山上去,遇到村民打聲招呼,吹着晚風,是很惬意的事情。”自始至終,張一珂都不忘自己是一個觀察者的身份,即便她會把雁塔村稱作“我們村”,也能夠習慣養雞場的味道。她說,村民才是村莊的主體,村莊是村民的家。

福安村:與村民當朋友,助老屋留住鄉愁

農村師生午餐(和村民一起聊天吃飯)3

婁凱皓(右一)與博士生李航(左一)完成村民調查後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福安村位于雲南省晉甯區晉城街道,形成于明代,原名黃土坡,明末戰亂後,據“居之安、平為福”之意改名為福安。福安村内,有着22所保存較為完整的滇中“一顆印”結構傳統民居,這些傳統民居多為清代所建。2013年,福安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但随着村民陸續搬入新居,老房子愈發破敗了。

為了讓老屋煥發生機,2016年福安村開始“拯救老屋”行動,2019年成為昆明市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試驗區建設項目。福安村在中國農業大學師生的加入下,開始重新煥發生機。以這個契機,婁凱皓參與到福安村的建設中,他在過去的兩年裡有一百多天都是在福安村度過的。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跟進鄉村建設項目工作,整理記錄,以協助者的角色和老師一起做技術支撐,補充建議。”婁凱皓和張一珂一樣是農大農村發展與管理專業的博士生,他說,在村子裡一直有新的體驗。“在福安村的這段時間裡,我在學習的過程中,角色發生轉變,我是一名研究者、建設者,更是村民的朋友。”

三重角色,是婁凱皓給自己的在福安村中的角色定位,在村莊生活學習的日子裡,他一直這麼做着。婁凱皓說,如何讓古村跟上現代化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村集體無償定期租賃下村民的老屋并翻新經營,到期後再還給村民,借此盤活古民居帶動村莊發展。”

申承是婁凱皓在村子裡結交的好朋友,他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城市工作,在一次回村的過程中感受到福安村正在發生的變化,在和婁凱皓的交流中對村莊發展有了新的認識。後來,申承選擇回到鄉村尋找發展機會。婁凱皓說:“我覺得這種互動很有趣,我們一起寫方案、找路子,一起聊村莊的未來。”

從最開始古民居逐漸衰敗,村内水道又髒又黑。到現在福安村不僅留住了鄉愁,更把曆史文化的韻味藏在每塊青石闆裡。“那後來呢?”這幾乎是每個鄉村建設者離開鄉村之後要問的問題,婁凱皓表明了自己的擔憂,他說:“村子總是要‘斷奶’的,當支持性的舉措不像現在這樣多的時候,村子怎樣長期可持續發展下去?關于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希望福安村能變成一個既保有鄉村文化氛圍,又具有現代化特征的村莊,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獨一無二的。”

萬溪沖村:參與村建,做好調研的前提是“踏實”

農村師生午餐(和村民一起聊天吃飯)4

賈春帥(右一)在村民家做問卷調研。受訪者供圖

和婁凱皓一樣,農大相同專業的博士生賈春帥在村子裡也交到了很多朋友。賈春帥是這幾名農大學生中在村子裡呆的時間最長的學生,他調研的村莊叫做萬溪沖村,有五百多戶人口,是一座城中村,距離昆明主城區20多公裡。賈春帥在近兩年時間裡一共去了七次,生活時長加起來總共351天。

“我把自己叫做老村民,因為我很喜歡聽村裡的老人講過去的故事,久而久之我對村子的了解就更深了。”賈春帥說,剛開始來到萬溪沖,自己語言不通,顯得有點手足無措。“這是一個城中村,四處通着煤氣管道,村子環境亂且破,我又聽不懂村民的話。所以剛開始調研的時候,是很洩氣的。”

2019年10月,萬溪沖村被選入昆明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創新實驗區建設“1 5”示範村,成為“1 5”實驗中的“1”,将被打造成昆明首個“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文旅小鎮”,為全省鄉村振興提供标杆。兩年過去了,萬溪沖憑借萬畝梨園和400多年的寶珠梨種植曆史,如今已建設成新型村莊。賈春帥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用方言和村民溝通了。他說:“當地的村民特别包容,當知道我聽不明白的時候,就會放慢語速,重複再和我解釋。”

盡管村民友善,但是談到村莊建設,就是另一回事了。賈春帥回憶,一開始村民抱着防備心和不信任。他說:“村子人口比較多,最開始溝通起來有點打不開局面。”後來,賈春帥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每天在街上來回轉,和路過的村民聊天。“就是一個笨辦法,但有效,久而久之我和村民們就都混熟了,他們和我聊天也不再隻是‘不知道、是的’這樣簡短的回答了。”

萬溪沖村的街旁,有一家做梨膏的小店,老闆周哥是賈春帥最熟悉的村民,他隔三岔五就要到周哥店裡坐坐,和來往的人聊天。賈春帥說:“隻有用耳朵聽,用眼睛看才是最直觀的。”

在街上閑逛,并非漫無目的。在一次散步過程中,賈春帥發現村裡的登山步道雖然已經建好了,但是慕名而來的遊客卻找不到目的地。賈春帥将情況記下并反饋給了村委,“幾乎一天裡就有幾十個人來問路,我就多留意了一下。”

賈春帥的細心,正在萬溪沖村建設過程中發揮着作用,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賈春帥在村子裡的心理狀态,那就是“踏實”。他說:“在村子裡就是要踏實呆着,去聽村民的聲音。”秋天到了,萬溪沖的千畝梨園迎來豐收的季節,賈春帥最近一次調研活動也和夏天一起結束了,他翻看社交軟件上村民發來的村子近況,心底的聲音再次響起:“我會一直做這個事情,一直往返于城市和鄉村之間。”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