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多年來筆者對《詩經》中的不少篇章,當真是“又愛又恨”。愛什麼?愛它的浪漫唯美,愛它不受拘束,愛它的天然純樸風。“關關雎鸠,在河之洲”這是它的純樸之美;“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它的浪漫之美;“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是它的直白之美。
“恨”它什麼?恨它的生僻字太多了,很多時候除了詩句中的千古名句,其它字眼别說讀懂,就是念很多人都念不來。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詩經》是先秦文學,每首詩地方特色濃郁。很多詩中有口語化的字句、也有拟聲詞、複雜的地名,再加上不少通假字,這就讓閱讀難度變得很大。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一首《詩經》中讓筆者又愛又恨的作品。這首流傳了2000多年的牛詩,初次讀它時隻讀了前4個字,筆者就打算放棄了。後來堅持着讀到最後12個字,卻又打心底很服氣了,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詩:
大家看到這首詩,是否和曾經的筆者一樣,覺得有點兒頭大?确實,這首詩中出現了大量生僻字,比如“潝潝訿訿”、“靡膴”等。而且還出現了不少通假字,比如“具”通“俱”,“維”通“唯”,“無”通“勿”。就這難度,要想字字讀懂,多半是要拿本《辭海》來好好研究一下。而且最讓人無語的是,詩的前幾個字中,就有不好懂的字。詩的前4個字,“旻天疾威”中的“旻”讀“mín”,旻天一般指的是秋天,在這裡指蒼天,這4個字的意思是蒼天太殘酷。
但請大家先不要放棄,咱們讀一讀最後12個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12個字裡,共有3個成語,而且都是常用成語,就問大家服不服?成語的誕生并不容易,不是從一開始詞寫出來就能成為成語的。所謂成語,就是“衆人皆說,成之于語”。可見一個詞語被詩人寫出來後,要随着大家慢慢的使用,成為定型的詞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讓大家廣泛接受,都願意去用它。這就要求發明的這個詞,夠生動、夠典型、夠接地氣、夠讓人記得住。
我們來看看這3個成語,每一個都能達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先說“戰戰兢兢”,“戰戰”本來是指人發抖時的樣子;“兢”是個象形字,一人頭上頂着重物,所以自然就要小心謹慎,所以戰戰兢兢的意思大家也就能理解了。後兩句就更是精妙,站在深淵旁邊,自然是十分害怕的;“如履薄冰”也是一樣,在薄冰上行走,自然也是很謹慎的。這三個成語之所以能如此形象生動,原因就在于詩人有極豐富的生活體驗,又有很強的文字運用能力。如今我們用習慣了,可能會覺得這3個詞也不過如此,但要在他人沒有發明這種說法前寫出來,這就是本事。
了解了這3個成語,很多朋友或許就會問:到底是什麼情況,會讓詩人一下子用了這麼3個形容謹慎緊張的詞語?其實這是一首諷喻詩,是為了表達對朝廷及君王的不滿而寫,作者極有可能是一位賢臣。在前面一大段中,詩人指出了朝廷有不少弊病和陳腐之處。最後這12個字,寫的就是大家面對這種朝局時内心的惶恐。
讀《詩經》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一開始可能覺得讀不下去,但咱們要有點兒耐心。有太多的經典典故、成語、俗語等,都是從《詩經》中出來的,這也正是它能成為“四書五經”中“五經”之首的原因之一。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成語“逃之夭夭”是從《詩經》中的哪一篇衍化來的呢?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