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1、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道并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其實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一切的一切都有總的根源,隻是當時沒有文字,伏羲氏無法用文字來說明。不得已他隻好一畫開天(意思是伏羲畫八卦,始于乾卦“三”之第一畫,乾為天,故指“一畫開天”,八卦的那些符号也叫做“象”。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指的是老陽、老陰、少陽、少陰)。有了“象”,很多人就執迷于“象”,如看天象、卦象等,人們狹隘的以為通過看“象”就能看到事物背後的真理。老子看到這個情況,擔心人們遲早會被“象”困住,因此就決定破象立道。意思就是說要看清事情的本質,而不是隻停留在表象上。
2、“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老子也非常擔心他說出來或寫出來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擔心人們又執迷于他說或寫出來的東西,所以老子開篇寫到“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指宇宙萬物的根源,“常道”是指恒常的道理。就像數學上說的“常數”,即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等于某一個數。
3、“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指名稱,或者是給任何一個事物取一個名稱,常名是指沒有局限性的名稱,即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的名稱。這句話和“道可道非常道”聯系起來看,就是說任何嘴巴說出來或者文字寫下來的道,不是真正的道;給任何一個事物取名叫做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也就是說我們任何能說出來的或寫下來的都是有局限性的,不是那個真正的根源。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什麼是科學?能不斷被證僞的才叫科學。我們現在的任何科學都是有适用範圍的,超出範圍就不是科學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經典小品《賣拐》裡說:1 1在什麼情況下等于2?答案是在“算對的”這個範圍裡等于2,在“算錯的”情況下就不等于2了。其實這裡體現出了老子辯證的思想,就像世上唯一不變的是變。
4、天道-老子,人道-孔子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的都是天道,而孔子講的多半是人道。老子是從天道出發走向人道,而孔子是從人道出發走向天道,但是目标是一樣的。我們學習老子和孔子就是要把他們講的東西結合起來,做到天人合一,這也是學習《易經》的目标。這裡沒有講清楚,先做标記,學習後面的内容之後再過頭來看。
5、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易經》裡講無極生(生的意思是演化)太極,太極生兩儀,無極就是“混沌”,就是太極圖裡的那個圓;太極中的“太”可以理解為“大”和“小”兩個字的組合,那麼太極就是大極和小極,也就是兩儀。大極是陽,小極是陰,對應着太極圖裡的白色的部分和黑色的部分,代表着萬事萬物的兩個方面。
《道德經》裡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個“始”的意思是開端,根源;“母”是化生萬物的動力,那麼一切的根源叫做“無”,化生萬物的叫做“有”,這裡的“名”可以解釋為“叫做”,“稱為”。這樣看來,這裡的“無”相當于《易經》裡的無極,就是那個圓,裡面是空的或者說是一體的,也就是混沌。這裡的“有”相當于《易經》裡的陰陽,就是黑白的那兩部分。《淮南子·天文訓》裡認為混沌分開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無名天地之始);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産生萬物(有名萬物之母)。
總結起來就是“無”(無極)可以稱之為天地的開端,“有”(陰陽)化生出了萬物。這樣對比着來看,就能理解什麼是破象立道了,其實《道德經》是對《易經》的補充說明!
6、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我們要站在“無”的角度。“觀”通過精神來體驗,用心來體會,不隻是用眼睛看。如觀世音菩薩裡的觀就是用心體會的意思,如果是用肉眼看,那她怎麼能用眼去看“音”呢?“徼”:邊界,規律。連起來就是:我們想要體驗世界萬物變化的玄妙就得站在“無”的角度,想要看清世界萬物變化的規律就得站在“有”的角度。其實這兩句話說的是一個意思,就是我們要站在“無”和“有”的角度去看世界的變化,就像哲學思想中“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7、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無”和“有”這兩者同出于道,隻是名稱不同而已。兩者相互區别有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是對立的狀态,就是辯證統一嘛~“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這兩者因為辯證統一的關系所以才玄妙。
小結:“道”:宇宙萬物的根源;“常”:恒常;“名”:名稱,名号;“無”和“有”就是“整體”和“部分”的辯證統一關系。連起來就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就是整體和部分辯證統一的關系。#道德經##易經##老子##孔子##天道##人道##為什麼道家哲學是人類難以達到的高度##推崇儒家和孔子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呢#
*本文是在曾仕強先生解讀《道德經》的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結合現代理論和自己的體會而寫,如有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指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