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工作是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重大決策。一批批天津援藏人在雪域高原上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老西藏精神”。深受援藏精神鼓舞的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通外科醫生王順華響應黨的号召,2021年3月志願随天津援藏醫療隊援建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藏醫院,自援藏工作啟動以來,昌都市藏醫院外科在基礎設施、診療水平、服務能力等方面得到顯著提高。
王順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通外科醫生,2003年畢業于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2016年取得天津醫科大學胸心外科學碩士學位。現從事普通外科及胸外科工作10餘年,具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外科基本功,在肺大泡、各種胸部外傷、肺癌、食管癌、贲門癌等胸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獨立完成手術千餘例,潛心于研究肺癌早期診斷和以外科胸腔鏡微創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緻力于肺癌早期診斷的研究,對肺癌、食管癌、贲門癌、縱隔腫瘤等的診斷和治療經驗豐富。尤其擅長疑難肺癌、食管癌的外科治療。
2021年6月2日,藏族兄弟紮西郎加因咳嗽、乏力伴胸悶、呼吸困難,慕名至天津援藏醫療隊幫扶的昌都市藏醫院尋求治療。昌都市區平均海拔3200米,氣溫低,空氣含氧量低。每年12月底至次年開春,大雪封山,耗材短缺。醫院的醫療條件有限,缺乏胸外科專業醫生,若遇到患有嚴重胸部疾病的患者,隻能選擇轉診到成都或重慶等内地醫院治療。
天津援藏醫生王順華接診患者後,在洛松紮西醫生的翻譯下仔細詢問了患者病情并進行了詳細的身體檢查,結合患者的胸部CT,發現患者右側大量胸腔積液,嚴重右肺不張。考慮到昌都市藏醫院沒有胸腔穿刺引流包,缺乏相應的手術器材,本着對患者負責的态度,王順華向患者充分告知有選擇外院治療的權力。患者和家屬表示,他們聽聞天津援藏醫生來到藏醫院才特意跨縣來看病,并且堅定的說:“我就信你,無論什麼情況,我都留在這兒治病。”“我就信你。”一句由當地醫生翻譯轉述的藏語,飽含着藏民發自内心的信任。
患者的健康就是醫生的責任和使命,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感動于藏族兄弟的信任,王順華研究病情後,決定當晚急診為患者實施胸腔細管引流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沒有引流管,王順華醫生在現有設備材料中找到了深靜脈穿刺包、引流袋。他決定用中心靜脈導管代替胸腔引流管,就這樣組合制作胸腔引流裝置。
經過充分溝通,在藏醫院洛松紮西醫生的協助下,王順華為患者順利實施了右側胸腔細管引流術。術後患者右肺完全複張,胸悶、咳嗽、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結合患者進一步的檢查明确患者結核性胸膜炎的臨床診斷,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療。紮西郎加的老父親每次見到王順華查房時,都會伸出雙手,手心向上并用藏語深情地說“謝謝”。
康巴藏區是結核病高發地區,胸腔細管引流術有很強的适應性,在關鍵時刻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王順華在手術過程中仔細講解注意點,包括置管的位置,如何最大程度避免血管損傷、導管固定、觀察引流情況等,耐心指導當地醫生,幫助他們掌握相關技術,成功填補了藏醫院的技術空白。
為了給藏族同胞帶去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技術支援和健康教育,王順華深入海拔高達4800米的縣農牧區開展巡診義診,在科内确定同藏醫院外科醫生加羊仁青、洛松紮西的師帶徒關系,制定了詳細的培養計劃并履職盡責完成帶教工作,藏族醫生的業務能力顯著提高,切實為藏醫院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王順華還同科内援友成功維修了塵封數年的移動式C型臂X線機,為藏醫院節省了資金,為進一步開展外科、骨科工作創造了條件。
盡管面臨重重困難,但深知自己責任重大的王順華從不退縮,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紮實的作風投入到工作中。赴藏支援工作伊始,不顧自己初抵昌都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适,王順華就組織開展全院講課,參與日常教學查房,收治疑難患者,為高原患者提供了更佳的治療手段,提升了外科的醫療技術,已填補藏醫院的技術空白3項。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援藏幹部王順華始終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為提高當地醫療水平、保障當地人民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延伸閱讀: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始建于1958年,1964年建成投入使用,1994年12月獲批為三級甲等中醫院,2003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衛生系統抗擊非典先進集體稱号,2017年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經過多年的發展,醫院已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複于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院,為天津市三個中醫醫療中心之一,天津市九個區域醫療中心之一,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
關注"天津中醫藥大學本科招生"頭條号,獲取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圖片來自: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官網、官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