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闆增多症是一種以血小闆計數增高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随着血小闆數值的不斷升高,患者伴有血栓和出血的發生風險也會增高。因此,對于血小闆增多的治療,以有效降低血小闆,預防血栓和出血等并發症為主。
血小闆增多症的具體治療方法彙總如下:
第一:骨髓抑制性藥物
羟基脲:目前國内外治療此病首選藥物之一,它可以将血小闆數值降到400以下,有效率達到八成左右,可根據血小闆監測見過長期維持治療。
副作用:可逆性白細胞降低,長期應用由于對DNA有抑制作用,可出現紅細胞巨幼變現象。部分患者會有皮膚黏膜損害,比如色素增加,斑丘疹樣皮疹,紫色丘疹,指甲萎縮,口腔潰瘍以及胃腸道不适等。
白消安:是此病常用藥物,宜用小劑量,待血小闆減少到初治時的50%時,劑量也減少一半。現在已經少用。
氮芥:與血小闆單采術聯合用于合并血栓形成的重症患者,接着應用血小闆單采術。臨床好轉後,再選用其他骨髓抑制性藥物維持。
其他骨髓抑制性藥物還包括環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等等。
第二:放射性核素32P
可口服或靜脈注射。如有必要3個月後再給藥1次。對45歲以下的患者一般不主張應用,因32P可能存在有潛在的誘發白血病的作用。
第三:阿那格雷
阿那格雷能抑制周期性核糖磷酸二酯酶及磷酸酯酶A2。早期主要作為一種血小闆聚集抑制劑用于臨床,後來發現其降低血小闆作用更為突出。
其作用機制為選擇性作用于巨核細胞,通過阻止巨核細胞成熟而降低血小闆,對合并血小闆增高的各種MPDs有療效。本藥副作用較少。
第四:幹擾素
幹擾素-α在體内外具有顯著地抑制BFU-MK及CFU-MK增殖活性的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血栓及出血并發症的發生率。
其作用機制與其具有降低血小闆水平并增強血小闆的功能的雙重效應有關。應用此藥需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和治療效果調整用藥劑量,同時,需要長期進行維持治療。副作用較輕,長期療效也需要因人因病情而異。
第五:血小闆單采
即血小闆分離術,使用徐細胞分離即對血小闆進行分離,以達到迅速減少血小闆數量,改善臨床症狀的目的。
此法多用于急性胃腸道大量出血的老年患者,妊娠及分娩前,選擇性手術前及當前骨髓抑制性藥物不能奏效時。
進行單采後,血小闆數值明顯下降,之後患者可用藥物維持治療,是短暫性治療方式。
第六:中西醫結合治療
血小闆增多症是一種骨髓增殖性腫瘤,病情是會不斷進展的,單純的中藥治療很難有明顯效果,而單純的額西藥治療,如放化療藥物,幹擾素等,雖然能夠控制病情,但需要長期服藥,容易對患者機體産生其他不良影響。
因此,治療血小闆增多症建議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兩者優勢結合,讓患者的病情能夠盡快得到好轉,避免病情的加劇進展。
總而言之,臨床上積極采取治療措施,控制血小闆數值的異常上升和病情的緩解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血小闆增多症治療過程中,中醫藥的介入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從而減少疾病進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