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立春日作
【宋】陸遊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盡青衫塵滿帽。
身如西瀼渡頭雲,愁抵瞿唐關上草。
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旛判醉倒。
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太陽運行到黃經315°時為立春,二十四節氣又開始了新的一個輪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始建也,......,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史記·天官書》:“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冬去春來,立春标志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将要過去,東風送來暖意,萬物蘇醒,大地回春。“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從立春這天起,天氣開始回暖,連水都比之前要暖和幾分。
現如今,一提到過年,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公曆1月1日的元旦,也可能是農曆正月一日的春節。但實際上,正月初一是過年,年首。立春是歲首,是幹支紀年的開始,一歲的開始。幹支紀年,就是用天幹地支來标記年月日時的一部陽曆。六十年為一個循環,稱為“六十花甲子”。立春,标志着庚子年已過,辛醜年将來。
今日立春
北京古觀象台 二十四節氣雕版——立春
北京時間2021年2月3日22點58分将迎來立春節氣。立春前一日,在北京古觀象台利用圭表測得日影長度為一丈二尺一寸一。
攝影:北京天文館 肖軍
立春節氣知多少
立春的标志性物候是: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東風一吹,大地開始解凍,冬眠的動物漸漸醒來,雖然都還沒起床,但也開始伸胳膊伸腿,舒展筋骨。水面上厚厚的冰開始融化,可以看到水下的魚了,就感覺魚遊動的時候像背着冰一樣。就如同朱自清筆下描繪的:“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立春民俗知多少
立春作為傳統節日,古時候自官方到民間都備受重視,官俗、民俗都很多,而且體現在了各個方面。
《禮記·月令》中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先秦時期,天子在立春前三天就要開始齋戒,立春當天,要親自率領衆臣到東郊舉行迎春儀式,結束後天子要賞賜群臣。同時,對百姓也要實行褒揚賞賜。
《後漢書·志第四·禮儀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志第八·祭祀中》:“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祭青帝句芒。車旗服飾皆青。歌《青陽》,八佾舞《雲翹》之舞。”《志第九·祭祀下》:“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東郭外。”到了漢代,迎春儀式進一步完善,天子及群臣的“車旗服飾”都要是青色的,并且用最高規格的祭祀舞蹈來祭春神。各州郡縣的官員百姓也要身穿青衣、頭戴青巾,到城東郊迎春。
宋代立春時更是熱鬧,官方不僅“大内出春盤并酒,以賜近臣”,而且還會舉行鞭春儀式,民間百姓也有各色的慶祝活動。《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往往花裝欄坐,上列百戲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獻遺。”
明代劉若愚在《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中記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亦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裡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時至今日,鞭春牛、挂春幡、吃春卷春盤、咬春等立春傳統習俗依然在全國各地流行。
來源: 北京天文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