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沒,今年咱們春節檔的院線電影有個特點,那就是各種翻拍、續集非常多。
而這種電影往往會讓觀衆産生一種預期——如果本系列之前的作品就不咋地,那我們對于新出的續集可能也不會抱太大希望,比如《西遊記女兒國》。
畫面美則美矣,但也隻有美麗的外殼
而如果本系列前面的作品口碑、質量都很不錯,那相應的,我們也會對它的續集抱有更強烈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比如我今天要跟你們聊的這部——《唐人街探案2》。
而從文本或者說内容的層面來看,《唐人街探案》則讓我們看到了華語犯罪懸疑電影的一種新的打開方式——推理 喜劇。
它的故事圍繞一對歡喜冤家展開。
王寶強飾演的唐仁号稱“唐人街第一神探”,實際上就是個好吃懶做、猥瑣油膩的混混,他智商不高,話卻不少,幹仗時專攻敵人的“下三路”,在片中主要負責搞笑。
劉昊然飾演的秦風是唐仁的遠方表侄子,他外表高冷,正義感十足,因患有口吃說話結結巴巴,但在探案方面卻是個天才,在片中主要負責推理。
兩位主角無論是外表還是性格都反差極大,而也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他們組成的“寶然cp”帶有一種天然的喜感。與此同時,片中的兇殺與陰謀則提供了一部犯罪推理作品應有的懸疑、驚悚氛圍。
所以看《唐探》是一個“驚”“喜”交織的過程——它可能上一個鏡頭還在逗你笑,下一個鏡頭就看得你後背發涼。
有多少人曾經被這個鏡頭吓到
而今年春節檔上映的《唐探2》基本沿襲了前作的設定和風格,它依然是一部以喜鬧劇為外衣,以探案推理為内核,并雜糅了動作、犯罪、懸疑等多種類型元素的“複合型”作品。
片子的兩位靈魂人物還在,天才推理鮮肉 猥瑣話唠表舅的組合再度集結,隻不過這次還加入了個新人物——肖央飾演的推理愛好者,探案的舞台也從泰國曼谷變到了美國紐約。
唐探組合在時代廣場飙馬車
影片一開場,展現的就是少年秦風過海關,準備去美國參加表舅唐仁的婚禮。但他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又被騙了——根本就沒什麼婚禮。
那唐仁把他叫過去幹啥呢?
原來,前一段時間紐約唐人街的教父級人物七爺的孫子被殺了,為了複仇,他拿出500萬美刀,召集世界各國的名偵探——表示誰能在7天之内抓住兇手,誰就能獲得這筆巨額酬金。于是一時間,各個國家各種造型的偵探為了争奪酬金齊聚紐約。
片中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偵探
而唐仁自然也不想錯過這個撈錢的機會,所以他忽悠秦風過來,就是為了抓兇手拿賞金。秦風呢,對賞金倒沒什麼興趣,更讓他感興趣的是這件蹊跷的案子——
七叔孫子的屍體放被置在竈王廟的顯眼位置,心髒被挖掉,身邊畫着一個神秘符号;而就在他死亡的幾天前,另有一名白人女性被殺,腎髒被挖掉,身邊畫着同樣的符号。
也就是說,這是一起連環殺人案。但令人不解的是,各個被害人之間找不到任何聯系,他們的性别、職業甚至人種都完全不同。
那麼兇手為什麼要殺這些人?為什麼要分别摘取受害者不同的内髒器官?兇手在每一個案發現場留下的符号又是什麼意思?
為了給想進影院的朋友保留更多的觀影樂趣,關于推理的部分我就不再多劇透。
總的來看,《唐探2》保持住了前作的水準,很多地方還有升級。
首先,從視覺效果上來說,《唐探2》比前一部更“炫”了。
一方面,劇組花了大價錢在紐約各種知名地标實地取景,大量使用航拍展現紐約的城市風貌,片中很多場景都能讓你明顯感受到——有錢就是任性。
比如主角們就幹了一件十幾年來沒人幹過的事,在時代廣場上策馬奔騰。
而另一方面,影片也進一步借鑒了《神探夏洛克》的表達方式——通過精良的電腦特效,利用直觀的具象化畫面,來展示人物抽象的邏輯推演過程。
片中,在秦風的思維空間裡,整個紐約市就像是一個巨型玩具。他可以随意移動一條條街道,或用手掌撥開一棟棟高樓,最終鎖定嫌犯所在的位置,過程看起來相當炫酷。
其次,兩位主角的表演也有所突破。
相較于第一部中的誇張和過火,王寶強在《唐探2》中明顯要更遊刃有餘一些。
而劉昊然也是貢獻出了頗具颠覆性的演出。他不再全程都保持一副高冷的天才模樣,情緒、狀态更加多變,也更放得開了。
并且,片中不僅有廣大迷妹喜聞樂見的裸奔,
當然大家主要看的是右邊的那個
還有更讓人意想不到的護士女裝cos。
這個是真不知道看誰比較好了
當然了,畫面也好表演也罷,作為一部商業片來說,這些都隻是電影的加分項,如果故事本身不行,那一切都是白搭。
而好在《唐探2》在文本方面也沒掉鍊子,甚至相較于前作,本片的叙事更複雜,格局也更大了。
在第一部裡,編劇就安排了一個案中案,偵探、劫匪、警察三股勢力在調查中相互搏鬥。
《唐探》中三股勢力彙聚于同一屋
而這一次也是案中案,但其中的一個案子變成了更為複雜的連環殺人案。參與調查的不僅有唐人街黑幫,紐約警察,主角們,還加入了近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偵探——黑客少女,東南亞神婆、退役特種兵、天才蘿莉......
這一系列角色的加入讓影片更富有戲劇性與觀賞性,不僅增加了叙事張力,也讓故事後半段線索逐漸彙聚,所引發的那場大亂鬥顯得更加精彩。
《唐探2》中多股勢力彙聚于同一屋
而因為探案的背景變成了美國紐約,主要人物都是華人,《唐探2》還新增加了許多與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相關的内容,這些内容為影片提供了不少天然的笑料,比如片中人物各種狂飙的中式英語——“one word go,jia jia jia(一言既出驷馬難追)”。
還有利用語言不通,讓國外壯漢以為“爸爸打我”是“雜種别跑”的意思,然後一打架就各種占便宜。
當然,除了提供笑料,片中所展現的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正是“唐探”貫穿整個系列的重要議題之一。
你會發現片中的兩位核心主角身上就分别帶着東西方文化的色彩——唐仁保守傳統,破案相信風水;
而秦風張口閉口就是“麥當勞三要素”、“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曼哈頓計量法”這些偏西方的理論,破案主要靠嚴謹的邏輯推理。
又或者說,“唐人街”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融合意味的符号——它雖然分布在海外,但骨子裡卻處處滲透着咱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倫理。
導演陳思誠曾在接受采訪時說,他想把《唐探》系列,做成一個電影宇宙。
毋庸置疑,這個宇宙的叙事核心是探案,是秦風領銜的西式推理;而它的精神内核,卻是唐仁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倫理。
比如第一部,開篇引用《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這句話就直接點明了電影的主題,人性猶如太極,一陰與一陽就相當于人性中的善與惡,兩者相互融合對立統一,每個人身上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
而到了第二部,片頭用老子的《道德經》點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片中的中國宗教符号更多,在劇情中也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甚至說,如果不是因為唐仁懂道教風水和陰陽五行,連環殺人案根本破不了。
于是我們看到,來自東方的古老的文化标識與西方的現代化的國際都市産生了微妙的結合與碰撞,而兩者之間的巨大反差也讓整個犯罪故事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魅力。
道家敕令符咒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不論是演員陣容、制作團隊還是内容都在走向國際化的《唐探2》其實也承載着一定的文化輸出功能:
它不僅在向觀衆講述一個離奇詭谲的案子,也在向世界傳播一種東方的生命觀與善惡觀,并考量這種觀念在現代社會裡的适用性。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它要比兩年前的《唐探》走得更遠。
但是,這部電影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特别是與第一部相比,更大的布局更大的野心讓它丢掉了原本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首先是人物與人物關系方面。
兩年前的《唐探》其實有兩條線索,第一條是探案,而另一條則是兩位主角的成長以及他們從彼此拒絕到相互接納的轉變,這兩條線相輔相成互為表裡。
而到了《唐探2》,因為案件更複雜了,登場人數更多了,因為要添加更多笑料,影片對于兩位主角的塑造明顯變少了,我們基本再看不到他們的變化與成長,兩人之間的關系也始終處于同一種狀态。
“查案”與“搞笑”都在一定程度上搶了“人”的風頭,從而忽視了對“人”特别是人的精神情感層面的描摹,也削弱了影片的情感濃度。
沒錯,我認為《唐探2》是一部具有觀賞性的電影,但它卻不是一部動人的電影。而這也和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變化有關。
在第一部裡,唐仁的身份很明确,他就是常年居住在泰國唐人街的移民,表面上看,他吊兒郎當嘻嘻哈哈,但心裡也隐藏着不為人知的痛苦——有哪個人在國内混得舒坦,會願意出來呢?
說白了,在第一部中導演敏銳地把握住了唐仁的心态,那是一種背井離鄉的漂泊感,一種屬于底層小人物的心酸與無奈。但在《唐探2》中,這種情感上的東西幾乎完全不見了。
“紐約唐人街”淪為一個故事發生的背景,一個模糊的符号,你能看到一個個穿着唐裝說着中國話的角色,卻無法窺視到任何真實的人的精神世界。
而這也是我對它後面的續集最擔心的一點,《唐探2》的“旅遊風”就已經很明顯了,布魯克林大橋、麥迪遜大道、紐約市立圖書館、時代廣場,這些标志性地點在片中依次出現,熱鬧是足夠熱鬧,排場也夠大,但更為重要的“唐人街”卻被忽視了。
所以看完你并不會明白,紐約唐人街和曼谷唐人街有什麼區别,這裡的人是怎樣生活的,那如果之後換到另一個國家還是這樣的處理,“唐探”還是有可能成為一個大IP,但它跟“唐人街”其實關系已經不大了。
而這樣一來,整個系列的現實與情感屬性隻會越來越匮乏,那些有意輸出的文化與意識也終究會變成空中樓閣。
說到這,可能又有人會說了,這就是一部賀歲商業片,沒必要提那麼高的要求。沒錯,我承認,在賀歲商業片裡《唐探2》已經算是水準相當不錯的了,但正因如此,才會對《唐探》系列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希冀。
因為如果我們僅僅是滿足于“不錯”,那麼國産電影就隻能止步于“不錯”,所以在贊美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批評。畢竟,比起沉溺在自我滿足的狂歡中,我更願意看到的是國産電影實打實的進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