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盼望着快快長大,認為長大後便可以幹好多大事,可是長大後卻又想回到孩提時代,因為成年人的世界太複雜,活着太累……
上大學之前似乎總有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上了大學後,卻又要面對就業的壓力,而就業之後,才發現這隻是剛剛拉開煩惱的帷幕而已……
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麻煩或者那樣的困難,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不經曆風雨怎麼會見彩虹,正如《莊子》中說的那樣:自古成大事者,都會經曆兩種困境,戰勝後方才會有出路......
到底是哪兩種困境?
且聽我細細道來......
《莊子》曰:剛掩而困
意思即:自己一身的才能,卻被掩蓋,忽視了,得不到重用。
面對此種困境,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舉一個例子您就明白了:
蒲松齡與他的《聊齋志異》
說起蒲松齡,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清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據說他的那本名著《聊齋志異》,當年可是差點擠掉《紅樓夢》成為馮夢龍口中的“四大奇書”之一。
蒲松齡出生在崇祯十三年,19歲參加科考時,已是順治十六年(明朝已經變成了清朝),不過,蒲松齡卻并沒有受到朝代更替的影響,在縣、府、道三試中均獲得了第一名,毫不費力的一舉中第,考中了秀才。
然而,也不知道是時運不濟,還是庚子年的緣故,順治十七年(庚子),也就是1660年,蒲松齡信心滿滿去參加鄉試,結果卻名落孫山。
之後蒲松齡的科考生涯,便像開了挂似的屢試不第:
1663年,應鄉試未中。
1672年,秋應鄉試未中。
1675年,應鄉試還是未中。
......
一直到1712年,都已經72歲高齡的蒲松齡仍舊鄉試未中,主考官都看不下去了,便就給他補了個貢生(保送)。
縱觀蒲松齡的一生可說是仕途極其不順的一生,從20歲參加鄉試,一直考到72歲古稀之年,連舉人的邊都沒摸到,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蒲松齡這個人根本就不是上學的料。
可是,你能說蒲松齡肚子裡沒有“貨”嗎?
當然不能,蒲松齡若是沒有才華,也不可能寫出《聊齋志異》這樣的曠世名著......究其原因隻有一個:當時的主考官不欣賞蒲松齡的才華,對他的有些“觀點”不太認可而已。
有一身的才能,但卻被掩蓋了,被忽視了......這就是:剛掩而困。
然而“剛掩”,卻并沒有“困住”蒲松齡,從1663年第3次鄉試未中之後,蒲松齡便開始收集有關神怪題材的民間資料,為小說創作做起了準備。
1697年,經過5次鄉試未中之後的蒲松齡已基本完成了《聊齋志異》的創作。
後來,一直到1715年去世,蒲松齡都一直在做着兩件事:鄉試與著書。
雖然鄉試屢試不中,但蒲松齡卻在著書立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除了《聊齋志異》外,還有《婚嫁全書》《省身語錄》《懷刑錄》以及農業方面的書籍《農桑經》,醫藥方面書籍《藥崇書》的問世,都很能說明這一問題......
面對“剛掩”,蒲松齡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越挫越勇,俗話說:是金子總有發光的時候;正是由于蒲松齡的這股子執拗勁,令得他在文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了一代文學巨擘。
小結:“剛掩”說白了其實就是一種“懷才不遇”,其實不光是蒲松齡,我相信現在很多朋友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某某貨運公司内,王師傅明明是滬深線的老司機,有着豐富的經驗與處變不驚的能力,然而老闆卻因為一些成見“放棄”了王師傅,而選擇了剛來公司不久的李師傅,結果,王師傅受不了氣辭了職.......小張業務能力很強,卻一直得不到公司的重視,幹了十年,職位未升,薪水也是原地踏步踏,然而小張并沒有氣餒,他一直堅持着,不斷的努力着,十年後,公司換了老闆,小張的業務能力也終于得到了肯定,就在公司準備将小張提到業務總監位置之時,小張卻提出了辭職,因為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公司......這就是他這些年一直堅持,努力的結果。
不經曆風雨怎麼會見彩虹,一身的才能,被掩蓋,被忽視,要懂得隐忍,切不可操之過急,是金子總有發光之日,不要怨天尤人,要學會韬光養晦,厚積薄發。
二,尚口乃窮《莊子》曰:尚口乃窮
意思即:即使有一身别人不知道的才能,自己也沒有辦法表達出來,說出來沒有人聽,做出來又沒有人信......
面對此種困境,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舉一個反面例子,您就明白了:
《水浒》中的宋江:
宋江無奈殺死閻婆惜後,在發配到江州的途中因種種“郁悶”,而選擇了一個人獨自在浔陽樓喝悶酒,這酒一喝,酒勁便上了頭,于是他就在牆上寫下了“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他時若得淩雲之,敢笑黃巢不丈夫。”四句“打油詩”,啥意思呢?
就是說:我宋江人雖然在吳地(江州)服刑,但心卻在山東(梁山),如今在江湖上四處飄零的我常常慨歎歲月蹉跎,如果哪一天,讓我宋江一飛沖天,實現了雄心壯志,我一定會嘲笑黃巢的行為不是大丈夫所為。
實際上這首打油詩,也就是信筆塗鴉用來宣洩心情的即興之作,根本沒有什麼其他“含義”,然而,被居心叵測的黃文炳看到後,就不這麼認為了:
黃巢是什麼人?
不就是唐朝的反賊嗎.......把反賊寫在詩中的人,自己不也就是反賊嗎?
什麼邏輯?估計也隻有奸妄之輩才能想得出。
不久後,得到黃文炳“密報”的知府蔡九便派人抓捕了宋江......結果,若不是梁山、揭陽、江州三路人馬齊聚,劫了法場,恐怕宋江早就成了刀下冤魂。
......
宋江這個人有才吧......當然有,如果沒有,梁山也不會想方設法的請他去做頭把交椅。然而一心想報效朝廷的宋江,最後隻做了一個小官,甚至最終還落得個發配江州的下場......這就叫做:尚口乃窮——即使有一身别人不知道的才能(能當大官,而不僅僅是一個押司),自己也沒有辦法表達出來,說出來沒有人聽,做出來又沒有人信......
結果,宋江是這麼做的:浔陽樓縱酒題詩........将所有的憤懑與不滿,通過不恰的方式在不恰當的地點釋放出來......
小結:“尚口”其實也就是“百口莫辯”,就好比是一個已經在公司沒有任何發展前途,等着被裁的員工,遇到這種困境,我們應該怎麼辦?
自然是:另辟蹊徑......不能在一根繩子上吊死呀!
就像宋江,梁山早就向他抛來了橄榄枝,他卻“不從”,最後,又不得不“入夥”,這又何苦呢?
明知道前面沒有光明,死路一條,為何還要梗着脖子往裡鑽呢?
總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不經曆風雨怎麼會見彩虹,《莊子》說得對呀:自古成大事者,不戰勝“剛掩而困,尚口乃窮”兩種困境,又怎麼會有出路呢......您說,對不對?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參加讨論!
謝謝觀賞!
關注我,每天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