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4:41:47

駕鶴西行兩春秋,

可曾夢裡故城遊?

常憶足下丈寒暑,

難忘筆端寫鄉愁。

去時雖短相思厚,

來日猶長熱淚流。

且待全圖面世日,

了卻宏願奉茔頭。

那是2018年9月8日,家父舒了病逝兩周年的日子,我和母親去八寶山人民公墓憑吊。立于父親墓前,望着怹老人家的遺像,往事一幕幕浮現眼前,回家後寫就了上面這首詩。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三年前在北京西山的家中,父親舒了第一次手捧飄着墨香的《最美鄉愁——老北京門聯的故事》時,那份溢于言表的喜悅與欣慰,怹久病的臉頰上泛起了少有的紅潤光澤,露出了久違的燦爛笑容,眼睛也亮了起來。那是2016年5月,也是父親與癌症鬥争了兩年之後病情悄然惡化,急轉直下的時候,怹那時所承受的病痛可想而知,然而卻鮮有人知,因為即便是面對最親近的人,不到萬不得已怹也不願輕易表現出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的軟弱,然而藥櫃中一摞一摞的止痛藥以及逐漸加大的用藥劑量,卻洩露了怹極力想隐藏的這一切。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1

舒了(26歲)

父親舒了,原名舒世忠,北京人,滿族。幼時家貧,曾因為繳不起學費而數度辍學,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怹對知識的渴求貫穿其一生,父親一心向學,愛好廣泛,多才多藝,是真正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的人。記得小時候家裡擺放的裝飾畫是父親年輕時畫的兩幅油畫,一幅是長城,另一幅是頤和園;怹年輕時吹黑管,拉小提琴,攝影,長跑,畫漫畫,踢足球,唱京劇,我小時候看到父親倒立在雙杠上和平躺在水面看書的照片覺得怹真厲害,心中滿是崇拜。但自從父親把胡同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的那天起,怹便成了一個沒有業餘愛好,沒有節假日,很少社交的人,因為怹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和熱情都讓位給了胡同。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2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3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4

青年時代的父親愛運動、愛文藝

父親去世前我有機會和怹安靜地漫談,其實聊得最多的還是胡同。父親最早是在1985年開始行走胡同的,當時主要是興趣使然,有空的時候就到四九城的胡同裡走走看看,還沒上升到使命的認識高度。随着北京市舊城改造的大規模展開,越來越多的院落轟然倒下,越來越多的胡同漸漸成片消失,父親很快意識到北京胡同的命運正在經曆一次前所未有的改變,有必要将它搶救性地記錄下來,将以胡同、四合院為主體的這座城市今日的面貌、格局,特别是胡同的現狀作為曆史留給後人,于是從1987年起怹開始有意識、有計劃地分片徒步考察北京胡同,也開始了與推土機和拆遷隊的競賽。

父親搶救性記錄胡同的方式主要有文字記錄、繪制草圖、拍攝照片,錄音機和攝像機也偶爾派上用場,可以說這一階段的行走已經是思想明确,使命使然。1991年9月父親年滿六十周歲,在正式退休的那一天,怹給自己取了一個新名字“舒了”,這個“了”字包含三層含義:第一,退休了;第二,一事無成,完了;第三,我心未了。這次更名立志彰顯了父親誓将已經啟動了的胡同文化拯救行動進行到底的決心。

從那一天開始心未了的父親開始竭盡全力地行走胡同,常常是淩晨披星戴月地出發,午後饑腸辘辘、汗流浃背地返回,午飯和午休後便是整理搜集到的胡同資料,晚飯後總是看書、看報直至就寝。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沒有節假日,就連春節也不休息。2010年底我受單位委派赴國外工作,其間每年隻能回家一次,聚少離多的情況下為了能與父母在國外團聚,我提議讓父親暫時擱下胡同的事情,陪着母親一起出來轉轉,但最終父親也沒有來,怹放棄了團聚,放棄了陪伴,放棄了領略異國風情,唯獨不能放棄的就是怹的胡同。為了拍攝的照片更有意境,平時越是下雨、下雪父親越往外跑,嚴寒酷暑中,風裡來雨裡去,許多胡同居民都見過怹孤獨卻專注的身影,不少人跟怹成了朋友。就這樣直至2002年底,終于在15年後父親走遍了北京二環路以内的每一條胡同,完成了怹心中籌劃的“胡同三部曲”——走胡同、畫胡同、寫胡同的第一步,這期間光是球鞋就穿爛了40多雙。當時父親有詩雲:

為求一事成,

舍去樂半生。

徘徊胡同裡,

春夏複秋冬。

光陰十五載,

足下萬裡行。

待到圖成日,

留與後人評。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5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6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7

父親徒步考察北京二環路以内每一條胡同,丈量、記錄、訪問、研究,寒來暑往十五載有餘

随後父親啟動了“胡同三部曲”的第二步,即用了8年多的時間在總共30張長1.2米、寬0.9米的白紙上,依據搶救得來的北京胡同草圖和有關文字資料,繪制成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京城胡同手繪全圖,該圖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中葉到21世紀初,北京當時存在的每一條胡同街巷,胡同裡的每一個院落大門都有标記,每一座寺廟,每一棵古樹,每一所名人故居都一一标注,空白處更有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美術字做必要的注解和說明,内容涉及胡同的曆史,名稱的演變,重要曆史人物和事件,林林總總,這些文字的撰寫,事實與史實的确認和考據工作量非常浩繁,若非深入了解簡直無法想象。許多人在圖上準确地找到了自家幾十年前老宅院的位置,興奮之情難以言表,可以說凡見此圖者無不為之贊歎和動容,然而遺憾的是圖中很多胡同在父親與推土機賽跑搶救性地記錄後,還沒等到圖成便早已成了堆堆瓦礫,當然這也使得父親的京城手繪全圖的價值更加凸顯。由于繪圖工作相當耗費眼力,這一階段父親的視力一降再降,至繪圖完成時的8年多時間裡,光是眼鏡就換了有10副之多。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8

耗時八年多完成京城手繪胡同全圖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9

從胡同廢墟中撿拾的新舊門牌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10

拍攝珍貴的胡同照片上萬張

在我看來,父親舒了的胡同文化拯救行動可以用四個“深”來概括,(一)深思熟慮:父親行走胡同經曆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轉變,當意識到胡同正在加速消亡後,怹比常人更敏銳地察覺到問題已經嚴重到了怹個人不得不做點什麼的程度,怹對要不要幹,怎麼幹,幹了又怎樣?以及如果幹,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等問題都在心裡做了認真的自問與自答,有過認真的思考,之後三十年的行為都是深思熟慮後采取行動的結果。(二)深耕細作:人們常說“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賽牛毛”用以形容北京胡同之多,如果把北京的主要大街、城市主幹道比作這個城市的主動脈的話,一條條胡同就像是北京城的毛細血管,父親的工作恰恰就是要深入到每一條毛細血管中去,一條一條地行走,一段一段地勘察,必要時還會一戶一院地訪問,丈量、記錄、拍照片、繪草圖,幾乎是對北京城進行了一次地毯式的考察,工程之巨,可想而知,工作之細,顯而易見,工作難度也可見一斑。(三)深厚情感:父親舒了以近乎愚公移山的精神,曆時三十年,僅憑一己之力,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沒有對胡同的愛,沒有對北京的愛,沒有對傳統文化的愛,是斷然難以支撐下來的。(四)深遠意義:一個人,一座城,一張圖,一世愛。舒了京城手繪全圖不僅僅是一張凝聚着家父的心血,保留了特定曆史階段北京城市風貌與格局的胡同全圖那麼簡單,更重要的在于它喚起了人們對城市發展與文化保護的思考,喚起了人們對腳下這片故土的深情凝望和由衷熱愛;喚起了人們對工匠精神的贊美與推崇,喚起了人們對于普通人在大時代洪流中如何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深思。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11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12

回不去的時光——父親、哥哥和我在陶然亭公園晨練

圖成之時父親已屆耄耋之年,怹開始了“胡同三部曲”的第三步——寫胡同。不幸的是2014年5月初父親被确診患上了惡性腫瘤,寫作因治療被迫數度中斷,而每一次中斷後父親都會一邊治療,一邊強忍病痛,頑強提筆,泣血而書,最終在病榻上一筆一劃地完成了《最美鄉愁——老北京門聯的故事》一書,“胡同三部曲”至此劃上了句号,用怹自己的話來講,雖不完美,也還完整。随後父親将三十年積累的所有有關北京胡同的資料,包括文字、照片、草圖、錄音、錄像、實物連同最珍貴的手繪北京胡同全圖,悉數捐獻給了北京市西城區檔案館作永久收藏,這就仿佛是一位父親為自己的女兒找了個好人家,怹放心了。其實後來在家父心中,“胡同三部曲”已經漸漸演化成了“胡同四部曲”,這第四部曲就是講胡同,怹本想以自己三十年深耕胡同的積累,開啟一段到處宣講胡同,介紹胡同知識,傳播胡同文化的旅程,遺憾的是這醞釀于胸的最後一部曲,未及奏響,便成絕唱。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13

病榻上的父親筆耕不辍(1996年4月)

由于在生命的最後三十年間,父親将全部心血投入到了北京胡同的保護與研究事業中,因此“舒了”這個名字再也無法與北京、與胡同分割,随着怹對北京胡同的考察日漸鋪開,随着怹的京城手繪全圖形态日漸顯露,随着怹對北京胡同裡面的曆史文化挖掘得日漸深入,中外媒體對怹的關注度也在日漸升溫,媒體朋友在報道中送給了父親好幾個稱号,比如“北京胡同畫師”、“以步丈量北京胡同第一人”、“北京最後(牛)守城人”等。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14

舒了京城手繪胡同全圖(局部)

我在父親罹患癌症後很自然地充當起了媒體與怹聯絡的中間人,面對衆媒體的采訪請求,最初我每每都在接受和謝絕間糾結,在多與少之間拿捏,但很快發現接受采訪可以使怹暫時忘記病情,淡忘痛苦,于是後來也就盡量有約必應了,滿足媒體需求的同時,也算是一種自我治療,一舉兩得,因為隻要跟父親聊起胡同,怹立刻就會從病痛中振作,與你滔滔不絕地聊起來,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胡同仿佛成了怹對抗病痛的特效藥,哪怕隻是暫時的。2016年7月30日台灣中天電視台主持人盧秀芳來家中采訪,那天一早父親表情痛苦地對我說:“你能不能給他們打個電話,叫他們别來了,我今天早上感覺特别不好。”我當時說:“這恐怕不合适吧,人家都從酒店出發,在來咱們家的路上了,這時候叫人家返回,人家可是昨天專程從台北飛過來的呀”。父親無奈地說“那就等他們到了以後看情況再說吧”。

從1995年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組的聶叢叢、陳志峰、萬衛來家裡采訪,首次向社會披露父親熱衷于胡同保護和胡同文化的研究起,二十多年裡面對媒體朋友的采訪,父親隻要答應下來的都會言出必行,按時履約,而那天卻主動要放棄,一定是有怹難以忍受的不适,我當時一方面為父親的病情而焦慮,另一方面盤算着怎麼跟盧秀芳和一同前來的中天電視台記者張卉林解釋,求得她們的理解和諒解。然而奇妙的是,從父親拖着病體坐到盧秀芳對面回答第一個問題的那一刻開始,怹簡直變了一個人,思維敏捷,侃侃而談,如數家珍,一口氣與盧秀芳聊了一個半小時,采訪進行得異常順利,這是父親生前最後一次接受電視媒體的采訪,那一天距離怹離世不過1個月零10天。《北京晚報》也是較早關注父親舒了胡同事業的媒體,2016年8月19日父親在病榻上接受了記者張鵬兩個小時的采訪,此次采訪是父親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媒體采訪,那一天距離怹去世僅半個多月,可以說父親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直到那時怹心心念念的還是北京的胡同。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15

母親在背後默默支持父親的胡同文化搶救工程

父親雖然學曆不高,但一生都在學習,特别是在最後三十年對胡同的保護和研究過程中,怹廣泛求教、飽覽群書,不但成為了一位掌握最多北京胡同第一手資料的保護者,同時也成為了一位受人尊重的胡同文化的研究者,從這個角度講,胡同是父親的課堂,是怹的大學。父親生于胡同,長于胡同,胡同裡有怹幼年喪母的哀痛,有怹青少年時代的困苦,有怹青春年少的夢想,有怹的離愁别緒,也有怹的歡喜快意;胡同是怹的家,胡同是怹的家園,胡同更是怹的精神家園。父親是北京之子,怹一輩子愛北京,愛胡同,怹用一種獨一無二,難以複制的方式與北京,與胡同建立起了一種特殊的、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關系。倘若沒有胡同,或者說倘若沒有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胡同命運的巨變,則北京隻會有舒世忠而不可能有舒了;反言之,如果沒有舒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默默啟動了“胡同三部曲”這樣一個浩大的,然而卻是靠其一己之力,耗時30年完成的文化搶救工程,則在乾隆版京城手繪全圖之後,北京不會再有舒了手繪胡同全圖的出現,也不會有《門聯裡的北京》這本書的問世,更重要的是許許多多的胡同一旦沒了也就沒了,在北京人的鄉愁記憶中那些消失的胡同便成了永遠的空洞,似無法彌補的破綻,更似難以愈合的傷疤。

舒家族是哪個民族(舒了北京之子)16

胡同是父親的家園,更是怹的精神家園

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最美鄉愁——老北京門聯的故事》一書售罄,此次承蒙中國工人出版社慧眼識珠,更名再版,定名為《門聯裡的北京》。如果說京城手繪全圖是父親舒了三十年胡同保護與研究的最重要成果的話,那麼您手中的這本《門聯裡的北京》,則是父親三十年考察北京胡同的另一個重要收獲,同樣是怹的心血凝結。這本書可以被看作是舒了面對家鄉巨變,期待和無奈并存的同時,作為一個北京人對故土文化最後的挽留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緻敬。

當新版《門聯裡的北京》與讀者見面的時候,家父已離開我們三年多了,這次再版是對父親最好的紀念,是對家屬最好的慰藉,是對所有關心與支持過父親胡同事業的社會各方面人士最好的問候與答謝。

家父遺作《最美鄉愁——老北京門聯的故事》再版後記

2019年5月1日于金台夕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