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九月,南方的空氣中還帶着夏末氣溫的一點燥熱,鄭霄陽準點進入辦公室,放下手邊的東西,就得先看看桌上生态玻璃箱裡小家夥們的情況。作為一名昆蟲愛好者,鄭霄陽在辦公室裡養了上千隻蟲子,并為它們準備了環境适宜的生态箱,觀察蟲子的生命曆程及習性,已經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兩年前,鄭霄陽成為了一名昆蟲科普博主,他說,要打破人們對部分昆蟲的恐懼和偏見,呈現一個别樣的昆蟲世界。
昆蟲科普博主鄭霄陽的辦公室像個“昆蟲世界”。受訪者供圖
不普通的辦公室
在福建省福州市一個辦公樓的工作室裡,十幾平米的空間擺着幾張桌椅,顔色鮮明的植物和小動物們承包了辦公室的大部分色彩。生态溫箱裡有睜着大眼的樹蛙,玻璃缸裡有供昆蟲們落腳的木頭,暖黃色的光照射在動物身上,鹌鹑的叫聲蓋過了鍵盤敲字的聲音。而毛毛蟲、甲蟲和蝴蝶們,則藏在某個角落裡,享受着城市裡獨有的自然環境的舒适。
這就是鄭霄陽的工作室,他盡力把工作室裡的角落打造成動植物們的家,有的昆蟲住“單間”,有的就是“多蟲宿舍”。他說:“養這些昆蟲的目的,是為了觀察它們的行為,所以我會盡力去還原一個原生态的環境,盡可能去貼近這些蟲子的生存環境。”對他來說,這些小生物不是飼養起來的寵物,而是平等地共享地球的夥伴。
鄭霄陽辦公室裡的蜻蜓羽化。受訪者供圖
平日裡,他并不會過多幹預這些小家夥的活動,除了提供足夠的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環境,他以旁觀者的視角,記錄着動物們的生活。“觀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在觀察它們生活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很有趣的地方,這些就會成為我創作内容的素材。”在這間不普通的辦公室裡,鄭霄陽進行着日常工作,把昆蟲習性和習慣變成科普内容傳播出去。他說:“我還想把這裡打造成一個迷你昆蟲博物館,展示平常看不見的昆蟲形象和相關知識,讓大家能夠走進昆蟲世界,接近昆蟲。”
一隻螳螂的啟發
鄭霄陽與昆蟲結緣,從幼兒園時就開始了,1992年出生的他,把自己稱為“昆蟲深度愛好者”。認識昆蟲,緣起于外婆給的一隻螳螂。鄭霄陽說,童年的大部分記憶來自外婆的花園。“外婆喜歡養花,有一次她送來一隻裝着綠色螳螂的玻璃瓶,告訴我這個家夥能抓蒼蠅吃。”外婆的話激起了鄭霄陽的好奇心,他抓來一隻蒼蠅,喂給瓶子裡的螳螂,“結果它真的吃掉了那隻蒼蠅,這讓兒時的我覺得很神奇。”
那種莫名的感動,鄭霄陽始終記得,他說:“我在那個尚且懵懂的年紀,突然湧起了照顧另一個生命的認知,這對我很有啟發。”玻璃瓶裡的綠色螳螂,成了鄭霄陽養的第一隻昆蟲,這件事也成了他留心昆蟲的開始。
鄭霄陽開始翻閱各類昆蟲相關的書籍,從報紙上剪下昆蟲相關的報道,做成剪貼冊,日積月累的積累下,他對昆蟲的熱情不減反增。“昆蟲有一個龐大的宇宙,就像一個迷你世界,有無盡的知識待我去探索。”至今,已命名的昆蟲超過一百多萬種,鄭霄陽幾乎能分辨出日常見到的所有昆蟲,但這還不夠,“世界上的昆蟲,科學家們都還沒有命名完。”鄭霄陽說,認識昆蟲是一項無盡的工作,保持好奇是最重要的。
鄭霄陽在辦公室裡飼養的螳螂。受訪者供圖
見過了許多形态各異的昆蟲,鄭霄陽仍對螳螂保持着最大的熱情,盡管他說,對昆蟲沒有喜惡之分。“我覺得螳螂是最優雅的生物,仔細看它,就會發現,它長有一張完整的臉。”鄭霄陽喜歡螳螂,就和許多人喜歡石頭是一個道理,他說:“昆蟲之于我們,是微觀客體,它們的生命也隻有我們生命的幾十分之一而已,但在它們濃縮的生命裡,卻也能看見生命的興衰變化,這對我們的生命體驗來說具有很重要的啟發。”
用畫筆描繪昆蟲世界
“人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一遇到攔路的荊棘,就把生命當成笨重礙事、一文不值的東西扔掉。”這是被稱為昆蟲的史詩《昆蟲記》裡的一句話,鄭霄陽在這本書中,反複思考生命的意義,他将觀察昆蟲視作觀察生命意義的樣本,在其中尋找答案。
蝴蝶标本、昆蟲類書籍,占滿了鄭霄陽工作室座位後的一面櫃子,這好比他心靈的栖息所,感到疲憊的時候,身後的微觀世界就是力量。鄭霄陽還有一個習慣,他喜歡把觀察到的昆蟲通過畫筆記錄在紙上,裝訂成冊。
鄭霄陽展示他收藏的昆蟲标本。受訪者供圖
這些自制畫冊,是由普通的白色A4紙張裝訂起來的,鄭霄陽為它們取名《奇妙的昆蟲》,紙上的一筆一畫,皆是他基于對昆蟲的觀察和了解寫下的。瓢蟲的身體結構在他的筆觸下一覽無餘,“蚜蟲克星”草蛉的生活習慣,也被他手寫整理出來,鄭霄陽的畫冊沒有過分的色彩,已經泛黃的紙張無聲顯現着他多年的堅持。
鄭霄陽自制的昆蟲畫冊。受訪者供圖
“昆蟲對我來說,是一種有意思的生命體。”鄭霄陽喜歡在玻璃缸前觀察昆蟲們的生活,它們生命曆程的演變,捕食的狀态,對他而言都是有趣的體驗。“隻是知道這是什麼蟲子,并不能滿足我,當我去了解一些看似原始和簡單的生命時,我會去思考生命的演化,在這些小家夥身上,其實也蘊藏着生命的智慧。”
在生命面前永遠保持謙卑
比起自然科學家,科普博主的頭銜賦予了鄭霄陽新的責任和使命。他說:“我們面對的是廣泛的大衆,責任就是轉換,一是轉換視角,二是轉換知識。”在許多人的眼裡,蟲子往往有着惡心、恐怖的評價,這是鄭霄陽最想改變的一件事,于是他拿起鏡頭,拍攝昆蟲們的日常,将昆蟲知識變成有趣的内容傳播出去,讓空中閣樓上的東西落地。
設想一個場景,走在路上的一個人肩膀上突然落着一隻飛蛾,面前飛過的蝴蝶抖落翅膀上的粉粘在手上,不小心摔倒摸到了癞蛤蟆的皮膚,這個場景聽起來似乎很糟糕,但在鄭霄陽的眼裡,不過就是和自然生物偶然的一次親密相處罷了。他說:“關于蟲子的負面傳言很多,但未必真實,就像飛蛾落在身上它并不會咬人,蝴蝶翅膀上的粉和癞蛤蟆的皮膚也并沒有毒性。”
鄭霄陽和竹節蟲。受訪者供圖
在鄭霄陽近期的一個科普視頻中,他為一隻殘疾的蝴蝶做了“換翅手術”,讓蝴蝶有了一次空中飛行的體驗。那是一隻偶然被發現的蝴蝶,因為羽化的時候左邊翅膀沒有完全展開,導緻無法飛行,鄭霄陽将它撿回了辦公室,剪去了蝴蝶殘疾的左邊翅膀,又将自己收藏的蝴蝶标本的完整翅膀接在蝴蝶的身上,控制蝴蝶是一件難事,他想到了降低蝴蝶的身體溫度,最後順利幫助蝴蝶換上了新翅膀,幫助它回到了天空。鄭霄陽說:“生命就是這麼神奇,所以要永遠保持謙卑。”
鄭霄陽喜歡将昆蟲拟人化,這樣的表達是為了讓大家以平等的目光去看昆蟲,他說,自己不是強迫别人去消除對某種昆蟲的恐懼或者讨厭,而是希望解開那些被誤解的生命現象的本質,讓大家的眼光變得更包容和柔和。
夜裡蟋蟀的鳴叫,為城市空間帶來了活力,螢火蟲的飛舞,幻化成點點星光。在它們小小的身軀裡,蘊含着無限的生機,作為生物圈裡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昆蟲和其他動植物一樣,關聯着無數生态網絡,共同組成我們生活中的多樣且複雜的世界。鄭霄陽仍在他的昆蟲宇宙中積極探索着,他說,要平等地尊重每一個物種,星空之下,每一個生命都叫做奇迹。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唐峥 校對 翟永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