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棒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藝術在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風靡一時的繪畫方式,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油畫棒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藝術在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
有很多風靡一時的繪畫方式
随着材料的革新和技術的發展
慢慢的沒落或者消逝
這些被替代或者消亡的藝術形式
就算是業内人士也鮮有人知
作為外行
恐怕會更沒多少人知道吧
01蠟畫
所謂蠟畫可不是用蠟筆或是油畫棒作畫
而是使用以蠟通常是蜂蠟
為載色劑的顔料進行繪畫
這是一種年代十分久遠的繪畫形式
在古羅馬時期便已被廣泛應用
最為著名的代表便是
發現于埃及法尤姆地區的肖像畫
但由于其本身操作困難工藝複雜
因此随着時代的發展
當時的蠟畫畫種逐漸為人淘汰
蠟筆是一種充滿“可能性”的繪畫材料,它既能滿足孩童的童趣,也能成全成年人的童心,那些情感豐富的繪畫大師們,幾乎都愛用蠟筆尋找靈感。
蒙克的《呐喊》、勞特累克的《梵高像》、瑪麗·史迪文森·卡薩特的《母親與孩子》等很多著名作品,都是用蠟筆為材料。
勞特累克筆下的梵高 1890年的一天晚上
在漢語裡,油畫棒(oil pastel)和蠟筆(crayon)的概念似乎已經被混淆,他們的成分有相似和重疊的部分,但是嚴格來說,他們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
蠟筆的蠟質明顯
油畫棒的觸感更軟滑可塑性更強
02油畫棒
油畫棒是一種簡單的繪畫創作形式,通過各種不同顔色的皴擦覆蓋,筆觸的交錯、線條的穿插來描繪事物,極富表現力。油畫棒是個舶來品,它在國外叫做oil pastel。從其英語名來看,油畫棒顧名思義是油性的色粉筆,理應歸于色粉畫一類。随着畫材技術的發展,人們在色粉筆中加入油性成分,将之改良為油畫棒,使之手感更柔軟,控制更方便,層次效果更豐富,有的還有些熒光效果。
人們對固體顔料的應用恐怕是作畫所使用的顔料中曆史最悠久的了。古代大師所用的顔料粉多來源于土質、礦物質。另一部分來源于植物或動物不同的顔料會有不同大小的顆粒,這将決定需要多少介質才能使顔料流動。
到了中世紀時期畫家們就有用固體色粉塊來作畫的了
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這些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師們經常用礦粉制成的色粉畫筆來畫他們的創作稿和習作,不過大多為單色。17世紀後,由于衆多畫家的實踐,用色粉筆作畫逐漸從單色發展到多色,并運用色彩的關系來處理畫面,同時又保留了素描的筆觸特征和疏松感等特點,奠定了其獨立畫種的藝術地位。這便是現代油畫棒作品的前身。到19、20世紀,色粉畫在歐洲空前繁榮。
在西方,色粉畫作為油畫棒的前身傳統深厚,與油畫、水彩畫等畫種地位相當。作為一種繪畫材料,如今的油畫棒更顯示出其優長:手感細膩、滑爽,鋪展性、穩定性突出,還可以進行疊色、混色。加之容易攜帶,又無需用水或油調和,更不用清洗繪畫用具,直接就可以在各種載體上作畫,如同鉛筆般運用方便。因此特别受到畫家青睐。
大正初期(1912年)的日本,學校裡使用最多的畫材是鉛筆、彩鉛和水彩顔料。當時的鉛筆、彩鉛易折斷、顔色少,而且芯很硬不易上色。水彩顔料又太稀薄。兩者在色彩的表現力上都能不做到十分完美。
另一方面,當時以按照範本來繪畫的【臨摹畫】為核心的日本,在這個時期刮起了【自由畫】的風潮。【自由畫】不是按照範本來作畫,而是看着實物,憑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繪畫,主要的畫材是蠟筆。因此,随着自由畫運動的進步,蠟筆的需求也開始激增。
然而,當時的蠟筆與現在不同,材質很硬,主要用來線描,卻不适用于面塗。在繪畫的表現手法上受到很大局限,無法極大程度地發揮兒童對色彩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如何突破這種局限,向孩子們提供質優價廉,顔色鮮豔,方便使用的繪畫顔料成為新的課題。
櫻花公司成立于1921年。順應時代潮流,一直專注于改良當時的蠟筆來攻破這個新課題。在改良過程中,研發人員聯想到了在歐洲經常被使用到的彩色粉筆。彩色粉筆在自由混色的表現力上很不錯,但由于是粉狀材料,着色在普通畫紙上,必須要使用定畫液才能實現。那麼,有沒有可能将彩色粉筆也像蠟筆那樣附着在畫紙上呢?
帶着這樣的設想,反複研究和實驗,櫻花公司終于在1925年發明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新型畫材--油畫棒。
油畫棒結合了蠟筆(CRAYON)的使用方便和彩色粉筆(PASTEL)的顔色鮮豔,發色漂亮的特點而開發,因此被稱為“CRAY-PAS”。該名稱也成為櫻花日本總社的公司名稱和油畫棒的注冊商标。其他公司生産的油畫棒,隻能叫做“OIL PASTEL”。
在中國,油畫棒還很年輕。追溯它的“東漸史”我們不難發現,它在中國的發源地正是上海,當時被叫做“色粉畫”。1919年,李超士結束在法國巴黎美術學校的學習後,回到上海舉辦歸國畫展,其中的色粉畫作品給上海畫家帶來全新的視角,引起美術界的轟動。後來,李超士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教時,也積極傳授和推廣色粉畫。當時上海美專學西洋畫的學生,大部分都向他學習過粉畫技法。倪贻德、萬古蟾、陳秋草、方雪鸪、潘玉良、潘思同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粉畫藝術尤其活躍。顔文梁的色粉畫作品《廚房》,曾獲法國1929年春季沙龍榮譽獎,标志着當年上海色粉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他畫家也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如徐悲鴻的《人像》等,開創了中國色粉畫創作的第一個繁榮期。由于曆史原因色粉畫沉寂了近半個世紀之後,又是在上海重新複蘇。1979年“全國粉畫聯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行之後,又在南京、廣州、杭州、北京等地巡回展覽。
由于材料的變遷,當時所說的“色粉畫”今天被叫做“油畫棒”。上海的畫家在油畫棒中又找到了發力點。這或許是因為二者之間微妙的認同感和相似性——上海的畫家有超強的綜合力,任何畫種都可以進行駕馭;油畫棒則具備超強的兼容性,任何風格的畫家都可以自如地運用。
這樣看來,上海舉辦純粹以油畫棒為畫種的展覽,便不是心血來潮了。
從展覽中,我們看到了上海畫家在油畫棒創作中的實驗性嘗試。他們站在自己特有的審美角度,從特殊的生活情趣出發投入創作,不斷融入各種方法,通過不同形态的筆觸,顔色的疊加,去組織色彩關系,開發出油畫棒的多姿多彩。
過去美術界大都把油畫棒歸入小畫種,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而此次的首屆上海油畫棒展也許是年輕的油畫棒再一次從上海出發走向全國的起點。
有關油畫棒的前世今生充滿了人類對美對藝術的追求,人們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也不斷進化着對藝術的向往和需求,藝術無國界,藝術也沒有階級和年齡限制,隻要你喜歡,随時随地都可以投入藝術的懷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