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隻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标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前些天,茶友“小溪流”問了懂茶帝一個問題:“在朋友家看到一款老茶,說是有好幾十年了,餅紙上寫着‘中茶牌圓茶’,這個所謂的‘圓茶’和我們現在的‘七子餅茶’有什麼區别嗎?”
茶友的這個問題,觸及到一個曆史性話題,那就是:現今的“七子餅茶”與曆史上的“七子圓茶”是什麼淵源?雲南七子茶是從什麼時候由“圓”改成“餅”的?
清代的“七子圓茶”
七在中國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七子作為多子多福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七子茶”,其實建制是從清朝才開始的。七圓一筒,是當時政府為了規範計量、規範生産和運輸說制定的一個标準。
“圓茶”過渡到“餅茶”耿建興先生在《普洱茶續》裡為我們展示了一個20世紀60年代的七子餅茶茶樣,我們看到外包裝盒上寫有“七子餅茶茶樣”,同時,在标簽上标明品名為七子餅,昆明茶廠生産。但是這個包裝盒卻隻能裝一餅茶。
▲60年代的七子餅茶茶樣
曾經有學者做過深入調查,走訪了一些老人,也查找了一些資料,但仍然無法确認,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雲南茶葉公司是否生産過七片一筒的常規包裝的“七子餅茶”或者是單片盒裝的七子餅茶。
70年代初,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推廣的名稱,他們改“圓”為“餅”,形成了這個吉祥的名稱“雲南七子餅茶”。這次更改是全面性的。從此,圓茶的稱謂也漸漸地退出舞台,七子餅緊壓茶的霸主地位逐漸确立。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包裝紙上印有“雲南七子餅茶”字樣的,都是1972年以後的茶品。至于20世紀60年代盒裝七子餅茶,除樣茶外,我們沒有看到實物,因此,我們無法判斷1972年以前,是否有批量的“七子餅茶”生産。
小懂花這麼多篇幅跟大家介紹“七子圓茶”是如何演進到“七子餅茶”的,并不是掉書袋。這些曆史知識對于喜歡普洱茶的我們來說真不是可有可無,它對我們理解七子餅,鑒别七子餅都是很有幫助的。
不是常有茶友被老茶迷惑嗎?關于七子餅茶的這些曆史,你一定得知道一些。
參考資料:
《從大清到中茶:最真實的普洱茶》,楊凱、劉燕、李曉梅著,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出版集團公司2008年版。
原創聲明:本文由“懂茶帝”獨家原創。如需轉載,不得删減,并請注明出處。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衆号,随時随地提問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