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史記為什麼沒有記載商朝

史記為什麼沒有記載商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2:16:30

史記為什麼沒有記載商朝?司馬遷所著《史記》,因其客觀、嚴謹,其史學地位和價值在中國曆史典籍中首屈一指,正如班固所贊“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故謂之實錄”又因其兼具十分高的文學價值,更是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對每一曆史事件、每個曆史人物的記叙都采取謹慎的态度,注重核實真僞,對著名人物不拔高贊美,對惡行卑劣也不隐瞞,事實求是,其治學态度赢得後世尊敬,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史記為什麼沒有記載商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史記為什麼沒有記載商朝(為什麼史記不明确載明夏都在哪裡)1

史記為什麼沒有記載商朝

司馬遷所著《史記》,因其客觀、嚴謹,其史學地位和價值在中國曆史典籍中首屈一指,正如班固所贊“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故謂之實錄。”又因其兼具十分高的文學價值,更是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對每一曆史事件、每個曆史人物的記叙都采取謹慎的态度,注重核實真僞,對著名人物不拔高贊美,對惡行卑劣也不隐瞞,事實求是,其治學态度赢得後世尊敬。

《史記》從軒轅黃帝開始記起,至西漢漢武帝止,上下三千年,五十餘萬字,正如西晉張甫所言:“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叙三千年事惟五十萬言也。”,本人熱衷于對《山海經》及夏文化的研究,因此對《史記》也反複研讀,除贊同古今學人對《史記》的贊美外,卻發現《史記》在記載夏朝及以前都城時存在重大缺失。不知造成這種情況是太史公是不知為不知,還是刻意隐瞞,或是另有隐情。

為什麼說《史記》在記載夏朝及以前都城時存在重大缺失呢?

一、《史記》在記載商、周、秦、西漢的都城時都非常明确、詳盡。

1、《史記》記載商的始祖契因協助大禹治水勘定九州有功被舜帝封侯在商地。契勵精圖治,至成湯時其封地勢力已十分強大。夏粲殘暴不仁,被成湯聯合其它諸侯滅之,成湯遂建商朝,定都于亳。亳位于黃河以南、長江以東、淮河以北、濟河以西。其後商都城多次渡黃河北遷至奄地等地又回遷亳,反反複複,最終定都安陽,直至商的末代君王纣因暴政被周武王推翻滅國。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出,商從成湯王起至纣王止,曆二十五王,先後在黃河南北的亳、璈邑、相邑、邢邑、奄地、亳、安陽建都,而其中武丁王都城所在地仍是其祖先成湯王的故都亳。

2、《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纣後建周。其滅纣時周的都城是鎬京,即現在陝西西安沛河以西。周武王去世前留下遺命,建都洛邑,即今河南洛陽。成王繼位後先定都豐邑,即今陝西西安沛河以東。後成王遵父遺命營造了洛邑。周朝曆八百年,其都城就在鎬京、豐邑、洛邑三地。而周朝的都城大部分時間都在鎬京和豐邑,直到周幽王被犬戎打敗,周都才被迫遷到洛邑,也就是西周的都城在鎬京、豐邑,即現在的西安,史稱西都。東周的都城在洛邑,即現在的洛陽,史稱東都。

3、《史記》在記載秦及西漢都城時更是十分确定。秦王赢政滅六國一統天下後,自認功蓋曆代帝王,稱始皇帝,建都鹹陽。因始皇及其子胡亥嚴刑峻法施暴政,遂失天下民心,緻陳勝吳廣起義,天下群雄紛起。楚霸王項羽滅秦後,一把火将秦都城鹹陽燒得灰飛煙滅,一蹶不振。漢王劉邦在垓下打敗并砍下楚王項羽頭顱後,建立大漢王朝,初建都洛陽,後聽從張良、劉敬勸說,又将都城遷建在關中的長安,即今西安,至漢武帝時期司馬遷著《史記》時,長安皆為漢都城。

二、《史記》在記載黃帝至夏時的都城時卻語焉不詳、閃爍其辭。

奇怪的是,《史記》在記載從成湯王建商朝至劉邦建漢朝,曆商、周、秦至漢初,對什麼朝代什麼王的都城在哪裡,以及為什麼建都、遷都及都城的名稱都叙述詳盡,但卻對黃帝至颛顼至帝喾至唐堯至虞舜至夏朝的都城在哪裡、叫什麼名稱卻幾乎一句不提,讓人無法确切地知道這些遠古的帝王都城到底在哪裡。

1、《史記》在記叙黃帝時,稱其是少典氏的子孫,姓公孫、名軒轅,其重振神農氏部落,修德立業,緻各諸侯部落紛紛歸順。他率軍隊在阪泉的郊野大戰炎帝,讓炎帝部落降服融合;在涿鹿的郊野大戰蚩尤,并最終将蚩尤擒獲殺死。黃帝曾在涿鹿山腳下建過都邑,但大部分都帶着自已的軍隊四處雲遊,因此其手下的官以“雲”字命名,其軍隊也被稱為“雲師”,但其都城到底在哪裡,叫什麼名稱,卻一字未提。對颛顼、帝喾,《史記》也隻是記叙了其功績,對其都城在哪裡,叫什麼名稱,也一字未提。

2、《史記》在記叙堯帝、舜帝時,除了記叙了他們的功績以外,也對堯的都城在哪裡、舜的都城在哪裡隻字不提。在記叙大禹時,除記叙他奉舜帝命治理洪水、勘定九州及建立五服制度、奠定國家形制基礎的功績外,隻提到他在陽城辭掉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均,後各諸侯不服均,大禹才重繼帝位。但陽城是否禹帝的都城,具體在什麼位置,他真正的都城在哪裡都沒有提及。但《史記》卻提到大禹疏通九州河道後,梁州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經潛水船運,進入沔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度黃河到達京城,似乎暗示京城就在離渭河不遠的黃河邊上,但究竟在哪裡,卻未明示。

3、《史記》在記叙夏朝時,從夏啟建夏朝到夏桀荒淫無道被成湯滅國,共曆十六代王,但這些夏朝的王城在哪裡,也一句未提。隻提及夏桀在有娀氏的故地被成湯軍隊打敗,逃到鳴條,被成湯王抓獲後流放緻死。同時提到成湯王抓到夏桀後乘勝追擊,進攻忠于夏桀的三兇(地名。因手機打不出此字,暫以兇代替,以《史記》載為準。),繳獲了珠寶,為此成湯王的臣子義伯、仲伯寫下《典寶》。成湯王滅夏後,本想遷夏的神社,卻沒有遷成,遂寫下《夏社》,說明夏社不可換的道理。

三、為什麼《史記》不明确記載夏及以前的都城?

太史公所在西漢初期,離夏末商初也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時間距離。以太史公的“其文直、其事核”的治學态度,以及他為了寫好《史記》,讀遍《尚書》《春秋》《國語》《五帝德》《帝系姓》,甚至《山海經》等,還西到過崆峒、東到過大海、南過長江、淮水,認真調研,下足了功夫。但夏末和商初,離得非常近,甚至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并行的,為什麼商的都城記叙得那麼淸楚,而夏的都城卻記叙得模糊不清呢,更奇怪的夏以前往上推舜、堯、帝喾、颛顼直到黃帝的都城也都記叙得模糊不清呢?

1、可能太史公研究的結果是真不知道。

但這種可能性非常小。因為他把黃帝至大禹至啟的身世、家族譜系甚至一些個人的故事都說得活靈活現、明明白白,單挪下都城在哪裡、叫什麼名稱不清楚好像說不過去。何況同期的商都為什麼又說得那麼清楚。

2、有意隐瞞。

這好象也不太符合太史公“不虛美、不隐惡”的作派。他在《史記》中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似乎與《山海經》稱黃帝生于軒轅國、軒轅丘有很大的差距。但他又稱黃帝曾居于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嫘祖為妻,生了兩個兒子青陽和昌意,都封侯,一個遷居在江水、一個遷居在若水。而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下颛顼帝。而大禹系黃帝幺孫,系青陽一脈,并明确載明“禹興于西羌。”,其娶的也是塗山氏的女兒,生了啟。從以上描述看,太史公認為從黃帝到大禹都是生于、繁衍于蜀地,但他就不說黃帝至禹在是否在蜀地或蜀地附近建立了都城,真的讓人感到奇怪,而且不符合邏輯。挦一挦,黃帝生于軒轅山,按《山海經》載:“有軒轅國,在江山之南”。江即長江,以岷江為正源,山即岷山,江山之南,也就是岷江岷山的南面,即現四川阿壩黑水縣、茂縣、北川一帶,黃帝又娶的西陵女嫘祖為妻,西陵即現在四川綿陽鹽亭縣,生的兩個兒子青陽和昌意封侯後又分别遷居在江水和若水,也就是四川的長江邊和雅砻江邊。而黃帝的玄孫、青陽的孫子禹卻出生于西羌,即現四川阿壩、綿陽一帶。然後禹又娶塗山的女兒為妻,生下啟,塗山即現重慶附近,也就是說從黃帝到大禹都是妥妥的蜀地人氏。既如此,為什麼他們的都城不在四川及附近,而是遠在近二千公裡之遙的中原黃河邊,即所謂河洛之間。在那交通等都極其不發達的遠古時代,這似乎十分不符合時空轉換條件和邏輯關系。

3、有難言之隐。從殷商建都亳及最後遷建安陽,至始,中國的政治權力中心就一直在中原大地,其中在宋以前的唐、隋、晉、漢、秦、周、商,洛陽和長安作為都城都占居主導,為權力中心,“宅茲中國”,華夏也逐漸演變成了中華,從而在國人的潛意識中,我們華夏的祖先就誕生在中原,并變成了一種不言而喻的政治自覺,而曆代統治者更是有意強化之。在這種大的政治背景和語境下,太史公也不能免俗,他也必須要維護正統。試想,如果直接說華夏的祖先黃帝、颛顼、大禹等都是從偏遠的西羌出來的,且老祖先的都城不在中原,會是什麼情景,會是什麼反映,會是什麼結果?但太史公又是來秉直的,不然他也不會受宮刑。他調查的結論顯然與正統觀念有矛盾,他猶豫了,既不想有違正統,又不想有違良心和客觀真實,因此反映在《史記》中載夏以前的曆史、尤其是對都城這種有着明确标志性政治屬性的描寫,就隻能采取模模糊糊、語焉不詳這種技巧了。

真的難為了太史公,也真的理解了太史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