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我們的國寶,郊外春光、城樓高閣、市井民巷、牛騾車橋,将北宋盛期衆生百态繪于一圖之上,時至今日,我們看到之後隻能歎為觀止。《詩經》也是一幅畫卷,它以文字作畫,以情、事做筆,筆翻勾轉之間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風習等等都形象化地留在了這曆史長河之中。
滄海桑田,水落而石出,經過無數次"沖刷"之後,《詩經》早已不可能保持着最原始的模樣。其中有多少次魚蝦啃食,水草纏磨我們自然不得而知,可大風大浪多少留下了痕迹,足以讓我們透過它們看看《詩經》在這幾千年中都發生了哪些大的變化。
《詩經》的名字由來?
《詩經》一開始可不叫"詩經",我們目前能考證到的最早稱它為"經"的是《莊子·天運》。"經"在《莊子》中的意思是"書籍",與後世的"經"還不一樣。漢代時期提倡儒術,"經"是指那些懷疑或者肯定是經過孔子整理過的書,成了"經典"的意思。比如《詩》、《書》、《禮》、《易》、《春秋》,它們就是後來折磨科考生的"五經"。正好,孔子他老人家還"真"的删定過"詩經",所以莊子也好,孔子也好,《詩經》這個名字是敲定了。
《詩經》到底什麼時候産生的?
要說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詩經》中最早創作的那篇内容在什麼時候,還有最後一篇内容是什麼時候完結的。
可是說實話,畢竟我們中間隔了千年之久,誰也不能百分百保證第一篇就真的是第一篇,最後一篇就真的是最後一篇,所以,學者們也隻能進行有理有據地推測。
《詩經》最早創作的第一篇作品一般認為是商頌,這個商自然是"商朝"的意思,如果說是"商人"所作,那《詩經》最早的内容就出現在商代,古代經學家多是此說法。但是,王國維《說商頌》則認為是"宋人"作商頌,這個"宋"可不是南宋、北宋,而是指春秋時期的"宋",如果是這樣,那麼,《詩經》最早是産生在周初。
話又說回來,不管商頌是産生于殷商還是周初,它隻占《詩經》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詩歌産生于周代,所以,知識點來了,《詩經》主要是一部周詩集。
這最後一篇也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篇,多數學者認為是《陳風·株林》,推測時間為公元前599年前。但是《中國詩史》中認為是《曹風·下泉》,推測為公元前510年前。于是,無法确定的情況下,取個中間數最保險,即《詩經》的下限為春秋中葉,至于到底哪一年,除非穿越過去親自跟蹤,否則誰也不敢拍闆定論。
《詩經》的作者是誰?各位,我們一定要清楚一點,《詩經》是一本詩集,不是某一個詩人的詩集,它有不隻一個作者。通俗的說,它的作者跨越年齡、性别、階級、地區。
另外,不知道有沒有讀者好奇過"佚名"是誰?我小時候看文章、讀古詩,每一次看到這個"佚名"都敬佩不已,不僅文章寫得好,還能作詩,還有很多作品,私下裡已經把他劃分為大文學家、大作家、大詩人。直到長大了,我終于知道,他們是一個沒有姓名的集體。
《詩經》中隻有少數作品可以知道具體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我們現在想要考證是無法實現的。
《詩經》到底有多少首詩?有什麼特别之處?《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詞。
"笙"是我國一種傳統樂器,殷周時期已經流行。這就要說一說《詩經》中的詩了,中國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所以《詩經》中的詩不出意外也都是唱出來的。
那麼什麼叫"有目無詞"呢?簡單來說就是一首歌沒有歌詞,有歌名。對于這個問題,一部分人認為本來有詞,但是丢失了。一部分人認為本來就沒詞,隻有音樂。我們現在一般認為"笙詩"就是有聲無詞的笙曲。
《詩經》是怎麼編訂成集的呢?我們現在在21世紀,與人家隔了兩千年之久,所以我們隻能推測《詩經》是怎麼編訂成集的。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它的内容從哪裡來。從我們目前看到的内容來看,它分為以下幾個大類型:
祭祀詩、農事詩、燕飨詩、怨刺詩、戰争徭役、婚姻愛情詩。
我們從這幾個類型中也能看出來,它的作者有貧苦農民、貴族官僚、軍中戰士、婚戀男女,所以《詩經》的内容是收集而來。我們知道漢代有專門的機構來"采詩",且漢人認為周人也是這樣做的,至于到底有沒有采詩機構,目前還沒有定論。漢人還認為那些收集好的詩歌又經過孔子删定,這才成書。目前隻能确定孔子對《詩經》加工處理過,未必是他編訂成集。
那麼到底是誰收集成冊的呢?那麼多首詩,從民間百姓到王公貴族,甚至包括大臣的獻詩,誰有那麼大的權力、财力、精力?隻能指向宮廷權力,極有可能是宮廷中的樂官。當他們手中收集了越來越多的詩歌,選擇好的編在一起,再傳播開來。
關于《詩經》的"三家詩"是什麼意思?這我們就不得不提秦始皇"焚書坑儒"。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焚燒詩書、坑殺儒生,緻使很多先秦典籍不得不重新編訂,本來面目已經無法再恢複。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先秦典籍,它們實際上并不全部是由原作者寫成。
經曆這場文化界大火災之後,《詩經》通過口耳相傳得以保存,我們也可以想到,口耳相傳難免有訛誤。于是在漢代民間廣為流傳,形成了"三家詩",三家指的是魯、齊、韓,分别指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這個"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官學,後來先後亡佚。我們現在所讀、所學的《詩經》是由魯人毛享和趙人毛苌的"毛詩"。
看到這,讀者朋友們,《詩經》的本來面目我們已經無法準确描摹出來了。
但是,它再怎麼"面目全非"也不可能"胡編亂造",否則同時代的人也會站出來大罵三天三夜,哪裡還能流傳至今呢?翻開《詩經》,我們還是能夠通過這幅文字畫卷去看看兩千年前的華夏子民的文化、經濟與制度成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