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汝瓷中的棕眼和縮釉斑,什麼是汝瓷的棕眼和縮釉斑呢?其實就是汝瓷釉面上的一種缺陷、瑕疵。什麼叫棕眼呢?就是汝瓷釉面上塌陷的小坑,這種小坑隻能用馬的棕毛穿進去,故此得名棕眼。縮釉斑就是汝瓷釉面上露胎縮釉的地方。這兩個瑕疵是胎裡帶,棕眼和縮釉斑的形成是汝瓷與生俱來的,出窯就有的。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棕眼的形成是汝瓷胚胎有空隙,空隙裡有水分,在汝窯裡燒制過程中,水分蒸發不斷向釉面膨脹,沖破釉面而形成的。縮釉斑的形成有多種說法,我感覺比較可信的說法,就是釉水調稀了,胚胎濕過釉料後,放入窯爐開始燒造,随着溫度的升高,釉料開始收縮,由于釉料過稀,有一部分胎挂不上釉料,也有一部分釉面氣泡破裂造成釉料回縮,從而造成了縮釉斑和縮釉點。尤其是瓷器的邊沿和棱角部分,挂釉比較困難,所以這一部分露胎縮釉比較嚴重,如果露胎的部位大了,我們一般稱之為縮釉斑,如果露胎的部位小了,我們稱之為縮釉點。
全世界存放汝瓷比較多的地方就是台北故宮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二十一件汝瓷大部分都有棕眼和縮釉斑。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汝瓷大部分也有這種情況。
圖一
圖二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汝瓷天青釉盤,底足稍微外撇,滿釉支燒,三個芝麻支釘痕,呈黃白色,刻乙字款,肉眼可見,足心有明顯的棕眼,圈足邊緣處釉薄也呈黃褐色。
圖二
圖三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汝瓷天青釉,滿釉支燒,圈足稍微外撇,五個支釘痕呈黃白色,刻有乾隆皇帝的禦題詩,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有棕眼和縮釉斑。
圖三
宋代汝瓷上的棕眼和縮釉斑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瑕疵,由于當時生産技術和工藝流程的局限,做不到盡善盡美,留下了縮釉斑和棕眼等特征。當然也不能說宋代汝瓷都有這種瑕疵。
圖四是汝瓷天青釉圓洗,這個洗直徑23.2公分,在宋代汝瓷洗中算是口徑比較大的器形,大家都知道,汝瓷中器形越大燒制越困難,一是容易變形,二是施釉不均勻。這件器物滿釉支燒,五個芝麻支釘痕呈黃白色,器身有明顯氧化痕迹和土沁,圈足為直圈足,較矮,口沿為唇口,器形規整,是很開門的宋代汝瓷。内心有數處縮釉斑,外壁更有數處縮釉斑和棕眼,足牆頂端縮釉斑更明顯,露出了紅褐色胎質,足心遍布棕眼。
圖四
汝瓷上的縮釉斑和棕眼是一個缺陷和瑕疵,但是這個瑕疵産生的背景是在宋代,因為宋代汝窯制瓷技術相當原始,不管當時的生産技術如何先進,和現在的生産技術和工藝相比,還是比較落後的。當時汝瓷生産就是靠經驗、靠眼力、靠手感,胚胎的幹濕,釉料的稠和,窯溫控制都是根據當時匠人的經驗,所以汝瓷的棕眼和縮釉斑是一種瑕疵,現在也是一種鑒定宋代汝瓷的佐證。
圖五是一件當代的汝瓷,是一個鬥牛的形象,這件器物長三十五公分,按照汝瓷高不盈尺的說法,這件器物已經超大了,如果放在宋代制作難度相當大,由于現在的生産技術過硬,這件器物全身很難找出縮釉斑和棕眼。之所以展現這件新汝瓷是為了起到對比作用。
圖五
說到汝瓷棕眼和縮釉斑也是一種新舊汝瓷的鑒定特征,我還要再補充一句,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比如汝瓷上的開片,汝瓷以釉色取勝,也以開片取勝,但是汝瓷也有不開片的,比如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橢圓形水仙盆就不開片。曆史上也有記載,汝瓷者無紋者優好,所以說沒有絕對的事情,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到代汝瓷近乎完美,少有棕眼和縮釉斑,但是對于一些初學者來說,見到沒有棕眼和縮釉斑的瓷器,還是謹慎為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