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幹年前罹患肺結核,成功控制住結核病情後十年了,又一次出現嚴重危及生命的大咯血。家住潮汕的張阿姨,就因大咯血在死亡線上走了一遭。經過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黃勇慧教授明确診斷,并采用Interlock彈簧圈成功栓塞住支氣管動脈-肺動脈之間的瘘口後,方才解決了她的咯血問題。統計顯示,出血量一小時内超過100ml或24小時内超過500ml稱為大咯血,其死亡率能達到50%以上。
據悉,年過五旬的張姨在十年前曾被診斷為肺結核,彼時的她,因為結核杆菌對肺髒的侵蝕,也曾出現過咯血症狀。後來經過系統的治療後,張姨的結核病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已經多年未再出現咯血症狀。但一個多月前,張姨在體力勞動後突發咯血。她立即前往當地醫院進行排查,結果發現她的左下肺背段斑片影,内可見空洞,支氣管擴張。在接受了當地醫院的抗感染、止血等對症支持治療後,張阿姨并未見好轉,反而出現突發大咯血,出血量短時内超過500ml。她在家人陪同下,立即來到了廣州的結核病防治定點機構—廣州市胸科醫院接受治療,并被診斷為支氣管動脈-肺動脈瘘。在胸科醫院對症處置效果并不理想的情況下,張姨被告知無法再次手術,勸其出院或轉至上一級醫院繼續治療,經過介紹,她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
事實上,張阿姨的結核病雖然已被控制,但此前的肺結核對她的肺部傷害挺大的。支氣管擴張、慢性炎症等因素導緻了血管瘘的産生,具體到張阿姨的身上,她的這個血管瘘,就出現在了支氣管動脈(動脈血)和肺動脈(靜脈血)這兩條平行的血管之間。“而動脈壓力要比靜脈壓力大得多,于是就出現了支氣管血液大量流入肺動脈中的情況,如果不及時封堵住瘘口,非常兇險。”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向賢宏副教授表示,患者此次咯血并不是結核病複發引起的咯血,而是十多年前的肺結核已經導緻肺部組織受損、血管病變,長期會引起肺部疾病的後遺症,如支氣管動脈—肺動脈瘘等。
在将張姨收治入院後,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黃勇慧教授團隊立即為她進行了積極的抗感染、止血支持治療,叮囑她卧床休息,同時加急完成患者全身一般情況、胸部CTA等術前檢查,并制定急性大咯血緊急搶救預案。
5月23日,在醫院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室,黃勇慧教授團隊為患者實施支氣管動脈造影 支氣管動脈-肺動脈瘘栓塞術,由于患者支氣管動脈明顯增粗(6mm),瘘口大,血流快,如果采用傳統的栓塞技術和栓塞材料,栓塞材料有可能經過瘘口進入肺循環和體循環,造成腦梗、心梗等異位栓塞。黃勇慧副主任當機立斷決定采用Interlock彈簧圈栓塞,即一種新的栓塞材料和栓塞技術,該彈簧圈的優點在于可以确認栓塞可靠穩定後才釋放,确保了栓塞後彈簧圈不會有移位的風險。手術順利完成後,患者胸悶明顯好轉,咯血停止,且術後複查DSA,透視下見栓塞材料無移位,瘘口已閉塞,效果滿意。“大咯血用介入治療,止血效果顯著,創傷小、更安全,特别對生命體征不太好的病人來說,咯血期間如果做麻醉手術需氣管插管,風險更高。”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