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珍味,在那鮮烈酣暢的江湖裡。
曾有位加拿大老外放下豪言,誓要三個月内吃遍中國美食。結果僅僅在四川,他就流連了整整一年,迷失在這“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天府之國。
▲就是這位Trevor James吃貨老外,中文名常樂。
川菜,實為中華美食宏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若你信步走進廣東任何一家粵菜館,将菜譜翻翻,便會發現哪怕是在粵菜的海洋裡,也總能發現酸菜魚、水煮牛肉、毛血旺的身影,方知川菜影響力是如此深遠廣泛。
圖|louis0209-©
其實遠不止這幾道菜,我們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身邊時刻有着獨具川渝神韻的風味相伴。
食之鮮香麻辣、酣暢淋漓;
辨之用材多樣,不拘一格;
觀之風格迥異,千變萬化;
圖|小水- ©
這些川菜,有着另一個共同的名字:江湖菜。它們到底憑什麼火遍全國,大紅大紫?
或許,我們可從江湖菜的起源一窺個中奧秘。
川菜在發展過程中分為了三大流派,即上河幫菜(蓉派川菜)、下河幫菜(渝派川菜)及小河幫菜(自内幫/鹽幫菜)。
麻婆豆腐、粉蒸肉、宮保雞丁、蒜泥白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菜式,均是蓉派川菜的典型代表。它們大多講究用料精細準确,且均有數十乃至上百年的詳盡菜譜技法可以遵循。
圖2|圖蟲-©
而渝派川菜則以花樣更新極快,用料大膽著稱,舉手投足間都有着一種豪爽不羁的“江湖味”。像是酸菜魚、毛血旺、水煮魚、香辣蝦,都是以沖擊性的麻辣和多樣的食材而廣受好評的典型。
圖1|圖蟲- ©
以古代鹽業重鎮自貢等地為主軸的鹽幫菜則有着較為糅合的風格,既有鹽商飲食的高端上檔次,又有鹽工飲食接地氣的淩厲火爆、鹹辣豪爽。如水煮牛肉、冷吃兔、冰糖銀耳等都是鹽幫菜中的代表。
圖2|川川-©
江湖菜,則是集合了渝派川菜、鹽幫菜兩派所長,且在近三十年才紅遍全國的“新派川菜”。
江湖菜的走紅,其實源于它和川渝人的相互成就。
在長時間被寒濕霧鎖的天府之國,食後酣暢淋漓、驅寒祛濕的鮮香麻辣自是川渝大衆的胃之所向。在熱流湧動的滋養下,川渝民衆也培育出了潑辣直爽、敢為人先的性格氣質。
想來,也隻有這樣潑辣直爽的川渝人,才敢于從“百味調和”的川味之中,滿懷自信地将最鐘情的鮮香麻辣提煉放大。不論江湖手法傳統技藝,無懼食材組合大膽創新,一切,隻求食客在最熱烈的美味中笑逐顔開。
得此俠氣豪情,自然味滿江湖。
圖|我是小王銳- ©
江河之畔、南來北往的交通要沖,人來人往,飲食需求旺盛。而不同口味間的碰撞,往往就成為了滋養全新風味的絕佳土壤。
很多人最愛的川菜——酸菜魚,據考證就是發源于客商彙集的江津地區(現歸重慶)。
圖|Moment- ©
圖|張想- ©
江津是渝西地區的交通要道,沿水路可南抵貴州,陸路又有成渝鐵路相鄰,各路客商貨運十分集中。商旅往來,貿易繁榮,一派火爆。
長江穿城而過,江畔濕寒之氣逼人,跋涉往來客商的辛勞怨屈,正需要辛辣逼出其寒濕,也需營養滋補其身體。于是,川渝地區傳統的辣子、酸泡菜和江中肥美的草魚,就命中注定地在這裡相遇了。
雖然泡菜過重的麻辣對胃刺激太大,令客商們無福消受,但江津大廚鄒開喜覺察到這兩點,大膽對酸菜魚進行改良,将原來泡菜魚以麻辣幹燒為主的做法,改為以酸泡菜 清湯的煮法,這一來既保留了酸菜魚原味,又因為水煮減輕了辣子的過于猛烈的辣勁。
最終,便成就了酸菜魚這令人拍手稱快的複合滋味。
試想,将魚肉切成雪白薄片燙熟,在酸菜們的衆星捧月中鋪展開來,點綴以椒圈花椒香菜,最後以熱油将香氣迸發……此等尤物,有誰看了能不唾液滿盈?
圖|斐來飛去-©
在江津歇腳的客商嘗到此等酣暢的酸辣美味,舟車勞頓的疲勞自然是趕到了九霄雲外。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一來二去,酸菜魚也就在往來客商們的交口稱贊下作為江湖菜的代表闖出川渝,最終遊向了全國吃貨的心尖。
走江湖離不開兩個字,變通。如蓉派川菜般秉承食材的傳統搭配未嘗不可,但川菜要在他鄉的味蕾中植根,不懂得因地制宜可不行。
人流彙聚之地可能在江河之畔,也可能在路途之遠。在物流尚不算發達的近代,環境不同,能夠吃到的食材自然也會有所差異。
圖|春大山人-©
圖|青禾susu-©
一如樂山蘇稽的跷腳牛肉,“變”在味道,“通”在食材。
作為往日的川渝鹽業重鎮,牛是從事運輸的主要勞動力。每年上萬頭的退休水牛在樂山人巧手下,竟也完成了好吃到“翹腳”的華麗轉身。
牛肉雖然是鹽幫工人們優秀的肉食選擇,但勞苦功高的老牛肉質較為粗糙、費牙。樂山廚師們則以炖煮的手法,讓倔強的牛肉變成了在口中化開的酥軟,淌了滿嘴的湯汁。
如果在熬煮牛肉牛雜的湯底裡撈一撈,又能發現不少熟悉的名字:生姜、八角、桂皮、 花椒、香葉、茴香、草果……香料的添加不僅給牛肉增添了清新的風味,又和遠近聞名的廣東牛雜煲的香料去腥技法遙相呼應。
用辣椒面小料輕蘸,清新與辛辣竟能如此和諧地在舌尖纏綿……雖然跷腳牛肉是一道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的菜肴,但在樂山川廚的能手下,一切都被處理得恰到好處。
圖|沈陽吃貨-©
武俠小說裡,快意恩仇的俠客,總需要有一招半式臻于化境的獨門武藝傍身,才能在殘酷的刀光劍影中獨步江湖。
江湖菜,其實也是如此。
在川渝之外,我們總能很輕易地找到成百上千家隻打着“酸菜魚”“毛血旺”或是“萬州烤魚”名号的食肆,誰曾想這形單影隻的一道菜卻照樣日日食客盈門。這背後,其實也藏有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精進——脫胎于巫溪烤魚的萬州烤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最初,巫溪烤魚僅是用簡陋烤架燒制、服務碼頭船工的一品,後來廚子發現在烤制後稍作烹煮可使得味道更鮮美,口味升級的巫溪烤魚在當地變得小有名氣。不過在那之後的十幾年間,巫溪烤魚再無更大的變化,直至萬州烤魚以三大創新将之脫胎換骨,在全國打出了不遜于水煮魚、酸菜魚等傳統江湖魚類菜的勢頭。
圖|美聯攝-©
一是口味之變。除了巫溪烤魚的辣麻酸鹹外,萬州烤魚又增加了蒜香、青椒、香辣、豉汁、鮑汁、茄汁、醬香、泡椒等十餘種味型。如此,無論是否嗜辣之人,都有了一試烤魚的契機。
二是技藝之變。除了腌烤烹煮的技法外,萬州烤魚又增添了“炖”的流程,并加入大量配菜,使烤魚肉質更細膩入味之餘,又與衆多蔬菜相互配合,僅憑一盤菜就能撐起一次葷素皆備的完整就餐體驗;
三是器具之變。不僅叠代了巫溪烤魚傳統的烤架烤制,萬州烤魚更是用上了專用烤爐、電烤爐等多種手段,廚師們不再需要費神火候控制,出餐效率大增,進而上手更快,易于複制,最終使衆多店鋪在全國形成連營之勢。
萬州烤魚的發迹史,也是它的未曾止歇的進化史。
衆多江湖菜之所以能以一菜之名攬萬千食客,不僅與鮮香麻辣之“味”、靈活多變之“材”有關,更與它持續不斷創新的“格”密不可分。
圖|Rico003-©
何謂美食?北宋翰林學士蘇易簡的理解就非常的透徹:“食無定味,适口者珍”。
曾經偏安一隅的天府之味,曆經直爽的川渝人的大膽提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了蛻變,又随着川人出川為世人所知,用一道道鮮香麻辣,開創了一個有滋有味的川菜江湖。
味道,或有雅俗之别,但并無高下之分。但能讓更多的人吃得酣暢淋漓,又不失川味之筋骨,江湖菜,足稱人間珍味。
圖|牧笛Bao-©
參考資料:
《中國川菜史》丨藍勇
《巴蜀江湖菜:曆史調查報告》丨主編藍勇
啥都吃的廣東人,為什麼不吃辣?丨格緻論道講壇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