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18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辦、江西省醫學會、江西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承辦、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協辦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一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CGC 2021)在南昌舉行。本次會議邀請來自世界胃腸病組織、世界消化内鏡協會、歐洲胃腸病學會、美國胃腸病學會、亞洲胃腸病學會的專家做線上報告,同時邀請國内知名消化病學者到會演講,交流國際、國内最新研究成果及臨床經驗。
在16日的繼續教育分會場上,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陳衛昌教授分享了“隐匿性小腸出血診治進展”,小編特此彙總了主要内容,以飨讀者。
陳衛昌 教授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病分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内鏡醫師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專業委員會常委
江蘇省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會長
隐匿性小腸出血的定義
陳衛昌教授首先介紹了幾種小腸常見出血[隐匿性出血、顯性出血、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可能小腸出血(PSBB)]的定義,其中隐匿性出血是指糞便隐血試驗(FOBT)陽性和/或缺鐵性貧血(IDA),未見有消化道出血,約占小腸出血的3%,複發率較低。
隐匿性小腸出血的病因
小腸血管性病變是隐匿性小腸出血最常見的原因,發生率約為20%-30%,包括血管發育不良、血管擴張症、動靜脈畸形、毛細血管擴張症及Dieulafoy病變等。
對于不同年齡,隐匿性小腸出血的常見原因會有所差異:>40歲的患者以血管發育不良、Dieulafoy病、小腸腫瘤、非甾體抗炎藥誘發的潰瘍較為常見;<40歲的常見原因有克羅恩病、Dieulafoy病、小腸腫瘤、息肉病綜合征、Meckel憩室。另外,少見原因還有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von Willebrand病,彈性纖維性假性瘤,澱粉樣變等。
隐匿性小腸出血的診斷方法
隐匿性小腸出血的診斷,往往通過FOBT陽性來确診。但陳衛昌教授表示,FOBT是隐性胃腸道出血診斷标準的一部分,但對小腸隐匿性出血的診斷準确性仍然不确定。如果發現FOBT陽性,且存在IDA,與發現可能/可疑小腸出血相關,但如無IDA,則其意義需要進一步分析。因此2020年美國胃腸病協會(AGA)指南提出,對于IDA和FOBT陽性任一患者(無症狀者)應行上/下内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及結腸病變,并且推薦膠囊内鏡(VCE)作為一線診斷方法,同時建議無症狀IDA患者常規VCE前口服補鐵。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了VCE對于IDA的診斷價值,有助于确定IDA原因,并選擇合适的治療方案。
除了VCE以外,小腸鏡(BE)也是IDA的有效診斷方法之一,而且VCE引導下進行BE更有助于診斷和治療。有研究顯示,VCE序貫雙氣囊小腸鏡(DBE)診斷率較高,VCE有助于決定何種方式入境,能減少并發症、更有效地利用DBE。因影像學與VCE具有一定的互補作用,也是較好的補充診斷方法。在臨床上應結合自身現有的技術設備,以完善相關檢查。
隐匿性小腸出血的治療策略
隐匿性小腸出血需要結合病因和病理來決定治療選擇。如小腸腫瘤能手術盡量采用手術治療,不能手術則采用放療,化療等藥物治療。小腸克羅恩病多采用藥物治療,若明顯狹窄引起梗阻則采用手術治療。對于有症狀的Meckel憩室仍建議手術治療。
對于小腸血管性病變引起的出血,推薦内鏡治療,可采用氩等離子體凝固(APC)、電灼術、止血夾等,其中APC是一線治療方法。但有研究顯示,内鏡治療後出血複發率較高,應考慮補充鐵、輸血、生長抑制素類似物和沙利度胺等藥物治療。
陳衛昌教授也對其他不太常用的治療方法進行了介紹。如血管造影下栓塞治療(TAI)主要用于顯性出血,如活動性胃腸道出血内鏡治療失敗或内鏡治療不理想、手術高危風險病例或術前病變定位。外科手術目前已較少推薦,而且需要注意術前出血病變的準确定位。
小腸出血的診治流程
最後,陳衛昌教授總結了小腸出血的診治流程,他表示首先要明确是否為隐匿性出血、外周血液循環是否穩定等。如果是隐匿性出血,需要通過VCE來判斷是否發生病變或結合CT等進一步評估,若發生病變則有必要使用内鏡治療,若無病變則繼續觀察。
圖1 陳衛昌教授分享小腸出血的診治流程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