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加班真實感受?來論近日,某大學一位老師在年級會議上發言稱:“學生都要去‘大廠’,争取為學院争光,去‘小廠’是不體面的”該校一名應屆碩士畢業生稱:“我今天好不容易拿到一個小廠offer,你告訴我是不體面的,它憑什麼不體面?它是我掙來的!”一石激起千層浪,該學生的發言在網絡上引發共鳴,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大廠加班真實感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論
近日,某大學一位老師在年級會議上發言稱:“學生都要去‘大廠’,争取為學院争光,去‘小廠’是不體面的。”該校一名應屆碩士畢業生稱:“我今天好不容易拿到一個小廠offer,你告訴我是不體面的,它憑什麼不體面?它是我掙來的!”一石激起千層浪,該學生的發言在網絡上引發共鳴。
在這位老師眼裡,“大廠”比“小廠”強,學生進“大廠”,不僅學生自己覺得體面,學院也引以為榮;學生進“小廠”,不僅丢了學生的臉,還丢了學院的面子。老師面向學生講話,公然把“面子”“體面”“長臉”挂在嘴上,宣揚與傳遞面子很重要、做人要愛面子等思想,而不是鼓勵或厚植學生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幹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等正能量,這顯然不是科學與智慧的就業指引。
該老師的言論産生了兩種效果:一來給學生施加巨大壓力,“你們找工作,不僅是你們自己的事,還關乎學院的臉面”,對于本就承受極大心理壓力的畢業生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二來意欲向社會制造或散播一種招生輿論,即“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棟梁之材,畢業後進‘大廠’的概率相對大,歡迎廣大有志青年報考我校”。問題是,這種輿論帶有假象性與預設性,缺乏數據支撐與材料證實。
此外,該言論的最大問題或許在于立場錯誤,即完全基于學校的立場,而非站在學生的角度。站在廣大學生的角度,有以下幾種辯駁方式。
其一,考慮到當前的就業形勢,該老師主張“挑肥揀瘦”,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對于絕大多數畢業生而言,相對靠譜的建議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找到一份工作,而非一開始就設想謀得心儀的工作,或一開始就立志去名聲顯赫的“大廠”。
其二,“大廠”絕非菜園想進就能進。校方當然希望或鼓勵自己的畢業生去“大廠”,問題是學生最後進不進得去,除了自身的勤奮好學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校的悉心培養,學生經過系統的學習,其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硬能力是否得到了實質性提升,全球視野、人文素養、家國情懷等軟實力是否都“修煉到家”了。有關老師與其心懷不切實際的期待,還不如在務實培養全面發展與綜合競争力強的人才上下功夫。
其三,“大廠”絕對強于“小廠”,實則謬論。對于剛剛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他們更需要方方面面的淬煉與打磨,需要一種相對競争性的發展環境,需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裡“裸泳”甚至栽跟鬥,而不是呆在空調房裡安穩和舒坦地度日,做着上級安排好了的缺乏挑戰性的工作。一般而論,“大廠”的制度、規則等相對完善,各種條條框框相對多,給新員工自由探索與自主創新的空間相對小。反觀“小廠”,年輕人活潑、奔放、敢拼、敢想、敢幹等氣質可能更容易找到施展的空間。 □姚華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