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道德底線和原則的意義?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創造的中華道德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倫理精神标識,是激勵中國人民樹立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中華道德文明的科學内涵及其時代價值,對于豐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能夠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的社會實踐提供有力道德支撐,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堅守道德底線和原則的意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創造的中華道德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倫理精神标識,是激勵中國人民樹立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中華道德文明的科學内涵及其時代價值,對于豐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能夠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的社會實踐提供有力道德支撐。
道德觀是人們對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倫理關系的系統認識和根本看法,是依靠社會輿論和勸說力量,用善惡進行評價的行為準則、規範體系。人心和善表征着心靈祥和安樂的狀态,包含着崇德向善的道德要求,既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是中華文化長期倡導的對待他人與社會的态度。人心和善是中國人精神領域的特質禀賦,彰顯着中國人道德觀的風格和氣派。這種道德觀在中國社會延續數千年,積澱了豐富内涵,具有重要意義。
人心和善是一種與人的存在和發展融為一體的道德要求。《周易》提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孟子主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等等,都把善與為人之本、安身立命聯系在一起,體現着中國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
人心和善是一種以“和合”價值理念為遵循的道德要求。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和合”的表述很多。《詩經》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的說法;儒家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道家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法家主張“和合故能諧”;墨家主張“兼愛”“尚同”;等等。“和合”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價值理念。在中國人的血脈中,作為道德的“善”同作為社會價值理念的“和”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善”是“和”的基礎,是“和”實現的道德支撐;“和”制約、規定着“善”,是“善”的價值引領和目标指向。《大學》中說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對“和”與“善”關系的經典表述。由此可見,中國人的“和善”心性,不僅是對人的态度,也體現着天下為公的道義情懷。
人心和善是一種以仁愛為核心的道德要求。在中國文化中,和善并不是一個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有其具體規定的。《論語·顔淵》提到:“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還進一步闡明了仁愛的道德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仁者愛人”思想,生動地勾勒了中國人的“和善”心性,體現着“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
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它形成于中國傳統的倫理關系之中,其蘊含的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等價值理念,所體現的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無論時代發展到哪一步,這些閃光的美德規範永遠不會過時,是支撐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精神柱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正意氣風發地奮進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新征程上,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實踐呼喚着傳承弘揚中華道德文明的智慧和精華。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充分認識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的時代價值,不斷推進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赓續好中華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脈。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動人心和善的道德觀與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相适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相融合,更好構築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追求和倫理精神。堅持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深刻理解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的核心要義,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明确價值導向、弘揚美德義行,引導人們向上向善,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0日 09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