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餘如波/文 吳傳明/圖)“黢黑夜,露濕衫,水拍金沙風更寒。舞動槳,渡險灘,北上紅軍遠征難……”11月1日晚,伴随着由遠而近的曲調,作為第四屆川劇節開幕大戲,由四川省川劇院打造的《金沙江畔》在四川省錦城藝術宮上演。
作為一部表現長征的革命題材川劇,《金沙江畔》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看點:“80後”編劇擔綱劇本創作,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淑梅、劉誼首次同台合作,其中前者更是闊别舞台十餘年後首度登台……談到這台戲的初衷,《金沙江畔》的創演者們不約而同提到“傳承”二字: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紅軍精神的傳承。
近十次劇本修改,“敵我矛盾”讓位“成長”主題
川劇《金沙江畔》講述了1936年春,紅軍長征經過藏族同胞聚居區的故事。一開場,國民黨派仇九、牛五等假扮紅軍劫走藏族公主珠瑪,以挑撥紅軍與藏民的關系,瞬間點燃了緊張氣氛。通過“劫珠”“救珠”“找糧”“取水”“上山”“雲崖”6場戲層層遞進,紅軍最終安然走過藏區,帶着與藏族同胞結下的深厚情誼繼續北上。
《金沙江畔》改編自長征親曆者陳靖将軍于195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1961年由中國評劇院改編成同名評劇,同年四川省川劇院老一輩藝術家進行了移植演出,此後先後還有電影、歌劇等多種版本面世,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長盛不衰的IP。今年,四川省川劇院再次打造《金沙江畔》,請來的編劇之一周津菁卻是貨真價實的“80後”。
為了讓這個題材出新,轉化角色重心是一個辦法。周津菁接到的創作任務,就是要将作品的主人公,從原小說的翁金明轉化為川劇《金沙江畔》中的指導員張秀。“看似簡單的轉化,其實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在長征過程中的戰鬥最前沿,一般都是男性戰鬥英雄,讓張秀成為戰争故事的一号人物,就必須給她一個充分的理由。”
《金沙江畔》小說主要的矛盾是“敵我矛盾”,主創們反複權衡,将川劇版的主要矛盾轉化為“堅持初心和真理”與“艱難險阻”之間的矛盾。“‘艱難險阻’包括什麼?除了缺水、斷糧、敵人阻擊、藏胞不信任等困境外,更有不成熟的錯誤思想觀念和難以克制的人格情感。”經過近十次劇本修改,在周津菁筆下,張秀最終成為一個寄托“成長過程”的人。“在創作過程中,尋找人物,就仿佛是在沒有月光的暗夜裡摸索前進,我知道自己還在路上。”
闊别舞台十餘年,“蔣梅花”回歸挑戰現代戲
無論劇本怎樣修改、調整,最終仍要通過表演呈現在觀衆面前。川劇《金沙江畔》中,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淑梅和劉誼聯袂上陣,分别飾演張秀和藏族公主珠瑪,她們的首度合作成為該劇亮點之一。
劉誼飾演的珠瑪,是貫穿整個故事的關鍵人物。她一開始認為,珠瑪家中有藏兵五千,在父親的嬌寵中長大,因此最初的表演和台詞語氣帶有一定的野性和嬌蠻。不過後來在總導演胡明克的建議下,劉誼從整體效果出發,更多将珠瑪塑造為一個單純、心地善良、可愛的藏族姑娘形象,讓她的性格更适應整出戲的劇情和人物關系。
由于長期在綿陽藝術劇院從事管理、教育工作,蔣淑梅已經闊别川劇舞台十餘年,因此在決定出演之前考慮了很久。“我現代戲本就演得不多,紅色革命題材更是首例,對我來說這份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從接到劇本開始,蔣淑梅花了大量功夫理解人物。“張秀是一名女兵,也是一個女人。”蔣淑梅認為,張秀既應該有軍人的剛強和果斷,巾帼不讓須眉,也得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女兒般的貼心”“大姐姐的細心”等氣質。“《金沙江畔》表演比較生活化,沒有傳統程式的輔助,讓我有點手足無措,這是我一直努力克服的問題。”
“如何将傳統戲的程式融入現代戲中,我認為關鍵點在‘恰當’二字。既要保持劇種特色,又要大量吸收新的元素,否則就無法反映現時代的問題。用得不好,就會變成舊瓶裝新酒,可是不用傳統戲曲程式,又很容易變成話劇加唱的表演方式。”胡明克認為,從這一點看,時隔六十年再次打造《金沙江畔》,在藝術上别具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