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痰飲的辨證治療

痰飲的辨證治療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12 11:08:44

痰飲的辨證治療?痰飲一、概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痰飲的辨證治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痰飲的辨證治療(痰飲的病因病機)1

痰飲的辨證治療

痰飲

一、概述

1.痰飲的定義痰飲是指體内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痰,古通“淡”,是指水一類的可以“淡蕩流動”的物質。飲也是指水液,作為緻病因素,則是指病理性質的液體。為此,古代所稱的“痰飲”“流飲”,實均指痰飲而盲。

2痰飲的源流(内經)無“痰”之證,而有“飲”、“飲積”之說。如(素問·經脈别論)?臼:“飲人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論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謝。(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心痛。”《素問·氣交變大論》又說:“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甚則飲發,中滿食減。”《素問·至真要大論》又雲:“太陰之勝……飲發于中”。《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土郁之發,民病飲發濕下”等,認為脾腎功能失調,濕邪淫溢,可發生停飲之病。這些論述,是對痰飲認識的開端,又為後世痰飲學說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隋唐至金元,有痰證、飲證之分,逐漸發展了痰的病理學說,提出“百病兼痰”的論點,對臨床實踐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孫思邈,《千金要方·痰飲第六)有五飲之說:“夫五飲者,由飲酒後及傷寒飲冷水過多所緻。”立論悉本仲景,而法方則頗有發明,如治胸中痰僻,用吐法以祛其邪;治“辯飲停結,滿悶目暗”,用中軍侯黑丸(芫花、巴豆、杏仁、桂心、桔梗)以溫下。嚴用和提出“氣滞”可以生痰飲。如(濟生方·痰飲論治》中說:“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調攝失宜,氣道閉塞,水飲停膈。”從氣與水的關系來論述本病的病機,明确闡明了氣滞津凝則生痰飲,甚為精辟。楊仁齋所著(仁齋直指方》首先将飲與痰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區分,提出飲清稀而痰稠濁。清·葉天士總結前人治療痰飲病的經驗,重視脾、腎,提出了“外飲治脾,内飲治腎”的大法。

3.{金匮要略)對痰飲的論述、分類、漢·張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飲”名稱,并立專篇加以論述,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痰飲包括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是諸飲的總稱。其中狹義的痰飲,則是指飲停胃腸之證。該篇提出“用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至今仍為臨床遵循。

4.主要相關西醫疾病的診斷胸腔積液:中青年患者為主,結核病患者尤其常見,積液量少于300ml時症狀多不明顯;若超過500ml,患者感到胸悶,局部叩診濁音,呼吸音減低,根據應影像學檢查、B超可協助診斷。

二、病因病機

1.痰飲的常見病因.(1)外感寒濕因氣候濕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濕地,寒濕之邪侵襲肌表,困遏衛陽,緻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無以運化水濕,水津停滞,積而成飲。(2)飲食不當凡暴飲過量,恣飲冷水,進食生冷;或炎夏受熱以及飲酒後,因熱傷冷,冷熱交結,中陽被遏,脾失健運,濕從内生,水液停積而為痰飲。

(3)勞欲所傷勞倦、縱欲太過,或久病體虛,傷及脾腎之陽,水液失于輸化,亦可停而成飲。若體虛氣弱,或勞倦太過之人,一旦傷于水濕,更易停蓄為病。

2.痰飲的基本病機及轉化正常生理情況下,水液的輸布排洩;主要依靠三焦的氣化作用和肺:脾、腎的功能活動。三焦氣化失宜是形成痰飲的主要病機。三焦司全身的氣化,為内髒的外府,運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氣化則水行。若三焦失通失宣,陽虛水液不運,必緻水飲停積為患。如《聖濟總錄·痰飲統論》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始終也。三焦調通,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人于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氣塞;脈道壅閉,則水積為飲,不得宣行,聚成痰飲。”若聯系到五髒,痰飲之生成則與肺、脾、腎功能失調有關。肺居上焦,主氣,肺氣有宜發肅降,通調水道的作用。若因肺氣失宜,通調失司,津液失于布散,則聚為痰飲。脾居中州,而脾主運化,有運輸水谷精微之功能。若因濕邪困脾,或脾虛不運,均可使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聚為痰濕。腎為水髒,處下焦,主水液的氣化,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濁的職責。若腎氣腎陽不足,蒸化失司,水濕泛濫,亦可導緻痰飲内生。三髒之中,脾運失司,首當其沖。因脾陽虛,則上不能輸精以養肺,水谷不歸正化,反為痰飲而幹肺;下不能助腎以制水,水寒之氣反傷腎陽,由此必緻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處,波及五髒。

本病的病理性質,總屬陽虛陰盛,輸化失調,陰虛緻實,水飲停積為患。若飲邪内伏或久留體内,其病勢多纏綿難愈,亦因外感或飲食不當而誘發。

三、診斷和類證鑒别

1.各類痰飲的診斷要點(1)痰飲心下滿悶,嘔吐清水痰涎,胃腸瀝瀝有聲,形體昔肥今瘦,屬飲停胃腸。(2)懸飲胸脅飽滿,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屬飲流脅下。(3)溢飲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當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屬飲溢肢體。(4)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平卧,其形如腫,屬飲邪支撐胸肺。

2.痰、飲、水、濕的鑒别四者皆由外感、飲食、情志和髒腑虛弱,導緻肺、脾、腎、三焦;膀胱氣化失司,水液輸布代謝失常而成。稠濁者為痰,随氣機無處不到;飲為陰邪,随機體之虛而停積于某些局部;水屬至陰,泛溢于機體内外;濕性黏滞,阻礙氣機,患痰難于速愈,且易生寒熱。

3.懸飲與胸痹的鑒别兩者均有胸痛。但胸痹為胸膺部或心前區悶痛,且可引及左側肩背或左臂内側,常于勞累、飽餐、受寒、情緒激動後突然發作,曆時較短,休息或用藥後得以緩解;而懸飲為胸脅脹痛,持續不解,多伴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證候。

4.溢飲與風水證的鑒别水腫之風水相搏證,可分為表實、表虛兩個類型。表實者,水腫而無汗,身體疼重,與水泛肌表之溢飲基本相同。如見肢體浮腫而汗出惡風,則屬表虛,與溢飲有異。

5;支飲與哮病的鑒别二者均有咳逆上氣,喘滿,咳痰等表現。但哮病是呈反複發作的一個獨立疾病;支飲是痰飲的一個類型,因飲邪支撐胸肺而緻。

6.支飲與喘證的鑒别二者均有咳逆上氣,喘滿,咳痰等表現。但喘證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重要症,喘證的肺寒、痰飲兩證,又常具支飲特點;支飲是痰飲的一個類型,因飲邪支撐胸肺而緻。

7.支飲與肺脹的鑒别二者均有咳逆上氣,喘滿,咳痰等表現。但肺脹是肺系多種慢性疾患日久積漸而成;肺脹在急性發病階段,可以表現支飲證候。

四、辨證論治

1.痰飲

(1)辨證要點①辨标本的主次:掌握陽虛陰盛,本虛标實的特點。本虛為陽氣不足,标實指水飲停聚,無論病之新久,要根據症狀辨别二者主次。②辨病邪的兼夾:痰飲雖為陰邪,寒證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熱者;初起若有寒熱見症,為夾表邪;飲積不化,氣機升降受阻,腸間氣滞。

(2)分證論治

①脾陽虛弱[症]胸脅支滿,心下痞悶,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溫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飲人易吐,口渴不欲飲水,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食少,大便或溏,形體逐漸消瘦,舌苔白滑,脈弦細而滑。[法]溫脾化飲。[方]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常用藥:茯苓、桂枝、甘草、白術、半夏、生姜等。

②飲留胃腸[症]心下堅滿或痛,自利,利後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或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腹滿,便秘,口舌幹燥,舌苔膩,色白或黃,脈沉弦或伏。[法]攻下逐飲。[方]甘遂半夏湯或己椒苈黃丸加減。常用藥:甘遂、半夏、白芍、蜂蜜、甘草、大黃、葶苈、防己等。

2.懸飲

(1)辨證要點多因素體不強,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虛衛弱,時邪外襲,肺失宜通,飲停胸脅,而緻絡氣不和。如若飲阻氣郁,久則可以化火傷陰或耗損肺氣。

(2)分證論治

①邪犯胸肺[症]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發熱不惡寒,有汗而熱不解,咳嗽,痰少,氣急,胸脅刺痛,呼吸,轉側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幹嘔,口苦,咽幹,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法]和解直利。[方]柴枳半夏湯加減。常用藥:柴胡、黃芩、瓜蒌、半夏、枳殼、青皮、赤芍、桔梗、杏仁等。

②飲停胸脅[症]胸脅疼痛,咳唾引痛,痛勢較前減輕,而呼吸困難加重,咳逆氣喘,息促不能平卧,或僅能偏卧于停飲的一側,病側肋間脹滿,甚則可見病側胸廓隆起,舌苔白,脈沉弦或弦滑。[法]瀉肺祛飲。[方]椒目瓜蒌湯合十棗湯或控涎丹加減。常用藥:葶苈、桑白皮、蘇子、瓜蒌皮、杏仁、枳殼、茯苓、澤瀉、甘遂、大薊等。

③絡氣不和[症]胸脅疼痛,如灼如刺,胸悶不舒,呼吸不暢,或有悶咳,甚則遷延,經久不已,陰雨更甚,可見病側胸廓變形,舌苔薄,質黯,脈弦。[法]理氣和絡。[方]香附旋覆花湯加減。常用藥:旋覆花、蘇子、柴胡、香附、枳殼、郁金、延胡索、當歸、沉香等。

④陰虛内熱[症]咳嗆時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幹咽燥,或午後潮熱,顴紅,心煩,手足心熱,盜汗,或伴胸脅悶痛,病久不複,形體消瘦,舌質偏紅,少苔,脈小數。[法]滋陰清熱。[方]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加減。常用藥:沙參、麥冬、玉竹、白芍、天花粉、桑白皮、地骨皮等

3.溢飲

(1)辨證要點多因外感風寒,玄府閉塞,以緻肺脾輸布失職,水飲流溢四肢肌肉,寒水相雜為患。如宿有寒飲,複加外寒客表而緻者,多屬表裡俱寒;若飲邪化熱,可見飲溢體表而熱郁于裡之候。

(2)分證論治.

表寒裡飲[症]身體沉重而疼痛,甚則肢體浮腫,惡寒,無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悶,幹嘔,口不渴,苔白,脈弦緊。[法]發表化飲。[方]小青龍湯加減。常用藥:麻黃、桂枝、半夏、幹姜、細辛、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等

4.支飲

(1)辨證要點多由受寒飲冷,飲邪留伏,或因久咳緻喘,遷延反複傷肺,肺氣不能布津,陽虛不運,飲邪留伏,支撐胸膈,上逆迫肺。此證多暈發作性,在感寒觸發之時,以邪實為主,緩解期以正虛為主。

(2)分證論治

①寒飲伏肺[症]咳逆喘滿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經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腫。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發,發則寒熱,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體振振潤動。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緊。[法]宜肺化飲。[方]小青龍湯加減。常用藥:麻黃、桂枝、半夏、幹姜、細辛、五味子、厚樸、蘇子、杏仁等。

②脾腎陽虛證[症]喘促動則為甚,心悸,氣短,或咳而氣怯,痰多,食少,胸悶,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臍下動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腫,或吐涎沫而頭目昏眩,舌體胖大,質淡,苔白潤或膩,脈沉細而滑。[法]溫脾補腎,以化水飲。[方]金匮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加減。常用藥:桂枝、附子、黃芪、懷山藥、炙甘草、白術、蘇子、幹姜、鐘乳石、沉香、補骨脂、山萸肉等。

5.本病的總的治療原則痰飲的治療以溫化為原則。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行。通過溫陽化氣,可杜絕水飲之生成。同時還應根據表裡虛實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處理。

6.常見證候治療的加減變化

(1)痰飲脾陽虛弱:水飲内阻,清氣不升而見眩冒·、小便不利者,加澤瀉、豬苓;脘部冷痛,吐涎沫,為寒凝氣滞,飲邪上逆,酌配幹姜、吳茱萸、川椒目、肉桂;心下脹滿者,加枳實以開痞。

(2)懸飲①邪犯胸肺:痰飲内結,肺氣失肅‘,見咳逆氣急,加白芥子、桑白皮;脅痛甚者,加郁

金、桃仁、延胡索以通絡止痛;心下痞硬,口苦,幹嘔,加黃連,與半夏、瓜蒌合伍以苦辛開痞散結;身熱盛汗出,咳嗽氣粗,去柴胡,加麻黃、杏仁、石膏以清熱宜肺化痰。②飲停胸脅:痰濁偏盛,胸部滿悶·,舌苔濁膩者,加薤白、杏仁;如水飲久停難去,胸脅支滿,體弱,食少者,加桂枝、白術、甘草等通陽健脾化飲,不宜再予峻攻;若見絡氣不和之候,可同時配合理氣和絡之劑,以冀氣行水行。

(3)溢飲表寒裡飲:表寒外束,内有郁熱,伴有發熱,煩躁,苔白而兼黃,加石膏以清洩内熱;若表寒之象已不著者,改用大青龍湯以發表清裡;水飲内聚而見肢體浮腫明顯,尿少者,可配茯苓、豬苓、澤瀉;飲邪犯肺,喘息痰鳴不得卧者,加杏仁、射幹、葶苈子。

(4)支飲①寒飲伏肺:無寒熱、身痛等表證,見動則喘甚,易汗,為肺氣已虛,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湯。不宜再用麻黃、桂枝表散。若飲多寒少,外無表證,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滿氣逆,可用葶苈大棗瀉肺湯加白芥子、萊菔子以瀉肺通飲。飲邪壅實,咳逆喘急,胸痛煩悶,加甘遂、大戟峻逐水欽,以緩其急。邪實正虛,飲郁化熱,喘滿胸悶,心下痞堅,煩渴,面色黧黑,苔黃面膩,脈沉緊,或經吐下而不愈者,當行水散結,補虛清熱,用木防己湯加減。水邪結實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導水破結。若痰飲久郁化為痰熱,傷及陰津,咳喘咯痰稠厚,口幹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滑數,用麥門冬湯加瓜蒌、川貝母、木防己、海蛤粉養肺生津,清化痰熱。②脾腎陽虛;痰涎壅盛,食少痰多,可加半夏、陳皮化痰和中;水濕偏盛,足腫,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可加茯苓、澤瀉以利水濕;臍下悸,吐涎沫,頭目昏眩,是飲邪上逆,虛中央實之候,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

五、調護凡有痰飲病史者,平時應避免風寒濕冷,注意保暖;飲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之物;戒煙酒;注意勞逸适度,以防誘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