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
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那麼“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究竟是什麼來曆呢?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由來
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産日”。2016年9月,國務院批複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産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目的
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産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衆對文化遺産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産,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2022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題是“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
文化和自然遺産包含哪些
文化遺産包括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物質文化遺産是具有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曆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曆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态存在的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鞍山非遺家底
中華文化曆經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這片充滿鄉土人情的遼沈大地上,鞍山非遺國家級項目、國家級傳承人數量始終排在全省前列。
目前,鞍山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有92個。其中,國家級項目11個(包括岫岩滿族剪紙、岫岩皮影戲2個入選聯合國名錄項目)、省級項目12個、市級項目69個。
鞍山文物知多少
目前,我市51處不可移動文物、313件(套)可移動文物于2021年被省文物局公布為革命文物。其中,51處不可移動文物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30處;313件(套)可移動文物包括一級文物7件(套)、二級文物24件(套)、三級文物7件(套)、未定級文物275件(套)。
★【國保】海城仙人洞遺址
★【國保】析木城石棚
★【國保】金塔
★【國保】銀塔
★【國保】卧龍山山城遺址
★【國保】千山古建築群
★【國保】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
館藏文物精彩亮相
全市有博物館7個,其中國有博物館5個,民營博物館2個(青籽世家博物館、岫岩雨桐玉文化博物館)。
★鞍山市博物館
鞍山市博物館設有遠古文明館、文物精品館等9個展廳,館藏文物及考古資料萬餘件,有瓷器、漆器、木家具等11類,珍貴文物984件(其中一級品8件、二級品231件),以明清官窯瓷器、明清宮廷家具最具特色。藏品主要來源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沈陽故宮、遼甯省博物館等單位調撥的文物。
明萬曆青花八仙慶壽圖大罐
戰國青銅戈
清紫檀框黃楊木雕大挂屏
一級品包括戰國青銅戈、明萬曆青花八仙祝壽圖罐和清紫檀黃楊木雕挂屏等,其中清紫檀黃楊木雕挂屏高140厘米、寬90.5厘米,挂屏心為一塊整闆黃楊木高浮雕“萬壽圖”,被評為遼甯省十大館藏精品。在鞍山地區出土的文物中,很多文物因其價值珍貴而在上級博物館展出。小孤山仙人洞發掘的骨針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小孤山仙人洞、海城黃瓦窯、崔源家族墓發掘的文物32件在遼甯省博物館展出。
活動現場異彩紛呈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啟動儀式6月11日上午10:00在萬達廣場一樓舉行,活動由市文旅廣電局主辦,市文旅中心、高新區管委會、鞍山萬達廣場承辦。
啟動儀式現場,大家通過精彩的視頻了解鞍山非遺項目的風采,市博物館講解員現場講解鞍山非遺的發展情況,“鞍山文物我們繪”的獲獎情況也在現場揭曉,現場圖片展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駐足觀看,掀起了人們關注文化和自然遺産的熱潮。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我市将圍繞“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主題,開展非遺項目體驗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其中,全市文旅廣電行政部門、非遺保護機構和5家國有博物館将舉辦各類宣傳展示活動;文博活動主要以圖片展的形式,舉辦“讓文物活起來”特色主題活動和文物惠民服務等線上線下活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以圖片展、播放短視頻以及現場展演、互動體驗等形式開展。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營造出保護文化遺産的良好氛圍,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