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商朝一代多君

商朝一代多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20:15:59

謹以此文紀念劉緒老師。

滅夏建國的成湯,必須給他的新國家一個國名。結果,他選擇了“商”。

為什麼是商?

這與商字的本義有關。今天提到商字,第一反應是商業、做買賣。商字的本義,在時間長河中淡忘了。商字最初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其實表示聲音。

成湯為什麼選擇表示聲音的文字作為國号?因為它不是普通的聲音,而是在隆重的禮儀場合“擊磬”發出的聲音。換句話說,商字代表隆重、莊嚴,并具有神性。對于從夏桀手中接過天命的成湯來說,這是一個意涵深刻的好字,用來做國名,再合适不過了。

2022年之前我們并不知道這一秘密。

學術界的事,許多讓人難以忘懷。追溯商字本義,算是其一。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1

來電

2020年某日,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我與鐘雯、姜凱倫讨論完下角山陶器坑的清理工作後回到辦公室。這時手機響起。電話中傳來劉緒老師熟悉的聲音。

劉緒老師是我第一次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帶隊老師之一。他醉心學術、待人和善,曾被北大校方評選為“十佳教師”,更是學生們口中的“北大第一好人”。但此時的劉緒老師已身患重病,癌細胞已經在體内擴散。當時他本人還在封鎖消息。為了讓老師放松心情,學生輩的我們約定:既然老師本人不願意說出病情,我們暫時也佯作不知。

電話裡,劉老師聲音緩慢,略顯疲勞。簡單寒暄後,他突然嚴肅地問了我一個問題:

“商王朝為什麼叫商?為什麼又叫殷商?你考慮過嗎?”

這個問題,要說沒考慮過是假的,但我沒有答案。于是回答說不知道。劉老師說他之所以打電話,是因為這是個必須解決的學術問題。研究一輩子商文化,卻不知道商王朝為什麼稱“商”,終究是遺憾。關于這個問題雖然有過一些說法,但都沒有嚴肅論證過。

通話快結束的時候,劉緒老師又補了一句:這該是你要研究的問題!

最後一句話中,劉緒老師把“你”字說得很重。我知道那是因為我曾經長年在安陽殷墟工作。也許這個問題在老師心中可能憋得太久,重病在身想找個人聊聊,我卻無力回答,于是變成托付。沉重的托付。

中日研讨會

關于商字,我此前一直覺得與懸挂石磬有關,并就此與若幹甲骨學者交換過意見,但未敢将此字的解釋與成湯選擇國名直接聯系起來。劉緒老師的囑托,将此項研究導入了新方向 。兩年後,我終于打通了研究中的諸多環節 ,明白了為什麼我國曆史上會有一個“商”朝。

2022年3月20日,日本九州大學宮本一夫、溝口孝司,以及身在台灣的日籍學者内田純子等幾位教授發起《 商人後期的社會 の 文化變遷 》國際學術研讨會。會上,我首次正式發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 “商”還是“殷”:中國商王朝幾個關鍵概念的曆史轉換 》。演講開始之前,我告訴大家這是劉緒老師的囑托。

萬分難過的是,劉緒老師此時已經離開人世 。

钺在祭幾

商字,甲骨文寫作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2

等形。

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說商字“從外知内也,從冏,章省聲”。不客氣地說,除了解釋發音,這位東漢大學者并未抖出什麼實質性的“猛料”。

成湯為什麼以“商”号國?要了解其原因,必須考察此字的本義。先前,曾有一批曆史學家通過回溯“商”字在古代文獻中的語境和用法考察商字。他們發現在古代文獻中,商字雖有多種用法,但主要用作王朝、星宿、地名。

《左傳》昭公元年和襄公九年,均明言商是星宿。要麼說是“商星”,要麼說是“大火”。二者其實是一回事,均指二十八宿東方青龍七宿中的“心宿”。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商要麼指商王朝,要麼指地名。表地名的說法其實與星宿說有着密切關聯。據說陶唐氏時期主持祭祀火星的“火正”(官名)阏伯所在地後來稱“商”。因此星宿、地名二說,本質上都說的是心宿。司馬遷在《史記》說“契封于商”,便是這樣來的。

受這些文獻影響,大學者羅振玉、王國維、陳夢家都将商字的本義指向心宿。

表心宿會是商字的本義嗎?難道商字是天上心宿的“象形”?如果人類先造了商字,然後用來指代天上的火星,則心宿顯然不會是商字的本義。但從字形看,商字斷然不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形象。換句話說,商字與星宿的關系更可能是“用字”,即以商字來指代心宿。商字的本義,需要另行尋找。

古文獻中除了心宿一說,還另有一條記載:

《禮記·樂記》:“商者,五帝之遺音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

這句話與星宿說全然不同。它明确說“商”是一種聲音,但在曆史學家的考證中,這條文獻被忽略了。

又有學者跳過文獻,直接從商字的字形中尋求商字的本義。

多數學者認為商字是個象形字。

有人說“商”字象3000年前的某種器物,如璋、如鬶、如斝、如铙、如尊;有人說“商”字上部是鳥冠,下部是“丙”形的台座;也有人說“商”字上部是一把倒置的钺,下部是台座,由于台座用于擺放供物,因而也可稱為祭幾。

這一類考證,方法倒是簡單,但難在是否做到了文字構形與商代器物準确“對征”。熟悉商代文物的人,沒有人會同意将字或其一部分與璋、鬶、斝、铙、尊等實物對應起來。說上部是鳥形者,也是錯誤的拉郎配。隻有“钺在祭幾(台座)”一說,還真有幾分相像。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3

“钺在祭幾”示意圖

提出“钺在祭幾”說的,是河南大學張立東教授。他的論述邏輯大緻如下:

甲骨文中的“王”字寫作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4

。吉林大學林沄教授早年曾考證出王字本是钺的象形。如果将商字分成上、下兩部分觀察,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5

字的上部正是字颠倒過來;下部則是個台座,可以稱為祭幾。整個商字應理解成:将一把钺倒置在台座之上,表示王權所在。他認為這才是“商”字的本義。

墓裡有個 “十字架”

張立東的考釋似乎也沒有博得多數學者的認可。要不然,關心此事的劉緒老師為什麼還要專門給我打電話讨論呢?

商王朝時期,钺,的确是權力的象征,用法是朝下砍伐,且安裝有柄。按照“钺在祭幾”的論證,在祭幾上将钺倒過來,使钺刃朝上。這種钺刃向天的做法難以理解。近百年的考古,從來沒有發現過“钺在祭幾”的實物印證。

當然更大的挑戰是:祭祀是商人頻繁的日常行為。甲骨文保留下來的祭法多達百種以上,倘若“钺在祭幾”是當時的祭祀行為,必然是重大祭祀活動,沒有道理不進入甲骨文記錄。但,甲骨文中的确從未見過将钺置于祭幾之上的祭法。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6

商代甲骨文金文中“钺”的用法

甲骨學家唐蘭說,從造字法則看,甲骨文字不外乎象形、會意、形聲三種。三種造字法均離不開“形”。有人将造字對“形”的需求,概括為“取像”。絕大多數甲骨文應該都保留有“形”的痕迹。商字應該也不例外。

商字或商字的某一部分究竟“取像”于什麼器物或現象呢?這種器物或現象還能觀察得到嗎?因為器物或現象有些能夠保存,有些隻是脆弱的遺迹,可能早已不在。如果消失了,我們或許永遠不會知道商字取像的秘密。

部分甲骨文的取像來自簡單器物,如一件青銅器或玉器。這樣的器物能夠保存到今天,我們很容易對征。商字的取像,其實來自一種“複合器”。經過3000多年的埋藏,這種複合器隻能保存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已經消失或接近消失。

2004年,河南安陽小屯村西發現一座帶墓道的商墓。發掘主持人嶽洪彬在例行清理時,發現墓葬二層台排列着幾個“十字架”。“十字架”共5個,邊上還有1件石磬。

石磬與“十字架”的關系引起了他的注意:石磬豎立嵌于夯土之中,兩旁0.5米處各發現一個“十字架”。“十字架”附近還有立柱,高至少1米,立柱的上部和橫梁被盜墓賊擾毀。他量了一下磬的位置,發現磬底距二層台面僅有0.45米。

嶽洪彬判斷,磬與兩個“十字架”很可能原屬一體:兩個“十字架”是懸挂磬架的底座,石磬應是懸挂在磬架上放置于二層台,墓主落葬時被直接夯填在墓葬的填土中。而另外一對“十字架”,則是另一副磬架遺迹。他推測單着的“十字架”則有可能是鼓座。這座墓中放

置了兩副石磬,并且還有一件鼓被拆下後放置在附近。

磬架和鼓架的發現,這是第二次。1935年,國民政府曆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隊,曾經在殷墟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岡有過幾乎相同的考古發現。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7

殷墟王陵大墓M1217西墓道中的石磬與磬架遺迹

當年,考古隊在殷墟王陵大墓M1217的西墓道,發現四個“十字架”,一件鼓,以及一把石磬。四個“十字架”兩兩一組,其中一組“十字架”的附近正好也有1件石磬。這就坐實了這兩組“十字架”是磬架。另外一組,至少與支撐某種樂器有關。

參照2004年的發現,很容易複原出磬與磬架的關系。商代的磬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編磬不同。後者是編磬,7件1組,必須采用長條形磬架。商代的磬,明顯是一磬一架。磬與鼓相配,用于營造隆重嚴肅的聲音與場景氛圍。

擊磬之聲

磬架與“商”字有什麼關系呢?

甲骨文中的商字作。複原後的磬架,已經具備了“商”字下半部的輪廓。商字下半部與磬架的關系,并不僅僅是字形,還有另外一個變量,即聲音。擊打石磬,一定會發出聲音,甲骨文商字的寫法不僅僅是,還常常寫成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8

。這種寫法與前者的區别在于多了“口“形。甲骨文中,“口”形是用來表示聲音的。例如甲骨文中的“鳴”字,便是作為鳥旁的“隹”添加“口”形表示的。可見商字的寫法,本身就有聲音元素。換句話說,商字的下半部,确實可能是磬架的象形。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9

磬架結構與“商”字構形

如果商字的下半部來自磬架,上半部又會是什麼呢?

甲骨文字的上半部作形。是甲骨文常見的構形元素。學者們稱之為“辛頭”。從甲骨文中帶“辛頭”的其它文字看,并非普通的構形元素,而是代表着某種莊嚴、隆重,甚至具有一定神性。甲骨文中有龍、鳳二字寫作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10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11

,都“戴”上了“辛頭”;甲骨文中普通的鳥字寫作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12

,沒有“辛頭”。這便是甲骨文中龍、鳳與鳥的區别。

将磬架與相加合乎邏輯:擊磬之聲營造莊嚴、隆重的氛圍,磬架上的頭傳遞出某種神性。,象征着嚴肅的宗廟之音。其間的“神性”,或許還體現在石磬本身。商代石磬體量很大,皆單件懸挂,磬體裝飾,隻限虎紋、龍紋兩種。龍紋或虎紋畫面幾乎占據整個磬面,或刻或畫,以刻為主,氣氛肅穆莊嚴(圖五)。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13

殷墟出土的部分石磬

在那個人們普遍笃信天命的時代,商字無疑是意蘊最好的文字之一。

将商理解成擊打磬的聲音,并非隻有構形上的證據。用法的證據也很直接。

甲骨文中音樂演奏常見“奏庸”一說,學者們通常将奏庸解釋成“擊铙”。被學術界或多或少忽略的,還有一項演奏:“奏商”。

如《屯4338》:……其奏商

奏商,難道不就是擊磬嗎?考古發現的商代大型擊打樂器,除鼓、铙之外,剩下隻有石磬一種。将“奏商”理解成擊磬,順理成章。

現在回過頭來理解《禮記·樂記》,即可發現“商者,五帝之遺音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 保留了一項重要的秘密。

類似的文獻還有《詩經》中的一些文字。

《詩經·商頌·那》描述了一場隆重的演奏:

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

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于赫湯孫!穆穆厥聲。

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溫恭朝夕,執事有恪,顧予烝嘗,湯孫之将。

詩句中即有擊鼓、又有擊磬,還有奏庸。此篇與《烈祖》《長發》等歸于《商頌》名下,

似乎也透露出商字與音樂的關系。

我們常常說某人“五音不全”。五音所指:宮、商、角、徵、羽。其中的商,應即源自其擊磬的本義。

商字,本是宗廟之音,由于成湯的使用,逐漸變成了國家名。後來,商朝人順便将他們的都邑浸染上神聖色彩,稱之為“天邑商”。

司馬遷的錯

成湯因何以商字名其國,算是謎底的一部分。但劉緒老師還有一問:為什麼稱殷商?

将商王朝以殷或殷商稱之,幾乎是文化界的普遍現象。學者們大緻是這樣理解:成湯建國時稱商,盤庚遷殷後才稱為殷或殷商并稱。

然而其中有幾個問題一直沒有解答:盤庚以後稱殷,難道改國号了嗎?如果沒改國号,隻是習慣上前期稱商,後期稱殷,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殷商王朝是否是商王朝的正确稱謂呢?

盡管司馬遷将商王朝國史稱《殷本紀》,但商朝人自己從來沒有更改過國号。

證據來自甲骨文:保留在蔔辭中的商王世系,從成湯(天乙)到帝辛17世代31王一以貫之,沒有任何王朝更替迹象。盤庚遷殷以後的甲骨文記錄,充斥着“入商”、“入于商”的信息,全然看不到“入殷”或者“入于殷”的記載。一條也沒有。談到都邑,也用的是“天邑商”,從來沒出現過“天邑殷”。傳世文獻雖然記載有商王朝多次遷都,卻沒有任何王朝更替的線索,與甲骨文保持着高度一緻。

可以肯定,從成湯建國到纣王失國,商王朝始終是商王朝。

商王朝既然未改國号,為什麼又被人稱為殷?或者殷商?

到今天為止,甲骨蔔辭累積起來已達17萬片,收集到的辭條(類似于用甲骨文寫的句子)十萬以上,但完全沒有商人自稱其國為“殷”的記錄。

西周滅商作為國朝更替大事,曾被許多西周時期的文獻記錄和描述。這類文獻可分為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兩類。前者指考古學家從地下挖出來的文字記錄,有着無可質疑的可信度。有趣的是,目前所知的屬于西周初期的出土文獻,幾乎都以“商”指代前朝。著名的利簋、何尊、康侯簋、宜侯夨簋、小臣單觯,莫不如是。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14

西周初年的利簋以“商”稱前朝

然而,西周初期偏晚一些,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西周中期以後,幾乎所有的文字記錄都将前朝稱為“殷”了。例如周宣王以後的大盂鼎、逨盤,春秋時期的宋公栾簠等,都用“殷”指代前朝,不勝枚舉。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15

春秋時期宋公栾簠以“殷”稱前朝

傳世文獻的情況大緻相同。年代早的文獻如《尚書·牧誓》以“商”指前朝,但稍晚一些的文獻如《尚書·康诰》、《尚書·召诰》、《尚書·酒诰》、《尚書·多士》、《尚書·多方》則稱前朝為“殷”或“商”“殷”并用。而直接以“殷商”稱商王朝者,則見于《詩經·蕩》等文獻。

《詩經·蕩》:文王曰咨,咨汝殷商。

商王朝名稱“由商改殷”,可以肯定是商纣失國以後的事。周武王時期周人依然以商稱商。大體周公輔成王期間,逐漸從“商”過渡到“殷”,并且越來越習慣以“殷”稱“商”。西周中期以後,“殷”幾乎成了“商”的代名詞,僅《左傳》、《竹書紀年》中偶爾可見商的用法。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序》雲“史稱盤庚以後,商改稱殷,而遍搜蔔辭,既不見‘殷’字,又屢言‘入商’……可知文丁、帝乙之世,雖居河北,國尚号商” 。王國維也認為羅振玉的說法是正确的。

本着尊重曆史的原則,司馬遷撰述商王朝曆史,實在該用《商本紀》而不是《殷本紀》。

殷字的本義

如假包換的商王朝,後來的周人卻以“殷”稱之,原因何在呢?

《尚書·盤庚》說“盤庚遷于殷,民不适有居”。此外殷字所指顯然是地名。如果《尚書·盤庚》是未經篡改的商代文獻,或可推測“天邑商”是在“殷”這麼個地方。但甲骨文中從未記錄下這麼個重要地點。難道《尚書·盤庚》後來有過改動?

如果殷是商代地名,又是都城“天邑商“所在,則周人滅商後改用都城所在的地名稱呼前朝,算是一個合理解釋。部分學者也正是這麼想的。

《竹書紀年》(今本):“十四年,自奄遷于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

《帝王世紀》:帝盤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

然而周人因地名而将前朝稱謂改商為殷,目前全然沒有甲骨文證據。

有沒人另外一種可能:像“商”字一樣,周人改前朝稱謂與“殷”字本義有關呢?

殷字,确曾見于甲骨文,但僅出現5次(其中同一片甲骨兩次出現殷字)。另外商代青銅器中也見過一個殷字,即著名的二祀邲其卣。由于甲骨文所見“殷”字均是獨字或兩個字,沒有語句環境,無法确定具體所指。青銅器二祀邲其卣所見“王令邲其兄(贶)麗殷于夆”,同樣意思不明,但肯定不是國名。

商朝一代多君(唐際根何以是商)16

甲骨文(左)與金文(右)中的“殷”字

從構形角度考其本義,甲骨學者給出了統一意見:殷是個會意字,其本義是持物治病,或病重而治在人腹。證據在于,此字的構形,一半是畸形鼓起的人腹,另一半則是持錐形或錘形器物的人手。以手持之物刺向人腹,會“治病”之意,這便是殷字的本義。

可見殷字的本義不是個好字:得病;但同時又具有特殊意義:治病。

周人滅商後,周公、召公等人,曾經不斷向各界人士喊話,勸戒人們吸取前朝教訓。對于代表誡勉對象的商王朝來說,沒有比殷字更合适其稱謂了。由此推測,周人利用了殷字本義的負面含義,将前朝稱為殷而不是商,多少帶有對前朝的否定和蔑視。

誠然,論述至此,仍然無法排除“殷”曾經是商王朝時代的地名。這個問題,就留給以後繼續考證吧。

殷墟還是商墟

文獻中的殷墟寫作殷虛,少了個“土”旁。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四年》。司馬遷在《史記·微子世家》和《史記·項羽本紀》中也兩次提到殷虛。

《左傳·定公四年》: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虛。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

《史記·微子世家》: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

《史記·殷本紀》:期于洹水南,殷虛上。

至遲在春秋時期便出現的殷虛一詞,所指相當清晰,是洹河兩岸的商王朝都邑廢墟。可見殷虛一詞的出現是周人以“殷”代稱“商”的結果。商王朝未改國号,司馬遷無論用《殷本紀》代指《商本紀》,還是在其它篇章中使用殷虛一詞,都在“順應周人潮流”。

站在考古學立場,殷墟是個商王朝後期的都邑遺址。若采用更嚴格的标準,這一遺址或許應該稱為“商墟”,或“天邑商墟”。

當然,殷墟一詞,早已廣為人知,并且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更名不易。殷墟概念本身作為曆史文化遺産的一部分,保留下來并且繼續使用下去,也有意義。

“殷”戲谑了“商”

新王朝推翻舊王朝,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的不說,給新朝取國号便極其燒腦。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群臣勸進,皇太極将國号改為大清。

為什麼是清?背後又是一場文字遊戲。

“明”,本是漢字中意境極佳的字。當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已是十分得意。但皇太極将國号改為大清,是針對明朝而來。原來明字與火關系過密,日月相加,光耀天下。面對明字内涵中的火元素,最好的字便是清。清字含水,以水攻火,便可以清克明。果不其然,公元1644年,吳三桂降清,明朝滅亡。

公元960年,後周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黃袍加身,轉眼當上皇帝。

皇上姓趙了,國家還能叫“周“嗎?

與其他開國皇帝一樣,趙匡胤也面臨着給國家起名的大任。這位新皇帝倒是實在,直接将其國号稱為宋。為什麼是宋?因為趙匡胤發迹前做的是歸德軍節度使,常年駐守宋州(今河南商丘)。宋州是其“龍興之地”。

先前商丘被命名為宋州,是因為兩周時期這裡是宋國故地。宋襄公就是從這裡出發主持了泓水之戰。但宋襄公做夢沒想到,1300多年後他的宋國居然“複國”了。

商朝沒有後世的國家幸運。當年成湯看中“商”字本義中嚴肅、隆重并且兼具神性的内涵,建立了國祚550年的商王朝,卻不意被後人用一個“殷”字戲谑至今。

在中國曆史上,算是特例吧。

南方科技大學 唐際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