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訪了三位已跳過槽的2015屆職場新人,了解他們的離職故事與原因,并探讨了職場離職的一些思考。
前段時間,遠在北京的死黨涵哥突然跟我說,他離職了。有點驚訝。馬雲粑粑有條名言,員工離職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實就兩點:
- 錢,沒給到位;
- 心,受委屈了。
可是對于工作未滿兩年的涵哥,好像并不适用。他所在的公司算是行業領軍企業,年初剛升了職。平常聽他說,團隊氛圍也不錯,跟同事挺合得來。
那就奇怪了,這麼好的公司,也還未到職業關節點,居然離職了?
抱着好奇,我采訪了三位已跳過槽的2015屆職場新人。這群人在吃瓜群衆看來有共性,那就是離職離得有點莫名其妙——大公司、待遇高、團隊氛圍好,莫非90後就真的這麼難伺候?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如果曲線救國不成,那就及時止損”
@Anna,深圳,原知名企業運營,現廣告服務公司商務
為什麼想離職:
畢業時通過百裡挑一的考驗進入知名企業的Anna, 大學讀的是俄語專業,一直希望從事的職業能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盡管所在的崗位名為海外銷售管理,這個海外卻不包括俄羅斯。
後來被調去用戶運營,成為組内主幹力量,7天*24小時的待命客服狀态。幾個月下來,她越發覺得不對勁,“很忙,平常晚上10點下班很正常,淩晨2點下班也不在少數。但這種忙,帶給我的并不是充實或成就感。瑣碎的工作填滿了時間,讓我完全沒有空閑去思考,内心愈加渴望從事當初想做的方向。”
在跟自己内心鬥争了一段時間後,Anna放下了對這個公司和同事的不舍,決定開始尋找下家。
離職前做了什麼準備:
“對于第二份工作,我非常謹慎。第一份工作的評估疏忽已經讓我耗去了一些時間,所以這一次,我會盡可能降低風險。”
Anna通過朋友了解到目前所在公司,在決定收下offer前,她開展了刨根式的調查。
“我朋友在裡面工作,所以我可以通過她提前收集到公司方方面面的信息。我主要了解一下新公司的發展前景、運轉模式、工作手段和考核标準。
新公司是一家年輕的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小,很活躍。職位是做俄羅斯市場BD,銷售型導向,需要經常出差俄羅斯,這些都很符合我當時對工作的要求。”
考慮清楚後,Anna于2016年上半年跳槽了。
到新公司後的感受:
成長還是蠻快速的,剛跳過去的時候,機緣巧合,團隊僅有的兩位同事紛紛離職了,我直接扛起重擔,逼着自己迅速成長起來。不過,瓶頸也很明顯——俄羅斯市場困難重重,開拓很緩慢。如果要說現在的狀态,隻能說一般了。
給想離職的新人一點建議:
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結合自己的專業和過往經曆,找準方向。
“如果為了逃避而離職,那新工作可能還遇到同樣的問題”
@劉錫,上海,原獨角獸企業管培生,現BAT産品經理
為什麼想離職:
2015年畢業時,劉錫以綜合管培生的身份、25w年薪的待遇進入到上海一家獨角獸企業。
“在當時來說,這家公司所處的行業和業務前景都是不錯的,團隊氛圍也挺好。不管是上級還是同事大家都能做朋友。我也剛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很多人都能在生活上給予幫助,覺得很溫暖。”
但是,在光鮮的外表下,分配到個人的工作,能否和自身的興趣目标、職業規劃相匹配,這是要打個問号的。
劉錫一直想往産品經理方向發展,進入公司後卻被分配在運營崗,這為他後面的離職埋下了伏筆。
“本來想在運營崗進行系統性的學習,積累經驗,後面轉跳産品崗。可受限于業務發展階段和領導層思路,整個部門運轉不成體系,能學習的東西非常有限。在運營崗的那幾個月,我一直做着重複性的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幾次争取,也沒有接觸到核心項目,領導也不同意我轉崗,整個人覺得非常消磨。”
大概待了半年,劉錫就動了辭職的念頭。後來其他企業伸出了産品崗的橄榄枝,盡管各方面看起來不如第一家,他還是潇灑地走了。
離職前做了什麼準備:
當時想跳去什麼樣的公司并沒有思考地特别成熟,隻是想快速提升,學到東西。
到新公司後的感受:
我覺得我還是比較幸運吧,新東家也是不錯的大互聯網公司——全新的領域,全新的環境,很多東西需要重新開始。
然後就會發現,在第一家公司遇到的問題,在第二家公司還會遇到,表現可能不同,但是實質其實一樣。很多困難需要克服,然而克服這種困難,必定需要時間的打磨,反反複複遇到些事情,在具體的事情中成長。因為一個人的成長,往往不隻是做好手頭的具體工作那麼簡單,内心的成熟更為重要。畢竟,人情練達即文章。
給想離職的新人一點建議:
我的個人意見是第一份工作,還是盡量做得久一點。能忍受逆境,不也是人生必備的技能麼?當然在這期間不要忘記自己的目标,做必須要做且能做精的事,比如鍛煉身體,比如認認真真學習一下office。
還有一點是我的切身感受,從進入職場的那天起,我會發現自己老得非常非常快,這時候你就會覺得能得到晉升比做什麼具體工作重要得多。如果積累了一些之後發現就算是跳槽,也沒辦法得到晉升,那這個槽不如不跳。
“待多久都沒區别,那幹嘛不現在走?”
@張涵,北京,原互聯網運營,現BAT數據分析
為什麼想離職:
死黨涵哥,畢業後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巨頭的運營部門工作。年初剛升了職,月薪18k,感覺風光無限前途無量,居然冷不丁地離職了。
“動了離職念頭的起因确實是工資,倒不是絕對值少,主要是當時同批進來的校招生裡面,我工資是少數幾個比較低的,同伴之間的工作實力後來大家也都有數,有些人不怎麼幹活卻可以一直拿着比你高得多的工資,自然加劇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不過後來對自己的需求重新思考了一下,理清了優先級,現階段錢不是最重要的,前面這三年主要是打基礎學東西。”
抱着學習的心态,涵哥在公司呆了近一年半。直到後來組織架構調整,分到了技術支持小組,這原本與他的規劃方向更一緻了,卻反而更加堅定了他要離職的決心。
“我看不到在這裡呆下去的發展空間了。待一年,跟待半年,跟現在走,并沒有區别,那為什麼還要留在這裡。”
涵哥所理解的發展空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晉升空間,另一部分是學習空間。
“晉升空間:公司管理層信仰産品驅動,不是數據驅動,沒有團隊支持到數據分析。我一個人,工作經驗也不足,不大可能搭建起整個團隊。接下來這一年,靠我自學,單槍匹馬,難有質上的産出。沒有産出哪來的晉升空間。
學習空間:剛進來的時候,公司還在創業階段,各個闆塊都能接觸到,雖然不深,但這一年多,我基本能了解到整個業務的運營邏輯。在此之後,我定崗了,确定了細分闆塊,卻發現這個闆塊的聯動基礎和學習資源幾乎為0。就跟建房子一樣,我不僅要學會怎麼搭房子,還要學會怎麼做鋼筋、造水泥。剛開始還以為這是機會和挑戰。努力了半年,卻發現,靠自己一個人掙紮做着不受關注的基礎系統,是多麼無望的事。”
離職前做了什麼準備:
我比較清楚自己想從事的方向,離職前半年,就提前開始自學和梳理過往項目。找工作的時候充分利用了同學朋友的内推資源,整個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
到了新公司的感受:
到新公司才兩個月不到,還在蜜月期。各方面覺得還可以,平台成熟完善、圈子大,學習資源充足;食堂好吃,員工福利完善。
當然,也有不适應的地方,到了新的環境,原先積累的人脈資源都歸零,一切都得重新開始,我花了兩周的時間,部門的人還沒認識全,接下來還要磨合工作溝通方式。
給想離職的新人一點建議:(建議談不上,可以分享兩點自己的感受)
- 想明白你想要什麼,優先級是什麼?要錢還是發展空間;
- 平台和圈子很重要。
創業公司優點在空間大,剛畢業的新人有機會承擔重任。而到了一定階段,就會遇到瓶頸,有些事情得見識過,才有概念。
我來到新公司後,最大的感觸就是,還好跳了,數據底層系統,不傾盡集團之力,我就算用10年都搭不起來。而為什麼圈子很重要,到新公司後,有人和我做着一樣的事,他們比我高效比我牛逼,我可以跟他們溝通交流,讀萬卷書不如高人指路。在之前的公司,沒有這樣的團隊,圈子也很小。這樣成長的速度太有限了。
三位小夥伴,以清晰的思考和果斷的執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或許難免會有落差,我卻相信,任何經過思考的選擇,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工作後,誰沒動過離職念頭。關鍵是,動了念頭之後呢?慎重的思考和果斷的執行才是分割線。
你呢,什麼情況下會選擇離職?
作者:木糖,公衆号:90後運營圈。
本文由 @木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