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120個文言實詞小故事及翻譯

120個文言實詞小故事及翻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5 07:35:41

【中學語文課推薦】


高中生要求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全囊括進去了。高三學生記住了這些故事,也就知道了這些實詞的用法,這個寫故事的人,太有才了!


120個文言實詞小故事及翻譯(120個文言實詞小故事全文翻譯)1

2019年10月1日攝

1愛

l楚人愛(寵愛)其子,雖愛(吝惜)錢财,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愛(喜愛)菊,衆人愛(愛慕)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愛(隐藏)而不見。

有個楚人寵愛自己的兒子,即使他吝惜錢财,對于自己兒子的要求也沒有不答應的。他的兒子長大成人,有陶淵明的風範,隻喜愛菊花,大家都愛慕他的高潔,稱贊他。和他相約在茶亭見面,他隐藏着沒有出現。


2安

戰國間,諸侯欲覓安(安全)閑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與鄰國相安(安撫),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安穩)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養),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安置)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裡)在哉?

戰國時期,諸侯想要尋找安全閑适的地方,來獲得旦夕之間的安逸,他們常常與鄰國相互安撫,認為沒有禍患。這些國家不時有賊寇盜賊侵犯,但他們能夠像泰山一樣安穩,他們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給養,于是去險要的偏遠之地去安置軍隊,失敗了。逝去的東西就像這一樣,現如今又在哪裡呢?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動)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披在身上)發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澤畔。雖大雪被(覆蓋)衣,身被(遭受)十餘創,尤不為苦也。

屈原忠誠卻被人诽謗,已經被罷黜,他的思想既憂愁又幽深。他披散着頭發,穿着皮衣在江邊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蓋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餘處創傷,他也不覺得凄苦。


4倍

蘇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離)節義。鄉情于遊子過百倍(倍數)。十年間,每逢佳節,猶倍(加倍 )思親。

蘇武被困在匈奴,不違背自己的氣節道義。思念之情和遊子相比,還要超過百倍,十年間,每遇到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5本

柳宗元本(本來)求宦達,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後人将其所述輯成多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即今日所見本(版本),以本(推究)其當日心境。

柳宗元本來追求飛黃騰達,但被貶到柳州,親近自然,種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獲;後人将他的言論編輯成許多冊書,就是今天所見的版本,來推究他當日的心境。


6鄙

晉之鄙(邊疆)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其求諒。”居久,則鄙(輕視)秦人曰:“秦人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淺陋無知)人。”

譯:晉國的邊疆有兩個人,來到秦地就說:“我們是淺陋粗俗的人,希望求得他們的諒解。”居住久了,就輕視秦人說:“秦人也不過如此,都像蠻夷一般淺陋粗俗罷了。”


7兵

陳涉初起之時,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 兵(兵器),以疲憊之兵(軍隊),遂滅秦。得天下後,其幼時之友觸其顔面,左右欲兵(傷害)其友,勿勸。

陳涉剛開始起兵時,用兵之道比不上秦國的謀士,但能削樹木為兵器,率領疲憊的軍隊,于是滅了秦國。等他得到天下之後,他小時候的朋友觸犯了他的顔面,左右随從想要傷害他的朋友,他也不勸阻。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擔心)之,求扁鵲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髒,遂死。後人以為此事非大臣之過也,乃桓公之病〔 缺點)。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責備)。

齊桓公身體有疾病,身邊的人都擔心他,他們請求扁鵲醫治,然而齊桓公不接受治療,疾病進入他的内髒,于是他死了。後人認為這件事不是大臣的過錯,而是齊桓公的缺點。現在的人們常常用這件事來相互辱罵責備。


9察

郡守察(觀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潔淨的樣子),乃衆人之範,于是令其郡守察(推舉)孝廉,足見帝之察(明智)。

郡守觀察李密孝順的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身邊的人認為沒有能夠完全地了解這件事,但皇帝認為李密品德潔白,是衆人的典範,于是命令郡守推薦李密做孝廉,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皇帝的明智。


10朝

鄒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齊王。齊王納其谏。其後,齊國日盛,弱國來朝(朝見),經數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曆朝(朝代)謀臣所景仰。

鄒忌第二天早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在朝廷勸谏齊王。齊王接納了他的進谏。這以後,齊國日益強盛,弱小的國家前來拜見,經過數年之後。鄒忌聞名天下,被曆朝謀臣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指與自己相隔兩代的親屬)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經)齊議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層”)雲,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

愚公自從曾祖起居住在太行、王屋山下。因為太行、王屋二山阻隔,進出不便,愚公全家曾經一起讨論移山。于是率領妻子兒女移山,度過了幾個春秋,山沒有減少,愚公的鄰居智叟望着山上層層的雲嘲笑愚公。愚公笑着說:“你怎麼竟然不如孩子呢?世世代代移山,一定會有結束的日子。”


12乘

陶淵明手握《左傳》,乘(登)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同‘趁’趁着)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順應)化以歸盡。

陶淵明手拿着《左傳》,登上那垮塌的土牆,讀到“魯莊公和曹刿乘坐同一輛車”這句話,感慨古代帝王即使憑借有利形勢趁着便利,最終也滅亡了,一下子生出了回家的心思,一路冒着風雪,回到家,心才平定下來,就待在家裡順應自然直到生命終結。


13誠

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誠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誠(确實)無意,乃遣從者懷璧于趙,後秦誠(果真)如此。

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秦國,這足以看出趙國的誠意,然而秦王假裝召見有關官員查看地圖指着從這裡開始的十五座城給趙國,相如考慮到秦王确實沒有給趙國土地的意思,于是就派遣随從帶着和氏璧回到趙國,後來秦國果真是這樣。


14除

荊轲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轲始不願,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除掉)其東屋之除(台階)塵,引荊轲之車,荊轲感之應允,與太子歸。太子除(授予官職)其官職,令其刺秦王。荊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荊轲憑借義氣聞名天下,燕太子派人召喚他,荊轲起初并不願意,太子用誠心來對待他,三次探訪他的住處,親自除掉了他東屋台階上的塵土,引導荊轲上車,荊轲被他感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和太子一同回來。太子授予他官職,命令他刺殺秦王。荊轲說:“除非我死去,不然一定完成事情”


15辭

屈原德高,作《楚辭(古代的一種文體)》,其辭(文辭)美,子蘭欲以叛國之辭(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辭(推辭),何懼之有?”後為楚王所逐,辭(辭别)親戚,見放楚之汨羅。

屈原道德高尚,曾寫作了《楚辭》一書,這本書言辭很優美,子蘭想用他叛國作為借口殺害屈原。屈原說:“我死都不害怕,還有什麼好怕的?”後來屈原被楚王放逐,屈原辭别了親朋好友,被放逐到楚國的汨羅。


16從

樊哙從(參加)軍,從(跟随)劉邦征伐。後項羽設宴于鴻門,欲殺劉邦,張良見勢急,至軍門見樊哙,樊哙從(聽從)良計,斥項王。項王不識此人,問所從(由,自)來,欲殺之,樊哙不顧。項王感其勇猛,命其從(挨着)良坐。

譯文:樊哙參軍,跟從劉邦征戰。後來項羽在鴻門設宴,想要殺掉劉邦,張良見情勢緊急,到軍門與樊哙見面,樊哙聽從張良的計策,呵斥項王。項王不認識這個人,問他從哪裡來,想要殺了他,樊哙根本不看他。項王感慨他勇猛,命令他挨着張良坐下。


17殆

歸有光家遭火,勢急殆(危險),物件殆(接近)盡,唯餘項脊軒。歸有光以為殆(大概)有神助,後重修之。

歸有光家遭遇火災,情勢緊急危險,物件幾乎都燒盡了,隻剩下了項脊軒。歸有光認為大概是有神明幫助,之後重新修建了它。


18當

李斯為秦相,當(掌握)政。當(在)是時,敵虎視秦,李斯令将當(把守)關隘,敵臨,守将退之,按律當(判決)死。李斯念其功,以功當(相抵)澤,于其當(将)死之際活之,後令其當(任)出使之職,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當(恰當)。吾定效力,不負君望!”

李斯擔任秦國宰相,掌管朝政。在這個時候,敵人對秦國虎視眈眈。李斯讓将士把守住關隘,敵人來臨,守關的将士撤退,按照律法應當處以死刑。李斯顧念他的功績,用功績來抵恩惠,于是在他快要死的時候使他活了下來,後來令他擔任出使之職,守将哭着說:這件事,讓我來做本來就很恰當,我必定效力,不辜負您的期望。


19道

蘇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間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論秦國與六國之事,隐士舉兵家之道(主張),以為六國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國,蘇洵不以為然。二者言辭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談論)此事:孰聞道(道理)多也?

蘇洵想要前往京城,取道泰山間的小路。遇到有隐士在道路間行走,兩人在茶亭休息,談論秦國與六國的事情,隐士列舉了兵家的主張,認為六國用兵的方法不如秦國,蘇洵不這樣認為。兩個人言辭激烈,沒有停止。人們都說這件事:誰聽聞的道理多呢?


20得

臨川人張奇遊學得(獲得)一書,乃安石所著。曰:“吾得(應該)珍寶事之”,後讀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 以為安石所言得(得當)之。

臨州人張奇外出求學時得到一本書,是王安石所寫的。他說:“我應該要像對待奇珍異寶一樣對待它”,張奇讀了這本書後,心情非常愉快很滿足,他很有心得,認為王安石說的很得當。


21度

宋妻往市買鞋,途遇小澗,一躍度(越過)之。至市方憶忘度(尺碼),徘徊幾度(次)欲反.度(考慮)之再三,則度(估計)其夫腳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見妻空反,以為玩樂無度(限度),責其不知以腳度(衡量)鞋之大小。後人度(創作)曲詞諷之,以為其家如國,無法度(法度),豈不謬哉?

宋人的妻子去市場上買鞋,途中遇到一個小澗,一跳渡過了它。她到了集市上才想起來沒有帶度尺,徘徊幾次想要返回,再三斟酌,推測她丈夫腳的大小,沒有成功,返回了家,她的丈夫見妻子空着手返回家,以為她玩樂沒有限度,責怪她不知道用腳測量鞋的大小。後人創作了曲詞諷刺這件事,認為宋人的家像國一樣,沒有法度,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22非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間論陳涉滅秦,老者曰:陳涉非(沒)有兵家之能而滅秦。少者非(反對)之,曰:此言非(錯誤)也,陳涉勝于民心也。

唐朝有兩個人,一老一小,吃飯間讨論陳涉滅秦 的事情。老人說:“陳涉沒有用兵的能耐卻能滅了秦國。年輕人反對老人的說法,說‘這麼說不對’ ,陳涉的勝利在于得到民心。


23複

天啟年間,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觀園,其中亭台樓閣。池水逶迤,水複(重疊,繁複)蕩漾,成名擲一石子,波浪頓生,頃之,又複(恢複)如初。前行,一老人見之,問其話,成名不敢出言以複(答複),後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與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試令之與雞鬥,無不勝者。兩人喜,相約明日複(再)往。

天啟年間,皇上喜歡蟋蟀,江南的成名尋找蟋蟀,到了一個大觀園,其中亭台樓閣,池水逶迤蕩漾。成名扔了一個小石子,波浪立馬産生,不一會又恢複成原來的樣子。向前行走,一個老人看見他,問他話,成名不作回答,後來老人自己說,因為找蟋蟀到了這個地方。成名于是和他說話,希望能夠共同前往尋找蟋蟀。他們一起找到一隻蟋蟀,成名因為它小,認為它不好,試圖讓它和雞搏鬥,沒有不成功的。兩人十分高興,相約明日再次前往。


24負

趙國得和氏璧,秦王聞之,負(倚仗)強以城十五求之。趙國之臣紛議,蔺相如以為必許之.以負(使……承擔)秦曲。趙王召相如負(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臨行曰:“必不負(辜負)趙。”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負(背棄)約,令從懷璧歸趙。後人評曰:秦王有婦人之仁,若執意求之,則勝負(失敗)不易量。

趙國得到和氏璧,秦王聽說了這件事,倚仗國家強大,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趙國的大臣議論紛紛,蔺相如認為一定要答應他,來使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诏令蔺相如帶着和氏璧前往。蔺相如臨走時說。“一定不會辜負趙國”。到達秦國,秦王不理睬他,蔺相如知道秦王會背棄約定,讓侍從帶着和氏壁回到趙國。後人評論說:“秦王有婦人之仁,如果執意求取和氏壁,則勝利或失敗不易衡量。”


25蓋

姚鼐遊泰山,路有樹,枝枝相覆蓋(遮蓋),其葉如蓋(傘)。登之愈難,憶項羽氣蓋(超過)世,又登之。見一古物,其文如新無損,蓋(大概)古人遺之。

姚鼐遊覽泰山,見路邊有樹,枝葉相互遮蓋,它的枝葉像傘一樣。姚鼐向上攀登更加困難,想到項羽氣勢超過世人,繼續攀登。看到一個古物,它上面的文字像新的一樣沒有缺損,大概是古人留下來的。


26故

項伯與張良有故(交情),遇項王欲殺劉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見,問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聞。良聽之,急以告。邦故(仍舊)嫌良告之遲,良細述原委,劉邦顔色少解。

項伯和張良有交情,遇到項王想要殺劉邦,所以前去告訴張良。張良剛見到他,問他:“你為什麼來到這裡?”項伯詳細地告訴他自己聽到的消息。張良聽到後,急忙上報。劉邦仍舊嫌張良禀告得遲,張良詳細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劉邦臉色稍稍緩解。


27顧

劉備欲振漢室,招賢才,三顧(拜訪)孔明之廬。初始,其見遠地有一草廬,以為孔明之廬,叩門問之,僮仆曰非也。劉備疑孔明之計,臨行顧(回頭看)之,後顧(還)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見。孔明因顧(關心)其家人,則曰:“顧(不過)吾念之,家人無以為托。” 劉備令從安之,孔明方許。

劉備想要振興漢朝,招攬賢才,三次拜訪孔明的草廬。剛開始,他看見遠處有一個草廬,以為是孔明的草廬,敲門詢問,門童說不是。劉備懷疑這是孔明的計策,臨走又回頭看草廬,然後返回,再次請求他。這樣多次,才見到孔明。孔明因為關心自己家人,就說:“不過我顧念一件事,我的家人沒有地方可以托付。”劉備命令随從安頓他們,孔明這才答應。


28固

齊據險地之固(堅固),敵攻,将欲戰。齊将田忌固(堅決)止之。以敵将屢有建樹,有自滿之心,日益驕固(固執)。田忌故固(堅守)壁不戰,方勝之。史論:齊固(本來)有勝之勢,且田忌有謀略,豈不勝哉?

齊國倚仗險要地勢的堅固,敵人進攻,将士想要作戰。齊國将領田忌堅決地制止他們。田忌認為敵國将領多次立功,有自負的心理,敵國将領一天比一天驕傲固執。田忌因此堅守城池不作戰,才戰勝了敵國。曆史記載:齊國本來有勝利的形勢,而且田忌有謀略,難道會不勝利嗎?


29歸

曹操進犯孫吳,而此時大小喬來歸(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呂蒙既歸(回來),使江東之屬歸(歸附)之,孫權兵強馬壯,曰:“吾納賢進士,必勝之。”

曹操進攻吳國,然而這時大喬小喬剛出嫁,周瑜雄姿英發,并且呂蒙已經返回,使屬于江東的地方歸附他,孫權兵強馬壯,說:“我招納賢者,一定能夠勝利。”


30國

蘇轼左遷于杭州,去國(國都)懷鄉,然其生性豁達,未幾,自謂此為樂國(地方)。築堤浚池,于國(國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國(國事),亦足盡心耳也矣。

蘇轼被貶到杭州,離開京城懷念家鄉,但是他生性豁達,不久,他自認為這是一個快樂的地方。他修築堤壩疏通河道,對國家對百姓都有很大的益處,他對于國事來說,也算是盡心盡力了。


注:文章轉自:語文閱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