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他不擅長中文

他不擅長中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7 02:13:13

“政府文件的中文行文‘好有問題’‘又長又谮(啰嗦)’。”據香港“大公網”報道,在之前進行的立法會答問會上,議員陳健波批評政府官員中文水平低。對此,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語文能力“是政府的弱點”,建議日後或把“學習中文”放入公務員學院的課程中。

香港人講什麼話?“兩文三語”是官方的說法,即用中文與英文書寫,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作為口語。但在現實中,卻有一些變化。

見字如心。中國香港人用哪種語言,真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一句“國際化大都市”就能随意帶過的。

他不擅長中文(以不擅長中文為驕傲)1

一、

如今是香港法定語文的中文,有過一段崎岖的經曆。

1963年,錢穆先生倡辦了香港中文大學。建校初期,他堅持用中文授課、由華人任校長,“(我)所争乃原則性者,他日物色校長人選,餘決不參一議。”當時港英當局派來商議的英國人富爾敦稱其為“君心如石,不可轉也。”

錢穆先生所期待的,是自此中文在港不再受到輕視。香港中學分為英文授課中學和中文授課中學,那個時代,中文授課中學的畢業生沒機會考取全英文授課的香港大學。

這是港英當局長期采取“重英輕中”策略的縮影。盡管彼時的香港華人占絕大多數,但當局的報告和通告都由英文書寫,一切法律文書隻有以英文書寫才具合法效力。如果華人想要進入醫生、律師、教師等專業領域或者進入政府工作,那首要條件就是精通英文。

“英國人管治時,永遠是高高在上的樣子,歧視中國人。”港中大畢業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楊耀忠說,華人升職永遠比英國人慢,不講英語就根本不會睬你。

直到1970年9月,在強大的社會壓力和民意基礎面前,港英當局宣布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問題研究委員會”。4年後,當局修改《法定語文條例》,中文正式成為法定語文。盡管如此,但“重英輕中”現象仍然存在。那時無論是報考大學還是謀求社會公職,隻需英文成績合格,直到1978年底,當局才改為中英文須同時合格。

等到1997年回歸後,按照基本法第九條規定:“香港特别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言。”

這句話中有着精确且巧妙的邏輯關系:中文和英文都是法定正式語言,但中文擁有優先級;“可使用英文”的潛台詞就是,也可以不使用英文。從理論上說,這确立了中文在香港的高階地位。

他不擅長中文(以不擅長中文為驕傲)2

二、

那麼,現實中是什麼樣呢?

在政府網站“香港概覽”中提到,按慣用交談語言劃分的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港人)中使用中國語言(廣東話、普通話及其他中國方言)的占93.9%,英語隻占4.3%。但同時又提到,在政府部門以及法律界、專業人士和商界之中,英文是廣泛采用的語文。

看起來是不是挺矛盾的?

150多年的殖民統治加上當時港英當局的“重英輕中”策略,使英文異化為香港社會的所謂“高階”語言。上至官方政策文件,下至工作交流或是遞交證明,甚至是大商場的收銀條,往往用的都是英文。而在不少專業界别中,比如金融、法律、商業、醫療等高薪領域,英文占了主導地位。

“課程改革之前,中文科還保留一些傳統的古文。”香港教育大學榮休教授鄭燕祥對中文地位有過解釋,學古文不是為了寫古文,而是要學生去學氣節、為人、愛國。不過,古文在教育改革後被删減,留下了個近似“語言科”的中文科,“好像學英文那樣學”。

再回到文首陳健波議員的提問。之後他向媒體解釋,之所以要提出“有人中文水平低”,就是希望能讓中文得到更多重視及應用,“香港多數普通市民慣用中文,但一些文件或者指引都以英文為主。即便是中文,也是用英文‘夾硬’翻成中文。”

香港回歸已經23年,官方文件還是“慣用英語”,而在中文行文依然“好有問題”,這恐怕要引起香港社會的思考。不僅如此,語言問題一次次被卷入政治風波,且不說中文與英文間,學校用普通話還是用粵語教學也成了問題。

為此,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還做過解釋,“我們長遠的目标是要看中文教學是否可以用普通話來進行。語言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都用粵語學中文,将來是會和其他大部分人越走越遠,還是最終走到一起?我作為教育局局長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重一門語言而輕另一門語言,社會在不同語言間中漂流,憑各自立場尋找落腳點——這顯然不是實行“兩文三語”的“中英并重、中英皆擅”的初衷,更不該是語言政策希望達到的效果。

他不擅長中文(以不擅長中文為驕傲)3

三、

今年4月起,香港紀律部隊開始使用中式步操。這當然不是中式比英式好看這麼簡單。香港已回歸祖國23年,但過去警務處、懲教署、海關、消防處、入境處等五大紀律部隊人員一直沿用回歸前的英式步操。社會各界對此一直存在着争議,坊間要求紀律部隊步操去“殖民化”的呼聲近兩年更加高漲。

同樣的,用哪種語言也不是一件小事。

語言到底是什麼?它不止于漢字筆畫與英文字母的區别,是思想的載體,關乎理念,關乎價值取向。本身就附加着太多意識形态和民族文化的内容。在一座城市選擇哪種語言,不僅隻是一種語言文字的地位問題,更代表市民心中對國家和民族身份的認同與理解。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被“異化”的英語成為一些人反中亂港的“工具”。2016年10月12日,梁頌恒、遊蕙祯在立法會宣誓時誓詞中還故意用英語将中國讀成“支那”,遊蕙祯還在用英文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故意将之讀成了髒話。事後,他們二人隻以自己英文發音不準來搪塞。當然,這二人最終均被褫奪立法會議席。

如今,随着香港國安法的落地實施以及完善選舉制度措施逐步實施,香港社會迎來的新的時代。

“香港未來要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注意,不隻是立足‘本島’了。”鄭燕祥教授說,香港不能再抗拒融合,“以往的香港社會隻識英文就夠,中文都要裝不懂,表示自己是純英文教育、留學回來。現在不是了,要掌握普通話,掌握中文,又要能接軌國際。”

“英文和中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語言,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學好中文乃至普通話都尤為重要。”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說,“如果現在還有人以不擅長中文為驕傲,那必然會被曆史淘汰。”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來源:作者:若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