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15:22:55
引言

“……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李白詩中描繪的形象,大概便是所有人心中最初的俠客夢了吧:動作利落而飒爽,孤身一人行走于江湖,行事乖張卻維護心中的道義。

拂衣而去的俠客,如此幹淨利落的動作似乎與我們印象中,寬袖大袍的傳統文人不太一樣。居于中原地帶禮治嚴謹的漢民族,深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禮、儒家等禮治思想影響,注重禮節、禮法,無論是冕服、深衣、袍服,其樣式都是寬松肥大的。而俠客衣着簡短緊身,則與胡服樣式更為相似。

胡服即少數民族服飾,它傳入中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年代與事件大概就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1

圖丨趙武靈王

少數民族的服飾對隋唐以後的中古常服産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夢溪筆談》卷一記載:

“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

趙武靈王首先對傳統服飾的權威發起挑戰,而後北魏鮮卑族的服飾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古常服飾的形成。二者看似時間相去甚遠,但若是沒有前者的開拓,後者則不會為衆人接受得如此順利,乃至後來唐朝中原俠客裝束成為衆人仰慕歌頌的存在。

一、傳統服飾的第一次變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商周時期的服飾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一般為分為兩種配套穿搭,一種是襦、褲、深衣與下裳,另一種是上衣、下賞相配。

衣穿于襦、褲、深衣之外。“深衣”因“被體深邃”而得名,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新型連體服飾,又稱長衣、麻衣、中衣。樣式是連體的長衣服,把衣、裳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連在一起包住身體。如此穿着雖然從審美角度來看十分美觀,但如此配套的繁雜穿戴可想而知極其不便且束縛行動,更不用說行軍打仗了。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2

圖丨深衣

戰國時期,趙國位處中原,時常受到以東胡、林胡為首的遊牧民族騎兵騷擾,相鄰的齊、秦諸國也頻頻侵犯邊界,處境十分窘迫。同時,中原地區以農耕與種植為生活基礎,百姓穿着大袖長袍耕地勞作也十分不便。改革服飾加強軍備迫在眉睫,于是,趙武靈王的變革開始了。

與中原地區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西北的林胡和正北的東胡、婁煩“三胡”。他們身為遊牧民族,平日裡騎馬射箭乃是常有的事,因此他們多衣着簡潔、便利。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褲,腰系皮帶,腳上則穿着便捷的長靴。

服裝的方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或是決定了戰争的方式。中原各諸侯國的軍隊雖氣勢宏大,但行動遲緩、靈活性低,不适合在複雜的地形條件下作戰。反觀遊牧民族的騎兵,機動靈活,特别适合長距離地突襲,以及在極其複雜的地形下快速作戰。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3

圖丨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從小耳濡目染北方遊牧民族的騎馬射箭,在他的心目中就逐漸形成了一幅"胡服騎射"的藍圖。于是他立場堅定地批判傳統習俗和民族偏見,積極向遊牧民族學習改穿胡服、采用騎兵作戰,并力排衆議,大肆推廣,以使趙國在軍事上迅速強盛。

但由于服裝規制是祖宗留下來的傳統,中原民族向來崇拜祖先沿襲舊制,趙武靈王此番作出改變的阻力定然是巨大的。

公元前 307 年的某一天,趙武靈王于國都邯鄲,從朝見群臣開始,實施了他變革的第一步。他沒有穿戴往日的寬衣大袖的袍服,而是換上一身窄袖窄衣的胡服出現在大殿之上,衆臣子皆嘩然。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4

圖丨胡服騎射

之後,決心推行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希望身為朝廷重臣且為其親叔叔的趙成能首先支持其這一改革的推行,但事與願違。為表反對之心,公子成于趙武靈王頒布“胡服騎射”令法的第二天便稱病不朝,以實際行動抵制改革。

然而,《尚書》有雲: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戎”即兵事,意在開疆拓土,守衛國家。趙武靈王深知自己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非議與阻攔甚至天下人的恥笑,但為保衛國土乃至拓展疆域,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還是進行了下去。

這次改革的主要變化是廢除下裳,改為有檔的長褲;廢除履舄,改穿長筒的皮靴。相應地,上衣改變為緊身左衽的短袍。而中原傳統慣用的絲綢、葛布、麻布等材質逐漸,被毛氈制品、皮革等所代替。此時的衣着已經初現俠客裝扮的雛形。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5

圖丨實力強大的趙國

二、鮮卑族服裝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後與中原服飾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之後,鮮卑族服服裝款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北魏後期,其穿着借鑒了漢民族服飾中寬袖等元素,同時也産生了很多新的服飾部件。

早期的鮮卑族以帽為主要的頭部衣着,因其居住地北方溫度低風沙大,無論男女都習慣帶帽。且帽多以暖帽為主,常見的暖帽有風帽、突騎帽、鮮卑帽、合歡帽等等。而至北魏後期,帽則改為冠與巾,原因一是收到了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二是随着生活區域南移而不再那麼需要保暖防寒。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6

圖丨磚刻上的胡服

北魏早期人們常穿小袖袍。這是一種交領袍,款式有左右衽和對襟,袍子的袖長大約到手腕左右,與漢服不同的地方是其袖口要小些。鮮卑族男女都穿着這種服裝,區别在于男性下身穿小口挎來與之搭配,女性下身則穿及地長裙。這種小袖袍服飾在《梁書》中也有所記載。

北魏後期常着褶衣,即交領,左右衽或對襟、袖子寬大,長度一般及臀下,腰部束帶。這種服飾一般與大口褲搭配,北魏後期男女都有穿着這種服飾。

其中最具特色的穿着則是半袖。半袖。顧名思義就是長度較普通衣物袖子要短的上衣。其袖口一般隻到手肘,袖子長度也隻是普通袖子的一半。

《晉書·五行志》中就記載魏明帝面見朝臣時便穿過半袖服,且還帶上了女子的秀帽。而當時,其臣子的反應大概也是傳統文人的态度了:直接直言上谏,質問皇帝穿的是什麼奇裝異服。可見,至魏明帝,雖朝堂之上對少數民族服飾的異議仍然存在,但上至王侯貴族,穿半袖等衣物的行為也已經存在了。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7

圖丨北魏孝文帝

三、從胡服傳入至初唐俠客的飄逸風姿

唐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俠客形象分為兩類。一類是遊離于市井闾裡鬥雞逐獵、任氣殺人、放蕩嗜酒的遊俠。主要是指權貴俠少、富家豪俠子弟以及禁軍俠少和市井俠少,他們放蕩輕狂,遊離于市井,主要活動于都市中青樓酒家和鬥雞狩獵場所。

五陵俠少聲色犬馬,寄身酒肆青樓,縱橫恣意的生活方式讓文人傾倒。同時,他們身上洋溢着一種豐滿的想象力、具有青春的張力與熱情。即使是享樂、頹廢、憂郁、悲傷卻也仍然閃爍着朝氣與自由。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8

圖丨電影中邊陲的俠客

他們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一批人,表現在穿着方面的,便是不拘泥于傳統。俠客少年們受到新穎便捷的以胡服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服飾吸引。于是在市井小巷酒肆街頭遊戲的俠少們,身形利落,行蹤敏捷,沒有繁重的禮制束縛,已初見大唐之開放的風采。

另一類俠客則出沒于邊陲,他們解救邊界處于憂患的難民,效死沙場,是孤身遊俠的形象,頗像是王家衛東邪西毒電影中俠客的縮影。

與狂放不羁、自由無束的市井俠少不同,邊陲遊俠成熟穩重,以國事為重,濟時救民,深受人們的愛戴。他們本就紮根于邊境交界之處,穿着則更為随意,同時結合邊境的地理氣候條件,胡服也更為方便舒适。

結語

趙武靈王的服裝改革不但改變了趙國的社會風俗,而且影響到中原地區的其他國家。至秦漢時期,其服裝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因素的存在。但受固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直至漢代許多社會上層人物都仍保持寬襦大裳的服裝樣式,隻是軍人及勞動人民改穿短衣。

北魏孝文帝與趙武靈王不同,他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法令與政策可以使自己的民族融入中原地區的漢族。與此同時将少數民族服飾結合漢族服飾進行改變隻是他決策中的一部分。

唐朝時東西方交流的典型事例(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9

但兩人所做的改革本質上都是符合時宜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文化,為它添加了色彩絢麗的多元因素。

至唐代,開放多元的文化氛圍逐漸形成,以俠客為代表的或貴族或平民子弟都慢慢放下了偏見。而胡服元素的融合與借鑒也必然為傳統服飾注入新的血液與活力。

參考文獻:

《魏書》

《戰國策》

《晉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