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劍
在吳越青銅劍中,最為人們矚目的,便是吳王劍和越王劍。吳王夫差劍,通長58公分,前鋒内斂,兩叢有血槽,劍身中脊和刀緣明顯,近格處有鑄銘:“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劍格裝飾有獸面紋,綠松石鑲嵌,微有脫落。莖有雙箍。出上于湖北江陵的越土勾踐劍,通長56公分,前鋒内斂,成兩度弧曲姿态,兩叢有血槽,劍身布滿菱形暗花紋,近格處有鳥篆鑄銘文:“越土塢淺(勾踐)自作用(劍)”,劍格兩面用藍色玻璃、綠松石鑲嵌,莖有雙箍,劍首端部裝飾以極窄的同心圓圈。此劍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鋒刀依然銳利,可以輕易剁切銅鉛、紙張。這兩柄青銅劍形制相似,代表了吳越地區青銅劍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稱國寶。
那麼,如此精美鋒利的劍是如何鑄造的呢?
古代有6種冶銅工匠,分别是築、冶、凫、栗、段、桃。築,制削刀;冶,制箭镞、戈、戟;凫,鑄鐘;栗,制量器;段,制器(泛指農具);桃,鑄劍。将鑄劍專列為一門工種,可見其重要性,這是與當時中原銅劍的興盛密切相關的。那麼,鑄劍術的基本情況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程序和工藝?在戰國時期,中原鑄劍術取得了什麼突出成就?
大冶鑄金、巧奪神工制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體上有5道工序。
(1)制範。即制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範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幹,再加修正,質地似陶,故稱泥範或陶範。制範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是否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于制範是否精細。制範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銘文,都必須預先在劍範的内壁上刻镂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即是範型。
(2)調劑。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
成書于春秋戰國之交的《考工記》,出現了世界上最早關于青銅合,金配比的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刀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消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隧之齊。”此處的“金”即為青銅或純銅。表明占人經過鑄造實踐,最遲在春秋時期,工匠己能根據青銅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選用不同的銅、錫配比,使青銅器物的性能達到相應的使用要求。但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淨的原材料,又無精确的測試手段,因而不同匠師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會不盡相同,所以有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所有的鑄劍大師都知道,10%的含錫量是一個分界線,超過與否,難度是天壤之别。經測算,出土越王劍的含錫量高達17%~19%,這是青銅劍制作工藝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古人是怎麼做到的,至今無人能破解。
(3)熔煉。原料調配停當後,将之裝入坩埚熔煉。熔煉的目的是将銅、錫、鉛等原料熔為一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去除附着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産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産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顔色的煙氣。
"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
"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溫度再升高,銅全部熔化,銅量大于錫量,因此隻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淨,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大多汽化蒸發,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然後"可鑄也"。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後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于此。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栗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重複煎煉。
(4)澆鑄。将熔煉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範,待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型了。
(5)鑄後加工。範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粗糙,故卸去鑄範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镂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镂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将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砺開刃。
戰國相劍術士曾說: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韌)也,黃白雜則堅且,良劍也。這種精良之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複合劍。戰國時期,銅劍應用臻于極盛。在此背景下,鑄劍術不斷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科學先進的工藝,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鑄造複合劍的技術最為突出。
所謂複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别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采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采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别鋒利。因而這種劍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别。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複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範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于另一範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從冶金史研究者檢測的一些複合劍實物得知,其劍脊的含銅量要高于一般銅劍。含錫量則低于一般銅劍;刃部的情況相反,含銅量低于一般銅劍,含錫量高于一般銅劍。如果單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制作整劍,勢必過于柔軟或過于剛脆,但以之分别制作劍脊和劍刃,就獲得了超過一般銅劍的更為優秀的性能。這是創造性地運用青銅合金成分配比規律的高超工藝,體現了古代匠師對銅劍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達到了極高水平。
複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劍脊和劍刃判然異色,故有人稱之為"兩色劍"。由于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來源:東方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