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内蒙古擁有悠久的曆史民俗文化

内蒙古擁有悠久的曆史民俗文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6 01:42:53

内蒙古文化地理 曆史

曆史上大多數時期,内蒙古中西部尤其是河套地區處于南部古中國農業文明和北方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突厥以及蒙古遊牧民族的交替統治之下。嚴格說來内蒙古東部隸屬于滿洲,當地曆史叙事中更多注重于不同部落間的交替而不是遊牧文明與中華農業文明之間的沖突。

周朝時期,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圍地區)由樓煩、林胡,狄族等遊牧民族居住,東部地區居住着東胡族。戰國時期,趙武靈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為據點,對此地區奉行擴張政策。滅狄族中山國(如今河北省)之後,趙武靈王擊敗林胡以及樓煩二族,設雲中郡,與近代意義上的呼和浩特相臨。趙武靈王還修築長城,綿延至河套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驅出該地區,後并入趙國原有的長城,形成了中國的萬裡長城。始皇保留當地兩大郡:九原郡以及雲中郡,并遷入三萬戶人以鞏固該地區。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這些舉措被廢。

西漢時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衛青大将軍再次北驅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區。之後,武帝繼續實行在河套地區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禦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内蒙古東部地區在當時由鮮卑控制,後期鮮卑在力量以及影響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東漢時期(25-220AD),曾降于漢朝的匈奴開始在河套地區定居,并在當地與漢族移民相互來往。西晉時期,匈奴貴族劉淵在該地區建立漢趙帝國,由此開啟了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在漢族政權與其他政權(包括匈奴以及鮮卑)的交替中逐漸衰落。

隋朝(581-618)以及唐朝(618-907)時期,中央集權國家再次建立。當朝皇帝仿效前人所為,征服了河套地區,并遷入人口。不過,唐朝國力衰弱後,這些舉措也再次宣告失敗。河套(以及如今的内蒙古其他地區)當時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國(遼代)統治,該民族是發源于如今滿洲南部以及内蒙古東部地區的一支遊牧民族。契丹之後,唐古特族建立西夏,西夏控制了如今的内蒙古西部(包括河套西部地區)。契丹後被女真族取代,女真族是今滿洲人的祖先,女真族在滿洲以及中國北部建立了金朝。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國。公元1227年,唐古特族建立的西夏最終被其征服。1234年,女真金朝被滅。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的夏都元上都(aka Xanadu)臨近當今的多倫淖爾。當時,汪古部和弘吉剌部統治着内蒙古地區。1368年,元朝被漢族領導的明朝驅逐之後,明朝在如今的位置重建萬裡長裡。重修工程大緻沿着當代内蒙古自治區的南部邊界(不過在河北-内蒙邊界顯著偏離)。明朝設三衛,主要是由降服明朝的蒙古首領組成。1450年土木堡事變之後,蒙古人從蒙古北部大量湧至蒙古南部。直至1635年,内蒙古為北元朝的中心。

藝術

内蒙古自治區位于中國的北部邊疆,西北地區與蒙古國和俄羅斯相鄰,總面積約為118萬平方公裡,簡稱“蒙”,省會是呼和浩特市,民族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内蒙古的全境都是以高原為主,大多數的地區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通稱為内蒙古高原。在中國春秋戰國以前,現在的内蒙古地區主要是一些北方的遊牧民族,比如匈奴以及東胡人在此過着遊牧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的燕國、趙國以及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區,後來中原的華夏民族便逐漸開始遷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區定居。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很多傳統的習慣。蒙古人喜歡住在蒙古包,在迎送客人或是交往中有着獻哈達的禮節,往往還會伴随着吟唱和祝詞,蒙古族的飲食文化可以精确的概括為“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請你吃個夠。”這首祝酒歌。

【傳統民俗】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古老的體育活動形式,更是一種充滿了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現今的錫林郭勒盟所舉行的那達慕最具傳統代表性。“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是“娛樂、遊戲”的意思,用來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在每年農曆的六月初四,羊肥馬壯和草綠花紅的日子開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那達慕的曆史已經非常久遠,據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載,那達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當時的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以及對草場進行維護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間都會将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起來,為了表示團結友誼和慶祝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那達慕在元朝時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開展得十分廣泛,并逐漸演變成為一個軍事體育項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會舉行并且一直沿習至今。

【傳統技藝】

“搏克”是蒙古語,有着結實的意思,被意為摔跤,是蒙古族的“男兒三藝”之一,屬于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搏克發展至今已有約兩千年的曆史,早在西漢初期便開始流行,元朝時開展最為廣泛,到清代時在草原上已經廣為流傳。搏克的曆史發展和規則大緻可分為“最野蠻、野蠻、文明、現代文明”四個演變的階段。搏克運動有着古樸而莊重的比賽形式,都會在激情悠揚的“烏日亞”贊歌聲中開始,比賽的場地沒有特殊要求,一塊平坦的草地或是土質地面就可以了。選手們均身着特制的“卓得戈”,揮舞着壯實的手臂,跳着模仿獅子、鹿、鷹等動物形态的舞步入場。比賽的規則更是簡單明了,沒有時間限制,參賽者也不分體重,隻要膝蓋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為負。

【傳統舞蹈】

安代舞有着“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譽,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通遼市四周地區的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據相關曆史的考證,安代舞最早起源于庫倫旗地區,大約于明末清初時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時候,由于當時草原湧入大量各地闖關東的移民,許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逐漸融合便形成了庫倫蒙古族文化,進而孕育出有着廣泛群衆性的安代舞。安代舞通常會在節慶或是閑暇的時候進行,由一人領唱衆人相合,成群的人們載歌載舞。安代舞不分男女老少均可以入場歡跳,也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隻要根據音樂的節奏與領唱的歌手相應和即可。在安代舞發展的幾百年來,以其濃郁的“民間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性而受到蒙古族人民的愛戴,并逐漸發展成為現今内蒙古地區,在蒙古族的宗教儀禮以及“那達慕”盛會上最受歡迎的“狂歡之舞”。

【傳統音樂】

馬頭琴在蒙古族的音樂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論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還是其音色音質或者音樂表現風格及演奏方法,都體現出蒙古人的性格特點,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遊牧生活。蒙古族馬頭琴有着悠久的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時候,馬頭琴就已經存在了,因此可以這樣說,馬頭琴與蒙古族一起從草原和曆史中發展走來,并承載了豐富的曆史文化。馬頭琴不僅出現在正式和隆重的場合,也會在傳統民間的婚典儀典以及親友聚會等日常活動中演奏,社會以及民俗傳統基礎十分濃厚。在蒙古族文化中,馬頭琴極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中極為重要的表現形式,在2006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傳統戲曲】

烏力格爾是一種集蒙古說唱藝術之大成的曲藝形式,蒙語意為“說書”,民間稱為“蒙古書”、“蒙古說書”或是“蒙古琴書”,其主要流傳于今内蒙古自治區以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甯等蒙古族聚集的地區。烏力格爾主要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口頭說唱但沒有樂器伴奏,被稱為“雅巴幹烏力格爾”,另外一種便為有樂器伴奏的。在樂器伴奏中使用馬頭琴伴奏的烏力格爾被稱為“潮仁烏力格爾”,而采用四胡伴奏的烏力格爾被稱為“胡仁烏力格爾”。烏力格爾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成吉思汗時代便出現了這種藝術形式,起初表演的題材大多為神話故事,後逐漸豐富。烏力格爾對于廣大的蒙古族人民衆來說,已經不僅是文化生活中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更是他們用以學習知識以及培育精神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烏力格爾在蒙古人的心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環境

内蒙古屬半幹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幹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裡旅遊要多帶衣服。内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内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草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曆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隻有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内蒙古節日

節慶名稱:春節

活動特色:蒙古族過春節叫“白日”,這是因為蒙古族崇拜藍色和白色的緣故。藍色代表蒙古族,在元代,成吉思汗的宮殿是白色的,史稱“八白室”,而蒙古族的氈子也是白色的,所以春節也叫“白日”。

活動地點:内蒙古

節慶日期:農曆年初一

-------

内蒙古擁有悠久的曆史民俗文化(内蒙古傳統文化有哪些)1

節慶名稱:那達慕大會

活動特色:最初帶有宗教色彩,意在通過祭“敖包”,祈求吉祥幸福,同時也舉辦一些體育活動,後來演變成那達慕大會。

活動地點:内蒙古牧區

節慶日期:每年七、八月份

------

節慶名稱:阿爾山冰雪節

活動特色:隆冬時節,北國雪城阿爾山,雪原廣闊無垠,冰川雄奇壯麗,溫泉雲霧蒸騰,霧凇瑩透妖娆,宛如銀裝素裹童話般的冰雪世界。素有神泉雪城之鄉的阿爾山,把一道道精心烹制的冰雪大餐呈現在人們面前。

活動地點:阿爾山

節慶日期:每年12月份

--------

節慶名稱:馬奶節

活動特色:在這個收獲的季節,牧民們為了祝願健康、幸福、吉祥,人畜興旺,所以以潔白的馬奶來命名這一節日。

活動地點:内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一帶

節慶日期:每年的農曆八月末

内蒙古當地特色

内蒙古擁有悠久的曆史民俗文化(内蒙古傳統文化有哪些)2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于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遊牧生活的産物。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随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庫倫旗。傳統安代以唱為主,伴以舞蹈動作,是科爾沁“博”治病的一種方式,帶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後,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由民間進入劇場,成為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

鄂爾多斯婚禮: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禮,有着悠久的曆史,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爾多斯婚禮廣為傳頌,馳名中外,它的許多健康的内容,優美的情節,至今還保留着,沿用着。

來源:蒙古樂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