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兇吉可推”,脈象既是病變的反映之一,因此不同的脈象,就會出現不同的病症。而弄明白脈象的“陰陽順逆”,病症是兇還是吉就容易推斷了。
明代著名醫學家,《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在其《頻湖脈學》的《脈診.四言訣》雜病脈象這一章講述了很多種病症及其脈象,包括:卒中,外感風、寒、暑、濕諸邪,飲食勞倦内傷,瘧疾、洩痢、嘔吐、霍亂,熱、骨蒸、勞極症,失血、瘀血,遺精、白濁、三消、淋閉、便結,癫、狂、痫,喉痹、眩暈、頭痛,心腹痛、疝痛、腰痛,腳氣、痿病、痹病、黃疸,水腫、脹滿,積聚、中惡,癰疽,肺癰、肺痿、腸癰等十多類病症,每一類作了具體的闡述,而且語言簡練易懂,方便醫家參考研習。
雜病脈象一章闡述了十數種病症及脈象,篇幅很長,在古人看起來也許簡練明了,然而現代人學習卻會感覺到比較困難,費時費力,加之現代科學診斷方法逐漸增多,精密的儀器逐漸替代了大略的診脈之法,畢竟診脈是人為判斷,儀器相對不會出錯,因而很少有現代中醫學者願意再研究這些古籍。但是,這些古籍還是有較強的研究意義的,一是中醫學文化需要傳承和發展,這些都是寶貴的财富;二是中醫學的理論和實踐特别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體系統論等至今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注【本草拾慧】,一起學習中醫藥知識,分享健康養生經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