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國學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國學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12:32:10

國學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國學名著是最能顯示中國人智慧精華,最具特色的經典之一它們哺育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可以說,我們無論如何發展,都擺脫不了它們潛移默化的影響,都無不受之啟迪,規範,教化和塑造,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國學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學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國學究竟包含什麼内容)1

國學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國學名著是最能顯示中國人智慧精華,最具特色的經典之一。它們哺育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可以說,我們無論如何發展,都擺脫不了它們潛移默化的影響,都無不受之啟迪,規範,教化和塑造。

哪什麼是國學,又包含哪此内容呢?

國學著作從儒,道,墨,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文學小品,種類繁多,浩如煙海。我們不可能有時間,每一部都詳細的品讀,隻能精選一部分經典作品分享給大家。

經部

“經”是隻古代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範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到宋代形成了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周易》,又叫《易經》,是傳統的經典之一。分為《易經》《易傳》兩個部分,《易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易傳》是對《易經》所解釋,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系辭》上下,《序卦》,《說卦》,《雜卦》共十篇,稱為《十翼》。大約産生于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由孔子及其後學所著。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


尚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曆史文獻彙編,又名《書》,“尚”指上古,“書”指書寫于竹帛上的曆史,“尚書”即上古的史書,所記錄的内容,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曆史文獻。

《尚書》重視總結和借鑒曆史經驗教訓,所以自漢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在曆史上影響很大。

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甯。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人之有能有為, 使羞其行, 而邦其昌。


《儀禮》,儒家十三經之一。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共十七篇。内容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和說明《儀禮》的文章選節。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有專為說明《禮儀》的:《冠義》《昏義《鄉飲灑義》等。

有雜記喪服,喪事的:《檀弓》《喪大記》《問喪》等。

有記錄禮節,禮制,和守則的:《投壺》《禮器》《明堂位》《典禮》《内則》等。

有記錄孔子言論的:《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等。

有系統論述儒家思想的:《禮運》《學記》等。

此外還有一篇《月令》,記錄了夏曆一年十二個月的時令和有關事物。

《大學》《中庸》等,談及儒家如何修養道德,為人處世的理論觀念,被後世人編入《四書》中,加以大力宣揚。

《學記》《樂記》從理論上對教育和音樂做了精辟的論述,至今仍可借鑒。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也非禮也。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五百年間的作品,共305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隻有标題,沒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會面貌。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又名“國風”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郐、曹、豳十五國風,大部分為東周時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後期,以民歌為主。

“雅”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共105篇。“大雅”基本上是貴族作品,“小雅”包括貴族作品和民歌。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是貴族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詩歌。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顔之厚矣。

《詩經·小雅·鶴鳴》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春秋》三傳,就是注釋《春秋》的書,包括左秋明的《春秋左氏傳》,30卷,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11卷,谷梁喜的《春秋榖梁傳》,11卷,被列為儒家經典。《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錄了從魯隐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曆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儉,德之大也,侈,惡之大也。大德來小怨,道也。人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

數典忘其祖。

君子動而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孔子與其弟子之間,孔子弟子之間以及弟子與再傳弟子之間對話的問答體箸作。它是儒家思想所依賴的經典。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包括政治主張,哲學思想,品德修養,倫理道德和教育原則等多方面,共20篇。分為《學而》《為政》《八佾》《裡仁》《公治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顔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核心思想為:1,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2,禮。“禮”是人們真摯感情的外化,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孔子希望通過恢複“周禮”來達到先王的“仁政”。

孔子的立意并不是一時的得失,而是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幸福安定。所以他竭力推行自己的主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孝經》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它以孔子與其門人談話的形式,以孝的含義,作用做了闡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與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孟子》主要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分《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分上下,共十四卷。以問對,答辯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論證方法,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迹,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先秦文學,曆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箸作。全書35000字,說理精辟,文字流暢,語言形象,不僅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

    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國學的史,子,集部分将陸續發表,感謝各位朋友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