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穎公主

秦穎公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3:46:37

秦穎公主(秦穎玩物立志)1

秦穎 攝于青海湖

秦穎公主(秦穎玩物立志)2

何兆武

秦穎公主(秦穎玩物立志)3

許淵沖

秦穎公主(秦穎玩物立志)4

黃裳

秦穎公主(秦穎玩物立志)5

秦穎公主(秦穎玩物立志)6

棕腹大仙鹟

秦穎公主(秦穎玩物立志)7

綠喉蜂虎

秦穎公主(秦穎玩物立志)8

大石鸻

本文作者秦穎先生是廣東知名的媒體人,他起的篇名為“玩物立志”,風趣而獨到,在工作之餘認真拍片、細緻觀鳥、琢磨譯書,卓有成績。放松自我,享受自然之樂和知識之美,表述他自己一個真切而樸素的生活體會。

1984年大學畢業,我的同學毛園芳贈四個字:“小心貪玩。”至今還記得,接過留言本時,那心裡的一驚。她怎麼看出了我貪玩?!中國傳統中,向來把玩物喪志垂為重戒,甚至周作人在談博物傳統時,也将這一道德觀看作中國動植物考察發育不全的原因之一。因此“玩物喪志”這四個字,成了我業餘愛好的一個緊箍咒。

今年春節回長沙,跟表妹姜昱聊起小時候的事。她有一個疑問,小學同學的那兩年,印象中我是班裡出了名的調皮鬼,後來怎麼變成了一個好孩子?我完全沒意識到還有這麼個變化,想來也許跟轉學有關。大概三年級,我從母親教學的六溝垅小學轉到了湖南師範學院附小。因兩校相隔六七公裡,母親周末才能回來,日常的管教,父親站到了前台。

如今,上遊村六棟的老鄰居聚到一起,喜歡談論的事之一,就是數列我調皮搗蛋後被父親收拾的場景。可見,“好形象”的背後,仍然可以從“貪玩”這一點,發現“頑劣”的痕迹。隻是在“喪志”的緊箍咒下,貪玩的同時,總要變着法子玩出一點意義來罷了。

充滿期待的編輯往事,每天都像等待情書一樣

1987年研究生畢業返長,手裡捏着一張報到證,有兩家單位可選擇:一家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另一家是湖南水電師範學院。後一單位離家遠,先就近看看,結果直接在出版社報了到。至今想來,我沒有後悔過選擇了出版。

我曾說:“入行當編輯後,有好多年,每天去上班都興緻勃勃,對新的一天充滿了期待,像等待情書一樣,期待收到作者的回信。開始組織‘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後,這種期待目标更明确,心情更迫切。”不久前,應出版社的要求,寫一個簡介,我是這樣介紹自己的:“秦穎,祖籍湖南甯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期在華東師範大學求學,獲曆史學學士、碩士。先後就職于湖南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南方出版傳媒,曾任《随筆》雜志主編。編審、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之餘,随興做做研究,寫點文字,搞搞翻譯,喜歡攝影,熱愛自然。著有《貌相集——影像劄記及其他》《感覺的記憶》,譯有《斯蒂文森短篇小說選》《看盡天下鳥》等。”

說實話,我對自己的評價,編輯大概能算二流,雖然自己編過的書,得意的還不少,像“思想者文庫”“三尺書架”和《塞爾彭自然史》《釣客清話》《昆蟲記》(全譯本)等等,隻是離開編輯崗位做管理工作長達十餘年,荒廢了時間,錯過了時機。

至于寫作,似乎隻是工作的必須或圓夢的手段,對此我也有過記錄:“作為一名圖書編輯,對寫作一直心存敬畏,然而常常是眼高手低,非不得已,才提起筆來。從業以來,我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圍繞所編的書而作的‘應用文’。近年,因機緣巧合,讓我拿起了筆,以照片為線索,寫了一組文字,由此體會了寫作的樂趣,也理解了‘表達的欲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多年前,跟林賢治先生閑聊,他說自己有一種抑制不住的表達的欲望,當時我似懂非懂)。也是這些年,我體會了以文會友的樂趣。”對自己文字的評價,也許算個三流,甚至不入流。最讓我有成就感的,還是業餘愛好取得的成果,比如攝影、觀鳥文化史的探究。

高燒不止的攝影愛好,有一個人文學者拍攝計劃

攝影是我終生不渝的一個愛好。小時候,父親特别注意培養我的興趣特長,對畫畫尤其用心,帶我訪遍了湖南師大藝術系的老師,還有湖南藝術學院的周達先生。後來是我自己堅決不畫了,因為一個老師悄悄跟我說了實話。但畫畫應該是我後來攝影藝術素養的一個準備。

攝影興趣的發端,大概在中學。讀高中時(70年代末),家裡終于有了一台飛利浦的黑白電視。看過的節目大多無印象了,現在記得的隻有一個畫面:一個英俊少年将小巧的照相機(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一台1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裝在三腳架上聚精會神地拍攝螳螂(注:此處記憶模糊,可能是在一個洞口拍攝反複進出的一隻小動物,比如田鼠之類),拍一張,轉一張片,流暢簡潔,一氣呵成。啥時候能擁有一台成了我的人生夢想。

讀大學時,偶爾有機會借同學的相機拍拍照,借系裡學生會的暗房設備沖曬。母親知道我的興趣,省吃儉用積攢了一筆錢,有一天忽然拿出兩百元讓我買相機,于是我擁有了一台鳳凰205。

當時,我們兩兄妹都在上學,母親教小學,工作繁重,家務繁雜,家境并不寬裕。母親積勞成疾,過早地疾病纏身,可她對我們的關注卻從來沒有停駐,總是以一種看似不經意的方式,滿足我們的興趣愛好,促成我們的夢想。

我買過不少相機,最值得記錄的,除前面提到的鳳凰205外,按時間順序有:美能達300、尼康FM3a、尼康FM2、理光GR1、尼康D200、尼康D800,目前用尼康D850。

照相技術,純靠自己揣摩。基礎的一步應該說很紮實,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體壇周報》記者彭子誠兄将珍藏的《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上下冊、白皮,市面上無法買到)借給我,幾年後還回去時,書已經被我翻爛了。後來我還讀過不少書,比如坎貝爾《攝影名作的誕生》、霍瓦《攝影大師對話錄》、桑塔格《論攝影》、羅蘭巴特《明室——攝影縱橫談》、阮義忠《當代攝影大師——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等等。

1995年,高莽先生曾建議我以文化人為專題進行拍攝。遺憾的是,當時我覺得沒有條件,連出差的機會都不多,敲開學者門的難度更大。沒有專題,就沒有目标,啥都拍,啥都拍不好,純粹瞎玩!還有一個原因,一個人自己玩,所謂獨學無友,孤陋寡聞。

一直到2004年下半年,我主持《随筆》雜志後,攝影的愛好才得以聚焦,攝影的水平才有了一個爆發。因為平台的便利,讓我有機會頻繁接觸文化人、學者;因雜志欄目的需要,我對一批外國攝影家的肖像攝影進行了研究;因為渴望交流,我拜訪了北京、上海的不少攝影師,跟他們切磋。

記得侯藝兵兄看完我的肖像作品,感歎業餘愛好的優勢:有好奇、有激情、有追求;大學同學大秦(一鳴)知道我的興趣,趁我滬上出差的機會,引見王開照相的首席攝影師王伯傑先生。王伯傑先生看了我的作品,評價說生動傳神,為何不自己開一家照相館?

肖像攝影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後,不少友人,比如朱大可、缪哲等,建議我将照片整理出來,配上文字出版。于是拖拖拉拉,花了幾年的時間,寫了一組文字。吳彬大姐看了頗有興趣,放在三聯書店出版,文字變成了主體,圖片反而成為了配角,這便是那本《貌相集——影像劄記及其他》。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寫多了。交代背景,提供必要的信息,沒問題。但是,照片本身,不應該用文字進行解說,用文字賦予意義,它本身就能說明一切。觀衆不需要,也不應該過多被引導,他們可以也應該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解讀。我理想中的畫冊,一定是這樣;我追求的攝影的意義,也在這裡——讓作品自己說話。目前,我有一個人文學者拍攝計劃,希望不久的将來,出一冊理想中的肖像畫冊。

觀鳥引發的文化癡迷,掉進“坑裡”,一發而不可收

早年喜歡運動,而運動造成的損傷讓我過早地退出。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觀鳥,從此掉進“坑裡”,一發而不可收。回想起來,對我來說,着迷的原因跟大多數人差不多。在我看來,觀鳥運動量适度,可以在野外遊走,充滿了懸念和驚喜,既是對觀察力的考驗,也是對智力的挑戰,更是滿足好奇心的過程。而攝影也成為我觀鳥、辨鳥的有力幫手。

總是有一種去野外觀鳥的沖動。倒不一定非要看到什麼,隻要在野外逛我就開心,能看到更是喜不自勝。常常因為一隻鳥,那一天,那一趟旅行,就有了意義。但是,對此活動的沉醉,我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可能還是對觀鳥文化的着迷。

觀鳥之初,大概是2011年,我看了一部片子——《觀鳥大年》,它是根據同名紀實作品拍攝而成。看完覺得不過瘾,讓犬兒南南從北美購回原著。拿到書後,當初的那股新鮮勁已經過了,扔在一邊将近兩年。

大概在2014年,不記得是什麼契機,翻出這本書來讀,書中展現的鳥文化讓我驚奇不已。穿插在三位競争者追逐鳥類的故事裡,有大段的關于觀鳥曆史文化的内容,電影完全略去了,比如奧杜邦畫鳥、查普曼首倡聖誕觀鳥、彼得森革命性的野外觀鳥手冊、基思開啟的跑大年、美國觀鳥協會的建立以及觀鳥規則的制定……這部分内容我反複閱讀,覺得不過瘾,畢竟是插曲,都是蜻蜓點水,留下了饑渴和念想。

2015年初,在去北京出差時,我想起十多年前在花城出版社跟鄒崝華一起策劃出版《昆蟲記》全譯本後,去北京搞過的一個座談會,會上有北京科學史界的衆多學者,像劉華傑、吳國盛、田松等。活動的操辦者楊虛傑女士幫忙約見一二,便有了席間華傑教授介紹莫斯《林中鳥——觀鳥的社會文化史》。這本書纾解了我的饑渴。

為了買《林中鳥——觀鳥的社會文化史》,頗費了一番周折。書終于到手後,我如獲至寶,反複閱讀。讀書的樂趣有如觀鳥,也充滿了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在閱讀過程中,會有什麼引起你的興趣,走上什麼岔道。《林中鳥》後附的參考書目,誘使我一步一步朝觀鳥曆史文化的深處走,前後買了幾十種書回來。

正是閱讀這本書,讓我幾年的閱讀有了不吐不快的沖動。于是在2017年8月前後,一時興起,連續寫了三篇“鳥文”,一周一篇,一氣呵成,極有快感。

這幾篇東西定稿後,對這類文字的接受度沒把握,便胡亂投稿。《南方都市報》發了一篇《一天一年一生——觀鳥者的瘋狂遊戲》,《随筆》雜志選了另一篇《帶上彼得森——西方野外觀察指南漫談》,而《Twitcher、稀罕控及其他》一時伯樂難覓,最後試着給《書城》雜志的李慶西兄,中午發去,下午就回複說要用,有些喜出望外。記得橘樹老師看完這篇東西,說關于Twitcher這個詞中文翻譯的問題,說得有道理,但也不想改了。但似乎這篇東西有某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近年,已經很少看到“推車兒”的用法了。還有幾篇東西,頗費了一些心思和時間。其中《我射擊我繪畫我觀察自然——閑話奧杜邦》自以為最有分量;《野外觀鳥 所樂何事——鳥、鳥類學、觀鳥活動漫談》是該話題寫作的第三篇,至此自己感覺基本理清了觀鳥文化的線索;而《閑話》是遲到了近二十年的一篇書話,了了缪哲兄譯本出版後,好好寫一篇讀後的心願。

渴望分享的翻譯實踐,玩出了一點成果

目前,博物類圖書市場越來越受追捧,我關注的鳥類一塊可謂新秀。同時也發現,坊間出版的鳥類圖書雖然不少,但散兵遊勇,質量參差,尚未見到暢銷書。綜合類以商務印書館的一套“自然文庫”最得我心,自成體系,其中收入了幾本鳥類圖書,有幾種我是隔一段就要重讀一次,比如《羽毛——自然演化中的奇迹》《探尋自然的秩序》。而其他社的該類出版物,似乎多是随機的,難免散亂。

雖然商務這套書屬于通俗學術類,知識性、通俗性兼具,但我無法确定一般讀者閱讀起來會不會有興趣、有難度。在這股風潮中,也有更學術的一類鳥類學圖書,在通俗的包裝下出版。好奇之下,我也買來閱讀,卻總是半途而廢。由此我覺得,坊間似乎忽略了一塊,随着觀鳥活動越來越普及,鳥類圖集、野外手冊、鳥類知識、通俗學術讀本等等出版旺盛,唯獨少有講述觀鳥活動本身的圖書。觀鳥人群近年快速增加,特别是圍觀群衆尤其衆多,好奇心頗強,如何滿足或開發這幾類人群的需求,也許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更可能是一個機會。我們不妨看看英美的這類讀物的景象,以我有限的閱讀,就有比爾·奧迪的《觀鳥去》、霍夫曼的《一路狂奔》、内森的《左撇子觀鳥日記》、亞曆山大的《觀鳥70年》、菲比的自傳《向天再借一百年》等等。

在這類圖書的閱讀過程中,我也有翻譯出版的沖動。曾給出版社推薦過幾本,比如《觀鳥大年》,可惜晚了一步,版權被買走了,奇怪的是這麼多年也沒看到中譯本面世。山東科技出版社社長趙猛兄對觀鳥活動頗有好奇,在我的“飛羽蹤迹”圈子裡雖一直潛水,卻是密切關注,好多年前就跟我約稿,邀我出一本寫鳥拍鳥的書。然而,我卻拂了他的雅意。代之以向他推薦更合适的作者。每有推薦,他都積極響應,可是幾次努力都沒能如願,心裡一直惴惴不安。

鳥類圖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科克爾的《鳥人傳》和科佩爾的《看盡天下鳥》。這兩本“鳥人”故事,前一種像短篇小說,搜羅了英國觀鳥圈子的種種傳奇,由無數的故事串聯(因為對博物圖書翻譯出版的關注,不時有寫評論的沖動,但自己從來沒有翻譯過這類圖書,為了體驗一下,開筆試譯過幾章)。《看盡天下鳥》有如長篇小說,以西方當代曆史的宏闊畫卷為背景,以作者父親的觀鳥史為主線,穿插了一個家族的故事,串聯了鳥類學曆史、美國的觀鳥史和觀鳥的技巧策略。

在一時癡迷無法釋放時,我試着給趙猛兄推薦,竟然很快就拿下了《看盡天下鳥》的版權,于是開筆譯。翻譯的過程中,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停下來,去翻閱或重溫跟裡面談及的話題相關的其他圖書,比如《第三帝國興亡》《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苦難深重的猶太人的曆史;《光榮與夢想——1932~1972美國社會實錄》《伊甸園之門——20世紀60年代美國文化》等,了解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美國社會的變化,聯合國建立、以色列開國、越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民權運動……翻譯接近尾聲的時候,我才猛然醒悟,這不僅僅是一本觀鳥的故事,而是一個人尋找生活目的、發現生命意義的叙事,折射出了近80年美國社會的曆史。這本書的翻譯跟程懇女士(網名西風)分工合作,三個月就完成了。該書即将出版,也算是“玩”出了一點成果,頗感欣慰。

玩物立志是很多年前打趣友人的一句戲言,卻是自己經曆的真實感悟。我完全不記得自己小時候的頑皮搗蛋,卻常誇耀自己唯一的優點長處就是勤奮用功,玩物立志的說法表現了某種讨巧的心思,還有點洋洋自得。但近十年的觀鳥讀書,有一個體會卻是真切的:若想讓被工作困住的身體适當放松,享受自然之樂吧;若想讓被手機控制的生活有些色彩,培養一兩種愛好吧。走進自然和讀書,一動一靜,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2022年2月12日定稿 供圖/秦穎

本版照片均為秦穎攝影作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